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我们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我觉得小组合作不如我意,认为我们并没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具体的操作中,常有捉襟见肘的感觉。能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策略,让师生在课堂上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高效率的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入手,激活课堂、构建高效课堂,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所以我们按照学校的要求,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在知识中找兴趣”的课堂教学理念,开展了“三学一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它研究的是课堂教学行为的问题,解决的是学生学习效率、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三学一用”课堂诠释 “三学”指的是:自学、合学、研学; “一用”指的是:对知识的应用拓展 1、自学:自主学习,指课前预习、课中的自主学习,课后的自主巩固; 课前自学:以导思卡的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上课时进行汇报,提出新问题; 课中自学: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为合学解决问题做铺垫; 课后自学:根据当天学习情况,课后自主复习和巩固; 2、合学:合作学习,指课前、课中、课后的学生之间的合作。课前对预习的情况进行交流,互相检查预习的情况;课中针对提出学生或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合作性的学习,包括对学、群学等形式;课后互相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同组同学之间进行个别的交流,解决上课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3、研学:课堂上师生合作,针对难度比较大的问题进行研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知到悟,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者的关系:自学是前提,合学是基础,研学是升华;三者呈现的顺序灵活安排,三者的时间设置也视学习的情况灵活把握。 4、一用:对知识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巩固、及课内外的应用、迁移和拓展,形成能力;练习的时机灵活安排;每节课至少进行一次动笔的练习。 二、基本要素: 1、课前导思卡:课前完成2-3个预习的基本问题,提出一个质疑; 2、小主持人:主持课前热身、开课、课中与教师合作教学、总结;不能让小主持人全场主持,也不能让小老师全场串讲,应由教师、小主持、小老师(团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3、小老师:个人、多人或以小组的形式出现,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及观点;提出质疑或回应同学的质疑; 4、小黑板:用于课前、课中,灵活使用;每节课至少用一次; 5、小组建设:组长、组名、口号、LOGO、评比等小组常规继续做好。 三、具体操作: 1、教案:按常规写法,突出“三学一用”,其中,自学、研学、合学要特别标注;有课后反思; 2、教学过程包含以下几个大的环节: (1)导思自学,问题引航; (2)分组合学,交流反馈; (3)师生研学,点拨质疑; (4)活用迁移,总结提升; 第一环节:导思自学,目标引航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方向标。老师的设计安排和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本节课的目标展开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在教研组的老师的研读教材,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目标的制定不是某个老师一人作为,而是同学科组的老师共同研究,探讨得出的。这就是学校每天一节的集体备课。老师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形式,个人备课是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先备课,集体备课是以学科组为单位,学科组长负责每天一课时的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要做到三个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课后练习统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是按照本节课应掌握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情感价值观的模式,也可以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看得懂课堂操作的具体的学习目标,问题设置要适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量度与梯度。 老师出示学习任务后,走下讲台深入学生,巡查学生自学情况。 老师做到四看: 一看学生是否都在主动学习,指导小组长督导本组学生主动学习; 二看学生自学速度和进度,及时调控自学时间和课堂结构; 三看哪些问题多数学生不能完成,哪些问题多数学生能完成; 四看学习秩序,确保人人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分配任务有两种形式: 一是把学案分成几个部分,每个小组重点解决一个部分; 二是一视同仁,全班都解决相同的问题,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 第二环节:分组合学,交流反馈 在这里要强调一下是自主,根据出示的学习目标自己学习本节课需要掌握的新知识。这和我们传统课堂的预习是不同的,不同点在于预习没有目标,需要自己找,没有体现老师是主导,学生漫无目的的预习,效果不会太高。课堂上先教学生是违背原本的教学规律的,老师应该是指路人,走在学生的后面让学生走新路,指给他方向就可以了。 这一环节学生必须是独立完成的,不可以商量的。但是可以翻阅资料,查工具书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是3----5分钟)可以自己安排。去完成布置的任务。这一环节很重要,我们称自主学习是根,是为下几个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的。这一环节搞好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一节课中把问题分开解决,这样课堂就会张弛有度,由浅入深,才能让学生在发现------再发现------在解决中轻松愉快地接收新知识。 1、小组交流的任务 一是个人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是帮助同学弄懂不明白的问题; 三是共同解决一些问题; 四是提出小组的共同疑问。 (这一过程是整节课的重点,是成败的关键。小组长又是小组交流是否成功的关键。、出示小组学习题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制定有利于开展合作规则,组内成员学生指导学生或者老师指导学生,对于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老师进行个别辅导。辅导部分有困难的学习小组,教给学生们合作学习的方法,如合作前的独立思考、整理思路,别人发言时的注意倾听,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等。在组际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各组学生发表意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老师的任务 一是指导学生交流合作,切忌走过场,简单对答案,看看结论是什么,要求学生知识为什么是这样; 二是了解交流情况,观察闪光点和困惑点; 三是适当提示,做好点睛前的思想准备; 四是思考学生生成的问题。 3、小组展示汇报: 学生的任务 一是展示能会的; 二是弄懂不会的。 老师的任务 一是组织各小组有序展示汇报,必须要求一人展示全班凝聚,确保展示效果; 二是适当点评 实施步骤: 先由小组长指派本组成员把本组共同的疑问和交流结果写在本组展示板上; 二是引导学生对依次展示的结果进行评价,指出正确或错误,特别要说出错误原因和纠错思路; 三是老师适当点评。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有具体的学习目标 2、明确科学的时间 3、要深入同学,帮助学困生 4、要注意到学生的投入情况 5、不能还没思考就查找资料 第三个环节:师生研学,点拨质疑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习提升,互相补充,共同进步的有效形式。有不会的,不明白的问一下会的同学。有独到见解的同学拿出来和同学分享,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具体体现。兵教兵,兵练兵。这个在学记里也有体现: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一)交流的方式 1、一对一 2、一分为二 3、集中式 4、讲析式 实质是把大课堂变成小课堂,把大班变成小班。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小组交流没有实质的问题。这就会造成时间的浪费。 2、个别学生不参与。 3、一放就乱 老师要加强巡视,在交流完后表扬哪些秩序好的小组,增强各小组的荣誉感。 4、深入小组中间 全面掌握各小组交流进度与效果。 5、必须就交流问题提问展示。 (三)提问展示的方式: 1、指定回答(小组完成好的) 2、主动回答 3、质疑 4、边板展示 5、表演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一直遵循的原则就是:凡是提问都必须是指定。在提问展示时: 1、提问方式要多元化,力求形式上变化多样,力求形式上变化多样,不一成不变。 2、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提问面积要大。 3、要觉得学生学会才提问。 4、我们要求学生展示时,要大声、大胆、大方。还要注意语感、语速、语气。 5、有时出示一个问题后,会出现多人站起的情况,看起来乱哄哄的。这时就要求大号报号,小号主动坐下。 6、在课堂上,我们特别注意赞赏学生,鼓励学生。 7、不重复学生的答案。目的就是让学生相信同学,把一名老师变成40名,50名60名老师。1、教师点拨。 即老师对全班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困惑进行统一分析讲解,让学生豁然开朗。“三讲”为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三不讲”指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对于“三讲”中的“讲重点”的落实措施是(1)讲清知识的含义、结构、层次。(2)讲清知识运用的方法步骤。(3)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一定要精讲、少讲,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包括识记、理解、运用的具体方法以及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讲”与“三不讲”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对讲课细节的提炼,也是教学改革中推陈出新的大胆尝试。“三不讲”是“三讲”的基础和前提,“三讲”是“三不讲”的延伸和强化,不讲有不讲的实效性,讲有讲的针对性。讲和不讲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定,以期最大限度地服务学生学习,发挥“三讲”、“三不讲”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个环节 活用迁移,总结提升 这一环节即是对以后检测考试的前期巩固,也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成果验收,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当堂训练不准交流要象考试一样严格。学生训练时老师及时巡视发现问题,准备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漏洞。最重要的是当堂训练一定要有结果。全面的验收是必不可少的。 他的形式可以以发试卷,做资料。做同步练习,上边板,默写,背诵等来展开。 当堂训练是各个环节的终结目的,按照训练结果及时安排“补救达标”。 1、 教师出示如下类型的练习题(第4为提高题): (1)求若干标明长与宽的和方形的周长; ‚(2)通过测量书本、练习封面、桌面的周长和教室的周长巩固提高; ƒ(3)各自用尺子或三角板自行设计一些计算难度较大的图形,量出它们的长和宽,然后标出来,再进行计算。 (4)教师在黑板画出一些长方形图让各组派出代表上台计算(选做提高题) 2、课堂总结。 一是简要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梳理知识结构; 二是总结学习方法; 三是对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四是布置作业和预习任务。 例如:师生共同小结学习内容、过程和方法;师生共同评价各小组学习情况。 教师用下列提问了解学生,并作出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怎么样学到这些知识的?今天学习的是求长方形周长方法与三角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有何异同? 这节课哪些小组表现比较出色? ƒ 今天这节课我们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