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之所以称之为“理”,是因为有理可言。理既是理论之理,也是道理之理。说是理论,因为有历史典籍、理法系统的史料为证,说是道理,是因为模拟的就是各位、包括厚朴易学在内的熟悉的生活人伦,社会义理。 谈命理是对生命规律的一种观察、研究方式,是一种思维方式。观察事物,必然存在多角度、多视角的问题,这是全面完整了解一件事物,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 而坊间论命流行的“用神论”之说,往往让初学者陷入一个美丽的陷阱:那就是用神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显然,这个结论不会成立。 对一个事物的描述,没有哪一种模型可以涵盖所有方面。特别是当代学科分类的研究思维下,一个事物往往被割裂为多个独立的角度去观察研究,形成物理、化学、生物、人文等等学科以及更多子学科,各个学科往往独立,互不干涉。 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直言不讳地写道:“我极力主张的解决方法是,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因为它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命力。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但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现生活这个独特的统一体。 这种学科分类的缺点之一,便是将一个完整的事物,分割为独立的部分,而人为的割裂了之间的相关性。 当然,好处也是明显的 ,那就是简化了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将视角集中在局部系统中,研究其规律。 这种简化思维的倾向,同样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科、领域。 命理学中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这种问题的典型代表,莫过于用神论。 用神论并非一无是处,厚朴易学也不是用神论的反对者,但是思维僵化在用神论上就实不可取。一个心灵叩问:用神运到了,难道凡事都好? 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人可以在一年中财运当头,但也可以同年离婚,生病,亲人刑伤等等复杂的经历,这恐怕用一个用神是难以描述出来的。 这个问题的根本所在,即是看问题的维度问题,也是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型问题。 思维模型的建立,都有各自基本的立场,不同立场的立论当然存在差异,但这正是客观,辩证看待问题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 倘若思维模型很匮乏,看待事物本质的能力必然要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查理·芒格推崇多套思维模型的根本原因。 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普遍具有整体观,从先秦诸子百家的典籍中就可见一斑。更不用说《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等各领域的理论,无不闪现着整体思维观及多思维模型的智慧。 群经之首的《易经》,更是将万物互相关联的思想,贯穿全文。 命理学作为象数 易学,数术的分支,本该是这种思维的产物。 但曾几何时,命理学中的用神论大行其道,让无数初学者迷失其中。这里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其他原因。(厚朴易学按:明清后用神论大行其道) 抱守用神论,一招鲜,吃遍天的思维,就如网络中大量单纯的网民那样,习惯简单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没有本质的区别。 《易经》的世界观思维,就是万物互联的思维,是宇宙全息思维。任何割裂的看待事物的思维,都会因此而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 我们应该学习《易经》中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学习芒格倡导的打造多元的思维模型,才能更容易脱离事物表面,看清事物本质。 这种思维观点,同样适用于命理学的学习。 重新审视用神论,用这种单一的思维模型去看待一件事物,甚至是生命规律这种复杂的事物,显然略显单薄了些。 所以,切勿迷恋在用神论中不能自拔!象有万千,移步换景,方能看到事物不同侧面,也才能更全面的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虽然道理看似简单,但不知不觉,我们又会陷入不知哪个个领域的单一思维中,这或许是人性弱点吧。 读者朋友有何疑问,可留言或私信咨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