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陶善才 来源:六尺巷文化 张廷玉,安徽桐城人,字衡臣,号砚斋,又号澄怀主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进士,曾历任清朝礼部、户部、吏部尚书,以及文渊阁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诸多要职,历经康雍乾三朝,也是整个清朝唯一死后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虽然辉煌为官五十余年,实际上大量的时间都是在进行与秘书相关的文字工作,堪称康雍乾三代皇帝的首席秘书。能够在三代皇帝中稳坐首席,他的政治生涯一定是有大智慧的。 立足以文辅政,力求言必中矢张廷玉幼承家学,饱读诗书,初入仕就因工于书法、文思敏捷缜密,被康熙帝不断破格提拔,直至入值南书房缮写上谕,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皇帝秘书工作。综其一生来看,可谓是“以文辅政”的典范。 作为皇帝的秘书,每当皇帝口授谕旨,张廷玉就能准确领会其意图,当场挥笔而就,文稿皆称帝意,基本不需修改。文思之敏捷实非其他朝臣所能及,雍正帝因此称赞他“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 乾隆帝也写诗褒奖他“述旨信无二,万言顷刻成” 。当雍正西北用兵以后,张廷玉“遵奉密谕,筹画经理,羽书四出,刻不容缓” 。几乎没有多少休息时间,周围总是案牍如山,书吏环立。 为节省时间,他还经常坐在轿中批览文书,处理事务。傍晚回到家中,张廷玉仍然“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寝,或从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亲自改正,于黎明时付书记缮录以进。”雍正帝因此称赞他:“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未能也。” 虽然身处中枢,但决不轻口乱言张廷玉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倚重,可谓位高势重,权倾一时,甚至与雍正帝的亲密关系达到了“义固君臣,情同契友” 的境界。张廷玉身处中枢,掌握机要,然而低调内敛绝不轻口乱言。 在其所著《澄怀园语》里,张廷玉举例:《汉书·孙光传》载,西汉重臣孙光办事周密谨慎,从未出过差错。每次放假归来,与兄弟、妻子儿女聚宴甚欢,却从不提及朝廷政事。有人问孙光,宫廷中的花木如何?孙光嘿嘿不应。张廷玉因此感叹:“真神仙必不说上界事 ”,提醒自己“凡事贵慎密,而国家之事尤不当轻向人言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 朝廷上下看到的张廷玉,都是一副“不苟言、不苟笑,一举一动,悉遵矩矱(规则之意)”的样子。正因如此,张廷玉才受到三代皇帝的高度信任,包括人事任免、消除三藩叛乱、收复台湾等大事小事无不倾听他的意见,而张廷玉完全做到了守口如瓶,不走失一丝风声。 坚持公正无私,敢于据实建言张廷玉始终“殚心竭力,务求平允,不敢一事疏忽” ,遇事总是为朝廷着想,较少考虑个人利益得失,“宁受人毁,不可受人之誉” 。 乾隆七年(1742年),刑部侍郎盛安请行限田之法。张廷玉心知其弊,赶紧上奏《罢限田议》 ,指出此议将给百姓带来的危害,并在廷议中据理力争,他说:“田如何准确分为好差?以多少田为限?各地风土互异、贫富不一,非清查不知。如果查,就会骚扰百姓,胥吏也会乘机讹诈,改户移名、互相告讦的事情将会越来越多。”结果这项政策因“名虽正而难行”,不得不予以取消。 张廷玉虽然提倡为臣要直谏,遇事要敢言,即使亏体受辱,也应无所畏惧。但他反对“卖直沽名” 的妄议,并以明朝时的言官“矫伪立名,纷争门户” 为例,指出这“原非盛朝美事”,要求自己遇事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在得意、失意之时,都能做到检点言语,无过当之辞。 坚持束身检行,做到敬慎寡言作为皇帝身边的首席秘书,张廷玉要求自己“束身检行”,勤慎奉职。为此,“且承先人训,时存知足之心。 ”所谓“先人训”,也即其父张英的教诲。张廷玉将《聪训斋语》时时记诵之在心,从中深刻领悟其父所透析的人生哲理和为官智慧。他每天下朝回到家,总要清坐自思,检索一天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如有过错处,就想想第二天怎么弥补。 他不许家人询问公事,也很少与地方官员书信往来。张廷玉对历代皇帝所痛恨的“党争”从不参与,与张廷玉同里的方苞(桐城派鼻祖),两人同朝为官三十余年,却鲜有人提及他们的交情。据《啸亭杂录》记载,很多经张廷玉举荐而受到重用的后进大臣,他们终生都不知道自己被起用的背景,更不知张廷玉在其中的作用。 雍正也称赞张廷玉“敬慎小心”“外和平而内方正,足办国家大事” 。张廷玉还经常以《周易》“吉人之辞寡”警示自己并告诫身边人:“多言之人即为不吉,不吉则凶矣。趋吉避凶之道,只在矢口间” 。 积极立章建制,防止泄密失言张廷玉工作在皇帝身边,“无日不蒙召对” ,有时一天要召见十几次,“凡有密旨,悉以谕之” ,可谓是最了解朝廷核心机密的人。而千方百计向他探口风、摸秘密,甚至悄悄打听皇帝行踪的也大有人在,他因此深感责任重大。 张廷玉曾参与军机处制度设计,使得军机处成为清代最重要、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央最高辅弼机构,其保密措施也最严格的。《清史稿》中即说,“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其所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于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这些举措拨繁冗、提效率,有效防止了失泄密事件发生,使得朝廷重大政策及其文书藉此得以稳妥运行。 一生廉洁自守,留下许多美言张廷玉性情淡泊,时时省察自检、处处廉洁自守。他认为,为官清廉乃分内之事,“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 。其所居旧园多年,生活非常俭朴,连日用器具都不齐全,“所有者皆粗重朴野,聊以充数而已” 。张廷玉数充乡试、会试总裁,司其柄“公正无私”,努力做到使天下士子“心自静,品自端”。在主持会试时,有人试图通过他打通关节,他当即赋诗以辞:“帘前月色明如昼,莫作人间暮夜看。” 雍正十一年,其长子张若霭参加殿试,雍正发现第五卷极优,随手拔置一甲三名(即探花),在场大臣皆称皇帝评定公允得当,等到拆卷时方知是张廷玉之子张若霭。张廷玉闻知后,以“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应占天下寒士之先” 为由,恳请将其子列为二甲,雍正从其请,遂降张若霭为二甲第一名。这就是名扬京城、事载文史的“张廷玉让探花”的故事。 张廷玉历官三朝,悉知下情,关心民瘼,个人薪资所得及皇帝赏赐钱财,通常大部分用来扶贫济困,或是资助寒门学子,或是捐赠乡里造桥修路、资助灾民,在民间留下了许多美言。朝廷上下莫不叹服其清廉美德。身处中枢要塞的首席大秘张廷玉,竭忠吐诚、夙夜在公,懂规矩、守法度,以超乎寻常的精力和睿智,为康乾盛世繁华立下了无言之功。 |
|
来自: 光明在前dkytwa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