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母订例(一)|集前贤药品化生之源

 经方丝竹空 2019-07-17

前言:书有字母,诗有等韵,乐有音律。圣人之虑其终,必先严其始。至于药理渊微,司命攸系,若无根据,何以详悉其义,而时措皆宜?但上古论药,或云本草,或云药性,捆载八十余种大法,虽目未精悉,赖有汉、唐、宋、元历代医宗渐次建法,然又散载诸书,未获总集,订为规范,令坐议药者悉皆悬断遥疑,无怪乎其多舛错也。今辑诸贤确论,考成药母,为辨药指南,药品化生之义,发源于此。

以药名辨药理 药之名俱有意义,或以体,或以色,或以气,或以味,或以形,或以性,或以能,或以力,或以地,或以时,惟格物者先能辨此,则药之义理思过半矣。

辨药八法 每药一品须分八款,更有次序,体、色、气、味,此四者,乃天地产物生成之法象,必先辨明以备诸参订,形、性、能、力,此四者,藉医人格物推测之义理,而区别以印生成。按此八法,交相详辨,庶不为古今诸书以换,以淆惑药理。列法如下:


(药体) 【体】燥润轻重滑腻干
(药
色) 【色】青绿黄白黑紫苍
(药气) 【气】膻臊香腥臭雄和
(药味) 【味】酸苦甘辛咸淡涩
(药形) 【形】阴阳木火土金水
(药性) 【性】寒热温凉清浊平
(药能) 【能】升降浮沉定走破

(药力) 【力】宣通补泻渗敛散

上八款当验其体、观其色、嗅其气、嚼其味是定法也。然不有能嗅其气、嚼其味者,须煎汁尝之。惟辨此四者为先,而后推其形、察其性、原其能、定其力则凡厚薄清浊缓急躁静平和酷锐之性及走经主治之义无余蕴矣。

 体之所主 

 【根】主升,与苗同            

 【汁】主润利

 【梢】主降,与尾同            

 【大】性宽缓

 【头】主补中守,与身名       

 【中】性猛

 【茎】主通                    

 【小】性锐     

 【叶】属阳发生,主散性锐      

 【尖】性锐

 【花】属阴成实主补            

 【通】能行气

 【子】主降,兼补,能生长      

 【薄轻】能升

 【仁】主补,能主润利          

 【厚重】能降

 【蒂】主宣                    

 【干燥】能去湿

 【皮】能降火,主散表          

 【湿润】能去燥主补

 【肉】主补                    

 【滑腻】能利窍  

 【油】能润燥

五色所主

青色主肝,红色主心,黄色主脾,白色主肺,黑色主肾。

五色所主,中有玄理。当知脏腑禀受乾父坤母。腑属阳,象天;脏属阴,象地。天垂五气,地布五形,人生其中,故有气色、形色之别。五腑受父气色,五脏禀母形色,但父气色相同,惟母形色稍异,须验药体之色配合脏腑,则攻邪补益之法方得其宜。

胆腑属风色青,肝脏属木色青,木禀母水黑色,系黑化乎紫,故木色多紫。

小肠腑属热色红,心脏属火色红,火禀母木青色,故火色中青。

胃腑属湿色黄,脾脏属土色黄,土禀母火赤色,故土色多赤。

大肠腑属燥色白,肺脏属金色白,金禀母土黄色,故金色多黄。

膀胱腑属寒色黑,肾脏属水色黑,水禀母金白色,故水色多白。

用药配五色 须先明脏腑之色,以为用药配合。阅诸名方,古人良有深意。如犀角地黄汤用地黄、黄连、黄芩清胃,配黄色也;用丹皮、赤芍、清脾,配赤色也。如沙参黄芪汤用沙参、桑皮清大肠,配白色也;黄芪、甘菊清肺,配黄色也。用青龙汤主治少阳胆腑,配青色也。用白虎汤主治阳明大肠经,配白色也。体会古人之义,类推药色入脏走腑,补母泻子无不合法。

五气所入

【膻】气入肝 燥】气入心 【香】气入脾 

腥】气入肺 臭】气入肾

五气所能

香能通气,能主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合五脏。(缺膻燥腥臭四气,有脱简。)

药品有性气体气之分 上列膻燥香腥臭,此为体气,更有性气,为厚薄缓急躁静猛烈酷锐是也。如人身有先天虚灵之气,有后天米谷之气,所以药品亦有性气体气之分。

五味所入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淡入胃。

五味所走

酸走筋,苦走血,甘走肉,辛走气,咸走骨。

五味所养

酸养筋膜,苦养血脉,甘养肌肉,辛养皮毛,咸养骨髓

五味所主
辛主散,甘主缓,淡主渗,酸主收,苦主泄,咸主软,滑主利,涩主敛。

编辑李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