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西北60公里的延庆县境内,是古代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居庸关横陈于二十公里的峰峦狭谷之中。居庸关以秦始皇修长城“徙居庸徙于此”而得名,著名的燕山八景之一“居庸叠翠”碑就立于狭谷叠翠山上。  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12700里的万里长城 八达岭长城是北京地区三大长城制高点,山顶海拔1015米,是居庸关的北口,因为“出居庸关,北往延庆州,西往宣镇,路从此分”,故名八达岭。八达岭关建于1505年,城高7.5米、厚5米。其中一段重点城墙高7.8米、宽5.8米,可容五马并行、十人并进。关城东门曰“北门锁钥”,西门曰“居庸外镇”,关城入口两侧排列着明代设制的2.85米长“神威大攀将军”铁炮。  居庸叠翠的居庸关 虽然山势险峻、关城重叠,但明末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还是从宣府、怀来方向直闯八达岭,夺关入京,摧毁明王朝,逼得大明崇祯皇帝景山上吊,固若金汤的长城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拾级而上的台阶,已被游客踏出浅坑,块块方砖如同叠叠青钵,一直叠到山顶。  北门锁钥的八达岭长城 万里长城是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生产工具非常落后条件下,我们的祖先从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修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是倾尽全国人力、财力,东起与朝鲜接界的鸭绿江(一说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于崇山峻岭之上、大漠荒泽之中蜿蜒12700多里,让这一闻名于世的巨大军事工程历尽两千多年风霜雨雪,巍然屹立在祖国的北部、地球的东方。  拾级而上的台阶被游客踏出了一个个浅坑 八达岭长城“好汉坡”是方砖向山顶叠出的悬崖,人必须抓着钢管扶栏才能艰难上行,到达海拔848米高的烽火台上。置身台顶,放眼远眺,不尽群山,峰峦迭嶂,真个如伟人诗篇所述: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薄薄积雪,犹如千万块白色床单晾晒在苍山翠岭之间。阵阵狂风,呼啸地穿过烽火台门洞。从肃杀的寒风中,沉重地联想到古代频繁的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八达岭长城“好汉坡”,是方砖向山顶叠出的悬崖 北京城内感觉不到的凛冽寒风在八达岭上大逞神威,刮得人站不稳脚步,耳朵似乎可以从脑袋上拧下,刮得双手麻木抓不住扶栏。我顿时感觉这军事要塞真不是半吊子文化人呆的地方,如果历史重演,叫我在冬季拿着一杆长矛,穿着冷冰冰的铁甲站在这四面通风的烽火台上或长城垛口,哪里要敌军来攻击,冻也要把我冻僵。  悬崖般的海拔848米烽火台 在悬崖般的海拔848米烽火台上,居然还有一只供游人拍照的大骆驼。在凛冽寒风中骆驼迎风而立,昂首向东,身上棕色长毛也被主人梳洗得很干净。一白种小男孩被其父抱上驼背,小男孩眼里噙着泪花,嘴里发出大约是怕的“哎、哎”声,他的母亲还是坚持拍下了这难得的异国风情照。我素来对动物有畏惧之心,鸡不敢杀、牛不敢骑、狗不敢惹,更不用说眼前动物中庞然大物沙漠之舟了。可是骆驼主人却说很安全,它不会跑。又看了几个游客安全拍照后,我才心有余悸爬上骑骆驼的小木梯,双手紧紧抓住毛茸茸的柔软的驼峰,颤颤競競地拍下两张长城之巅骑着高大骆驼雄视千古的纪念照,让不知情的后人也崇敬一番。
 作者在骆驼上留下长城纪念照 回程路上,出居庸关大约一刻钟时间,昌平县(今昌平区)境天寿山南麓开阔地带出现了庞大的明代帝王陵墓群,座座宫殿、牌坊建筑星罗棋布在几十平方公里山麓之间。  明代庞大的帝王陵墓群 我们的车经过天寿山主峰下最近“长陵”,是第一个安葬在这里的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陵园。这位永乐大帝的大手笔之一是把朱元璋定都南京的京都迁到北京,二是在全国六千万人口的地域布局上来了个大迁移。坐在车上看整座陵园也实在是惊鸿一瞥,只是在我的旅行经历中是既上过八达岭长城,又穿行了著名的十三陵陵园。
 宫殿、牌坊建筑星罗棋布在几十平方公里山麓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