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以谈心的语调,质朴的语言表现隐逸的情怀

 时宝官 2019-07-17

众所周知,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生于盛唐时代,早年有志于用世,但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便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今天我们要品读的诗歌《夜归鹿门歌》就与鹿门山有关。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以谈心的语调,质朴的语言表现隐逸的情怀

《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这首七言古诗写傍晚自涧南园经岘山,往鹿门隐居处途中的情景。全诗通过对鹿门居处山水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隐居生活闲适自由的乐趣,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强烈追求。诗题中的“鹿门”,即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市东南。原名苏岭山,汉建武时,襄阳侯习郁建庙于此山上,刻二石鹿置于庙道口,此庙称鹿门庙,后来便称此山为鹿门山。孟浩然曾在这里隐居。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以谈心的语调,质朴的语言表现隐逸的情怀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二句,描写黄昏时分人们争相渡江、匆忙回家的情形。诗人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寂静幽僻与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使诗人在船头闲望沉思的神情和潇洒超脱的襟怀,如在目前。这两句抓住了山寺晚钟、日落黄昏、争相竞渡的细节场景,渲染了一派喧闹的气氛。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写村民沿着沙岸回家,诗人乘舟回鹿门山,语含超脱世俗、隐山林的乐趣。诗在以热衬冷中,写得极为亲切而自然,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二句承上,写鹿门山的山色朦胧、月明烟开的幽静景色。庞公,即庞德公,东汉时的隐士,襄阳人,也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以谈心的语调,质朴的语言表现隐逸的情怀

《后汉书·逸民传》:“庞公者,……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诗人被这美景陶醉了。面对这种美景,诗人似乎忽然领悟到庞德公当年为什么要在这里隐居了。这种微妙的心理活动,由一个“忽”字传达无余。“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二句,写诗人孤洁清高、一尘不染、脱离世俗的境界。说“长寂寥”,说“自来去”,既写其孤高自赏,又写其不甘寂寞的痛苦复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追求孤高寂寥的幽深环境和怀才不遇、被迫隐居的复杂思想。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以谈心的语调,质朴的语言表现隐逸的情怀

这首诗的主旨是写清高隐逸的情怀。诗人在诗中写的景象,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际上是诗人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生动地刻画出一位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全诗自然质朴,不加斧凿,表现出清新、自然、淡远的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