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墨客 惟砚作田

 来来永胜 2019-07-17

       砚是我国传统书写文化的文房用具之一,砚所触及的历史人物幽怀雅抱,在感受到浓浓中华文明最为深邃的内在世界时,弘扬中国工匠的绝妙技艺、文人的文化取向和艺术情怀。

       实用与气度

       砚,亦称研,是研墨的工具。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房器用,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文明的传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砚自战国秦汉至两宋的砚以实用为主,是从初创到逐渐发展的阶段,砚形或古拙雄健,或气势飞扬,或端庄雅致。汉代国力强盛,社会稳定,其工艺具有深沉雄大的风格,器形简朴,以实用为目的。六朝时期,由于陶瓷业的发展,陶瓷取代石料成为最主要的砚材。隋唐时期,经济发达,文化多元,端、歙、澄泥等名砚开始为世人所好。前期以圆砚为多,中唐以后箕形砚开始占主导地位。砚形饱满大方,华丽张扬。两宋时期,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砚形开始增多,但以抄手形为基本样式。下面就以此次展览中品类居多的三大砚石来进行逐一介绍。 

   

        端砚

       砚是中国传统的研墨工具,在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砚”之说,为端砚、歙砚、澄泥砚和洮河砚,“四大名砚”材质出众,为众砚之首。

       端砚由端石琢制而成,端石的主要产地在广东肇庆羚羊峡斧柯山端溪水一带。唐代肇庆属于端州,所以称为端砚。根据记载,端石开采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唐墓中也已有端砚出土。肇始于唐代,初兴于宋代,繁荣于明清的端砚,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文房伴侣。从唐代至清代,端石的开采连续不断,只是各个坑口的开采时有先后。端砚的主要坑品有坑仔岩、麻子坑、宋坑、梅花坑、绿端、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白线岩等。

       端砚被称为“四大名砚”之首,石质的主要特点是细腻、幼嫩、致密、坚实,素有“发墨不损毫”“呵气可研墨”“久用锋芒不退”之誉。端石的硬度为摩氏三点五度,适合雕刻。前人除了对端砚石质的赞扬,对端石的石品更是大加称颂。所谓石品是指砚石上的纹理花纹,这些纹理花纹赏心悦目,而且与发墨具有一定的关联,是评价端砚价值的重要因素。

        端石的石品名目繁多,端砚著名的有如下几种。

       鱼脑冻:形状如煮熟的鱼脑,层层晕开,色泽是白中有黄略带青,是端石中石质最细腻,最幼嫩的地方。

       蕉叶白: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色白中略带青黄。

       青花:是石上的微小斑点,呈青蓝色,湿水方才显露。

       天青:一般呈片状或团状,为纯净通透的蓝黑色。

       火捺:也称“火烙”,形状像火烙一般,或如熨斗熨焦,色呈紫红而微带黑色。

       金银线:端石上的线条,黄褐色者为金线,白色者是银线。

       冰纹:似线非线、似水非水,如白色线条晕散开来。

       石眼:生长在端石上,如动物眼睛有层层晕圈。

        歙砚

       歙砚与端砚、澄泥砚、洮河砚、红丝砚和松花砚等被誉为中国的名砚。歙石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此地唐代属于歙州,故名歙砚,又称龙尾砚。根据记载,唐开元年间,在安徽合肥的一个中唐末年的船形砖墓中发现有歙石砚。南唐时期,歙砚为帝室所喜好。宋代歙石重新开采,精品迭现,众多文人为之歌咏,是歙砚历史上的繁荣期。元明,歙砚进入一段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到清乾隆,歙石得到新的繁荣。

       歙石的硬度为摩氏四度左右,具有结构坚紧、纹理缜密石肤滋润,发墨如砥的特点。苏轼在《孔毅夫龙尾砚铭》云“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是对歙砚恰当的赞扬。

       歙砚的主要坑口有眉子坑、罗纹旧坑、里山坑、水弦坑、水蕨坑、金星坑、溪头坑、叶九坑、碧里坑等等。歙砚常见的石品有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等五类:

       罗纹:其纹理如同丝绸一般,丝纹或长或短、或曲或直;

       眉纹:又称眉子。呈黑色,条状,好像人的眉毛;

       金星:一种硫化铁点滴物,金黄色,点状分布于歙石;

       金晕:金黄色,成片呈块状分布,变化多端;

       鱼子:歙石中细小的黑点,其形如鱼子,分布均匀密聚。

       澄泥砚

       中国的名砚中,端、歙、红丝、洮河等都是石砚,唯独澄泥砚是一种陶砚,是用经仔细淘洗过滤的细泥加坚固剂做成坯块,风干后雕琢为砚形烧制而成的。澄泥砚具有耐磨,且不易渗水的特性。据载,澄泥砚唐代时已有。

       1983年河南洛阳隋唐东都城遗址,出土有唐早期的龟形澄泥残砚。澄泥砚在宋代十分兴盛,产地扩大,许多砚上留有制造者的名款。明清时期,澄泥砚的制作与雕刻大有发展,澄泥砚的特点,坚细耐磨,发墨而不耗墨,可塑性强,色泽多变。澄泥砚的产地主要在河南、山东及陕西一带,洛阳新安县在澄泥砚的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1973年,游敏用了八年时间基本上实现了“河洛”澄泥砚制作新工艺的重大突破,不仅窑变出古澄泥砚呈现的朱砂红、鳝鱼黄等珍贵色彩,且神奇地窑变出罕见的“云水纹理”,为澄泥砚这门古老的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几十年来,他传授带徒 102 人,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澄泥砚专业艺术展馆———河洛澄泥砚艺术馆。

       20 世纪 80 年代,李中献投资办起新安县虢州澄泥砚厂,并注册了“虢州澄泥砚”商标。他在前人的制砚基础上,承古创新,以药物熏蒸,火中涅槃,窑变百色,烧制出古澄泥砚少有的檀香紫、蟹壳青等名贵色彩的产品,屡次荣获各种大赛的金奖。

       李喜阳为“礼智堂”创始人,注册有“黄河泥都”澄泥砚商标,先后研制出以古都洛阳文化为主体的“卢舍那佛”系列砚、“河图洛书”砚、世界文化遗产“龙门大佛”系列砚、国花“洛阳牡丹”系列砚等。这些纯手工、批量化生产的澄泥砚,写字作画虫不蛀,嗅之有淡淡清香,堪与古砚媲美。

       2002 年 10月,澄泥砚被洛阳市人民政府确定为三大旅游产品之一( 澄泥砚、唐三彩、青铜器) 。2003 年 9 月,新安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定为“中国澄泥砚之乡”。

       2006 年,新安虢州澄泥砚制造工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目前,新安澄泥砚生产厂商已达 10 余家,产品种类达 300 余种,年产值1000 余万元。特别是随着一批批精品的不断推出,新安澄泥砚这一艺林奇葩已蜚声中外,并走红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