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廷玉书法作品欣赏:董字书风圆健朴秀

 百了无恨 2015-07-08
张廷玉书法作品欣赏01

张廷玉书法作品欣赏01

一、张廷玉书法作品欣赏

 
张廷玉生活在以董字为中心的帖学时代,他的家庭教育环境更是董字的天下。其父张英,康熙年间大学士、文学家,擅长书法,特别推崇董书,在其著《聪训斋语》中有这样的话:“董文敏书,大小疏密,于寻行数墨之际,最有趣致,学者当于此参之”。张英墨迹几近董其昌,亦可谓专精董字。这就决定了张廷玉的书法不会脱离古朴、疏朗、秀逸这一以董字为主体的时代风格而变化为其它的书风。

张廷玉书法作品欣赏02

张廷玉书法作品欣赏02

张廷玉虽不以书法留名于世,但从大大小小流传至今的各种墨迹、匾额、题刻来看,他仍不失为一位功力颇深、修养全面的书法家。从流传下来的张氏书作看,他以董字为根本,上追晋、唐,对王字、颜字及李北海都研习较深。张氏书法字体以行书为主,字形的大小变化不大,通篇布局一般是行、字距都较开,整幅章法使人一看便觉平朴、匀净。他做京官50年,所以其字在沉着痛快中有行云流水般的圆转,往往看似漫不经心,但时重时轻的运笔总有不偏不倚的法度来把持,流露出胸次非凡的庙堂之气。

张廷玉书法结字具有董字的右上耸肩这一特点,但起伏徐缓,婀娜多姿。他将董字的竖长结字,溶入赵子昂法变为宽博之势。张廷玉书法的用笔特点是圆健、朴秀。圆健,张氏笔锋入纸,方切而略有停顿,藏方于内。点划圆形而隐方意,形态变化多,并同下一笔划有牵丝联系。转折处皆转而不折,有圆转流动的美感。运锋半毫铺开,下笔果断,“横、撇”划起笔的字最为典型,起笔痛快,势大力沉。“横”一般较重,尤其是长横的起笔重按已成习惯。撇划更有自己的面目,在一个有撇划的字中,撇往往重而显眼。这些强健的用笔方法表现在着重强调的笔划中,提升了通篇书作的力量感。朴秀是用笔节奏的产物,张氏用笔稳中流动,自然抒情,在藏锋不露、牵丝徐缓中领悟到快捷迅疾的姿态。

张廷玉并不以书法名世。然而从一个纯粹的书家角度来讲,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个性问题。然而从他所处的环境来说,一切又都无可非议。他是一名“宫廷书家”,作为书法家的张廷玉和作为政治家的张廷玉无法分割。他的书风,是时代、家学、仕途等各种因素决定的。张廷玉能够得到诸多青睐,书风与皇帝相近自然是一层重要原因。遇到雅好翰墨的皇帝是好事也是坏事,相近的书风更容易接近,但一不小心,也可能大祸临头。

张廷玉书法作品欣赏03

张廷玉书法作品欣赏03

二、张廷玉的生平简介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太保,封三等伯,历三朝元老,居官五十年。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张廷玉幼承家教,聪慧过人,十岁即能诵《尚书》、《毛诗》。康熙四十二年(1703),“蒙御试清书一等第一,授翰林院检讨”(张廷玉《澄怀主人自订年谱》)。因表现持重得体,给康熙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张廷玉成为皇帝的贴身“秘书”。雍正登基后,见张“气度端凝,应对明晰”(同上),迅速升其为礼部尚书,让他参与机密要事,褒奖其“器量纯全,抒诚供职”,称其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张廷玉最嗜饮茶。雍正将地方精选进贡之茶赏赐给他,一月之中必有数次,最后竟到了“名曰君臣,情同契友”的地步,君臣关系之近可想而知。张廷玉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任清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太保,封三等伯,是清文人封伯、封侯之始。他居官50年,掌词林27年,主揆席24年,世所罕见。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做位高权重的近臣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张廷玉平生深通“为臣之道”与“保身之术”,一生谨慎。读张氏年谱和传略,可见其做人状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周密小心,不图虚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他每日注重静心养神,克己恕人,韬光养晦。他曾留下遗训:“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到了乾隆执政之后,对于像张廷玉这样的前朝重臣自然有戒心,但乾隆也写诗称赞他:“述旨信无二,万言顷刻成。缮皇祖实录,记注能尽诚。”虽然高处不胜寒,但张廷玉却有本领在高层政治这一高危区域如履平地,并且步步高升,成为清代文臣中最成功的代表之一。

张廷玉书法作品欣赏04

张廷玉书法作品欣赏04

张廷玉的出生地桐城人杰地灵,“桐城派”名震天下,出现了姚鼐、方苞等一批杰出人物。张廷玉同样才华过人,文思敏捷,博闻强记,笔墨过硬,写得一手好字和好文章。他于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南书房,为皇帝起草文件,表现出出色的才华。

张英、张廷玉父子是安徽省著名历史人物,二人在清初康、雍、乾盛世居官数十年,参与了平藩、收台湾、征漠北、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编棚入户等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制订和实行。对稳定当时政局,统一国家,消弭满汉矛盾,强盛国计民生都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二人为官清廉,人品端方,均官至一品大学士,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良相。同时二人还是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

张廷玉书法作品欣赏05

张廷玉书法作品欣赏05

在张家官运的背后是康雍乾三世,他们是清代有作为的皇帝,在有作为的皇帝身边溜须拍马,邀宠作奸是没有市场的,特别是雍正皇帝,为政不长,却厉行政改,一生勤于国政,“崇俭而不奢”,“毫无土木声色之娱”,张廷玉记录雍正:“上进膳,承命侍食,见一于饭颗并屑,未尝废置纤毫!!”饭粒落于桌上也不舍弃!在张家高官的背后,是威严自律的帝国皇帝。

当时的清王朝尽管帝王自律而有作为,但对汉人仍提防有加,防汉人颠覆政权,大兴文字狱,高官厚爵们也伴君如侍虎,如履薄冰。张家人低调屈身,也成自然,据载,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殿试得一甲第三名(探花),张廷玉跪求雍正换人,以留得名额给天下平民英才,因为张家已太多出人头地的机会了。雍正深为感动,将其子降级任用,可见张家谦卑公允之心昭昭可鉴日月。

张廷玉书法作品欣赏06

张廷玉书法作品欣赏06

康熙时历官内阁学士、吏部侍郎。世宗继位,擢礼部尚书,入直南书房,任《圣祖实录》副总裁,纂修缮写实录及起居注,深合上意,又任《明史》总裁。廷玉为世宗所倚任,军国大事,多与参决,鸿典巨文,也多出其手。雍正四年(1726),晋大学士。七年,参赞军务。时为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手定。世宗死,与鄂尔泰同受顾命。乾隆初为总理大臣辅政,任《世宗实录》 总裁官。三年(1738),罢总理事务之名而以大学士掌机要如故。旋进封三等勒宣伯,与鄂尔泰同为三朝老臣,屡主顺天乡试及会试。姻亲子侄,门生故吏,布列中外,高宗忌之,时加裁抑。朝中在事诸臣及言官也屡加参劾,高宗对他日渐疏远,兼之年老,乃于乾隆十三年自请致仕,并求按世宗遗诏,死后配享太庙,高宗许之。旋即以张廷玉未亲至宫门谢恩,严辞诘责,并削伯爵,罢配享之命。复以其姻亲犯法,追缴历来赏赐诸物。二十年三月卒,谥文和,仍命配享太庙。在清代历史上,他是唯一配享太庙资格的汉族大臣,可称得上空前绝后、无人比肩。

清朝的太庙是皇帝的祖庙(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为皇帝祭祀祖宗之处。太庙前殿为祭祀主殿;中殿供奉努尔哈赤以下历代帝后神龛;中殿后界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世祖先;前殿东庑以王公(并非所有)配享,共供奉14位;前殿西庑为功臣(仅为满臣)配享,共供奉12位功臣;中、后殿两庑储藏祭器。每年除夕前一日祫祭,中、后殿神主奉至前殿合祀。后殿遣亲王行礼。国有大事大典,遣官祭告。所谓张廷玉配享太庙,就是按照雍正皇帝的遗诏,张廷玉死后其神位可以安放在太庙的前殿西庑,接受皇帝每年一次的祭祀。其待遇高得令人吃惊。

张廷玉书法作品欣赏07

张廷玉书法作品欣赏07

   
如此看来,张廷玉创造了满清入关之后汉族官员的两个绝无仅有的纪录:
第一:张廷玉是满清唯一的不以军功获得伯爵封号的汉族官员。清制,伯爵以上可以称作勋贵,以扈尔汉作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养子、开国著名五大臣之一的身份子孙也才获得一等男爵的世袭。就汉族官员中,左宗棠、曾国藩攻克太平天国那么大的“功劳”也只是封为伯爵,李鸿章权倾朝野到死也才是伯爵。
  
第二:张廷玉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这更是满清绝无仅有的对于汉族官员的殊荣。像汉大臣中的名人诸如刘统勋、曾国藩、李鸿章等都没有这等待遇。能够配享太庙资格的大臣只能是满人,而且必须是战功卓著的重臣,即使满人贵族、重臣、甚至铁帽子王,都只能是一少部分人有此资格。而且,张廷玉的配享是载于清世宗的遗诏中的,这无疑打破了常规。其后尽管乾隆对于张廷玉如何的不满,仍旧在张死后给予张这一恩赐。配享太庙的大多是战功显赫的大臣,且只有12位,张廷玉却位列其中,这的确是个特例,不能说不是个谜。

张廷玉是皇帝十分宠信的重臣,是头脑清晰、才思敏捷的“高级秘书”,他建立了军机处制度,完善了奏折制度,他修为极好,品行优良,德才兼备,又是官场的“高手”,工作中的强手。然而,凭这些就给予张廷玉配享太庙的特殊待遇,显然是不充分的,是远远不够资本的。那么,张廷玉到底有何“法术”博得了雍正帝的如此垂青呢?有一种说法或许能解开其中之谜:许多人认为是因为他在纂修《清圣祖实录》时销毁了大量对雍正不利的材料,杜撰了一个8人授命的场面,即康熙皇帝在临死前向7位皇子和隆科多口传遗诏:“皇四子胤祯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当时,胤祯并不在场,等胤祯赶到时,康熙皇帝已经驾崩,于是就由隆科多代宣遗诏。胤祯并无当皇帝的思想准备,闻听遗诏后惊恸仆地。胤祉等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向胤祯叩首,胤祯遂登基即皇帝位。果真如此,张廷玉待遇之谜倒是可以得到求证的了。

张廷玉书法作品欣赏08

张廷玉书法作品欣赏08

三、张廷玉的政绩

张廷玉对清廷政治制度的最大功绩是在文字工作和规划建立军机处制度以及完善奏折制度,策划军国大政难以数计。他曾担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御选物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雍正实录》、《明史》、《国史馆》、《清会典》等总纂官。回顾他的一生,除了日常文字秘书工作之外,他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具体事迹。然而,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不贪功为一己私有,才能被清初三代英主视为股肱。

真正称得上是张廷玉大事业的,是他规划建立军机处制度和完善奏折制度。"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军机处成为清朝的中枢机构并深深影响清代中后期的历史,这确实是张廷玉的大功业。另外,确立并完善奏折制度,使它成为清朝的主要官方文书,同样是清朝官僚政治上的重大变化,并对清朝中后期的政治产生了十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奏折是一种臣民上奏文书,它始出现于康熙年间,但在作者范围、传递方法、疏奏内容及朱批等方面,都还没有制度化。《清史稿.张廷玉传》载:"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于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自此以后,作为一种官文书制度的奏折制度才被确立下来。不要小看这种文书制度,它的影响之大甚至远远超过中枢机构的兴衰替废。它不仅牵涉朝廷政令的推行,而且关乎君臣间权力的分配。它的确立和军机处的设立一样,都是清朝官僚政治上的重大变化,对清朝中后期的政治产生了十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