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今人的名字合一不同,古人有名,还有字。 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男子至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则在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一般来说,名和字在含义上是有联系的。比如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周朝之时,贵族男子会在“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在“字”后加“父”或“甫”表示性别。 比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再比如刘邦出身低微,本没有名字,称其刘季,也就是刘老三的意思。 女子在字之前要加姓,姓之前再加“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女”或“母”表示性别。 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孟姜女”,意思便是姓姜的排行老大的女子。 此外要注意的是,古人的名和字一起说的时候,是先称字,再称名。 比如秦国名将孟明视,“孟明”是字,而”视”是名。 另外,古人平辈之间称“字”表示尊重,而自称则用“名”表示谦卑,长辈称晚辈可以直接称“名”。 比如孔子自称”丘”,称弟子则直呼其名:“求,尔何如?” 到了后世,古人不仅有名和字,还有“号”,号则与名、字没有什么联系,一般都是自己取得称号,其实跟现在的网名相似,比如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等等,而苏东坡便是用“号”来称呼苏轼的。 古人的这些称呼确实很繁缛,但在慢节奏的古代,这种“仪式化”的生活方式,却正是华夏文明的“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