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阅卷老师大揭秘:现代文阅读通关宝典

 cuimingzong 2019-07-17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一场由命题者设计的游戏,要想游戏通关。除了读懂文章,更要读懂命题者的意图。阅读活动是复杂的,它牵涉同学们的知识积累、阅读经验、阅读信心和专注度,还有将文本信息转化为答案的能力。因此,怎么读,怎么答题,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同学们去研究命题的技术与艺术,然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然而,每一年每一批高考命题者其见解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导致了命题的立足点不同,标准答案也不尽相同。比如,有命题老师推崇“文本细读法”,要求同学们关注文本中的意象、声音和隐喻等,从文本的象征世界中去寻找答案;也有老师推崇“接受美学”,主张见仁见智、诗无达诂,等等。

既然不同命题者“口味”不同,那我们该如何去迎合他们?是否有“大小通吃”的通关宝典呢?答案是肯定的。

掌握“愿意求索”法

“原意求索”,要求同学们竭尽全力,将文本里面隐含的意思(意蕴、意旨)揭示出来。

而这里的“原意”需要认真咂摸,它可能不是作者写作时的本意,比如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并没有刻意表现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原意”,是语言学家索绪尔所说的“能指”在当下的共同实现,即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大众的集体“误读”。因为就算命题者想法各不相同,但也不会随随便便设定一个标准答案:标准答案虽不一定是作者的本意,但一定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因此,同学们要做的就是把这种能得到更多人认可的“原意”挖掘出来。

如今的高考题,允许同学们自由发挥的题目几乎是没有的。不少考题虽有“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等字样。但这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同学们千万别以为天马行空地尽情发挥就能得分。我们高考题举例如下。

11题(4)小题: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按理说这是可以自由选择正反两方(“合适”和“不合适”)来自由作答的,但实际上,要说清楚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需要花大力气,而且显得牵强:且“具体理由”一项又给同学们寻找答案制造了障碍。因此,这道题实际上是在引导同学回答“不合适”。再如后面一道题:

12题(4)小题: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观点一:__。观点二:__。观点三:__。

此题貌似给了同学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同学们将思维发散开去,不要逼仄凝涩。而事实却是,题干上的“这”所指代的内容已经限定了思维的航道,“结合全文”的指令也告诉同学们必须从文章信息中去筛选、组合,不能偏离文意。说穿了,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都没有,更别说信马由缰了。

这种貌似开放的题目,出现在各省市的高考试卷中。命题者原本希望解放同学们的思维,但因答案必须有一个标准,因而没能真正实现“言之成理即给分”的理想。新课改倡导的“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在高考题面前不敢越雷池半步,只做了个貌似允许考生自由发挥的“假动作”。

当然,我们相信未来的高考会不断进步。但基于现实,我们还是不得不采用“原意求索”的方法去应付考试。

原意求索,就要从原文中“找”答案。但答案不是这么简单就让你找到的,同学们需要练就“火眼金睛”。不能简单地寻章摘句,不能“剪刀+糨糊”搞复制、粘贴。

目前的高考题,多是要求同学们从题目和文章中获得启示,找到答题的角度:也就是说,给出的信息不是答案,只是找出答案的线索。这就要求同学们利用好线索进行分析推断,从而得出答案。通常,同学们可以通过五个步骤去分析线索(题目和文段),从而求索原意。我们以高考真题为例来详细阐述。

18题: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步骤一:细读题目,找到答题方向

“文眼”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凝结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眼”若在开篇出现,还具有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因此,同学们在答题时必须从这个大方向去分析。

步骤二:弄清问题,切勿顾此失彼

同学们一定要弄清题目问的“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办”,才能够针对性地作答。此题问了“作用”,属于“是什么”的范畴:而且又问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就属于“怎么办”的范畴了。因此,答题时不能只从“是什么”的角度来思考,还要思考“怎么办”。答“作用”题,一般要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两个层面人手:而“怎么办”(具体表现),就得回归文本去概括了。

步骤三:回到原文,圈定信息区域

弄清问题之后,就要回到文本。将与之相关的原文区域圈点出来。从文中找信息时,准点定位非常重要,不能找错地方,不能遗漏文段。也不能将无关文段硬拉进来:同时还需要分清层面逐点把控。

这篇文章写作的对象是河西走廊的祁连山,重点写祁连山上的雪,具体涉及“雪”的段落是第二、三、六、七段,因此,思考问题的时候要盯准这些段落中涉及“雪”的句子和透情露志的词句。

步骤四:依据分值,找准得分要点

本题是6分,同学们就可以大胆猜测,答案是6个要点,也就是6个打分点。而如上一步分析,答案所涉及的文段有4段,同学们就需要细读这4段,从中归纳整理出包含6各方面的答案。

今年考场上公布的标准答案为:(1)“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雪”化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3)“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圣灵神韵,使人生亲切之感;(4)“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5)“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其中第(2)(3)(4)点是从文段中细绎出来的,而第(1)(5)点是着眼全文,站在文学评论的高度概括出来的。出题人绞尽脑汁也只弄出五点答案来,而为了放心,同学们还要煞费苦心再凑出一个点子来。

步骤五:精雕细琢,规范答题格式

答案的表述格式,要根据题干的问法来灵活调整。最基本的是要分清“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在此基础上进行回答。本题准确的答题方式应该是一

“雪”在文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1)“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雪”是文章着力塑造的意象,充当了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3)“雪”的意象生动鲜明,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此三点着眼全文思考)。

“雪”在文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内容呈现上:(4)“雪”化水汇成了河流,哺育了和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5)“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圣灵神韵,使人生亲切之感;(6)祁连山的“雪”景能带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内心启迪和感悟。(此三点着眼部分思考)。

总之,答案务必从原文来,不可受题干误导,天真地以为可以自说自话。而从原文“找”答案亦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同学们需要立足原文,找准答题角度,经过一番精加工,才能据问作答,获取高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