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丙酚替诺福韦:新版欧洲/美国慢乙肝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

 三毛99 2019-07-17

编者按: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不同核苷(酸)类似物之间降低肝细胞癌(HCC)风险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这可能是近来慢乙肝领域最热的话题之一。在JAMA Oncology杂志上的韩国学者的文章可谓打响了第一枪[1]。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学者也陆续报告了对该话题的研究发现。今天先来了解其中美国学者在亚裔和非亚裔人群中的验证情况[2]



韩国研究回顾:韩国患者人群

在了解新证据前,先来回顾下韩国研究[1]的主要内容。这项研究先后在两个队列中比较了慢乙肝患者接受恩替卡韦(ETV)和替诺福韦(TDF)治疗后的HCC风险。第一个队列为韩国全国范围的历史队列,包括ETV治疗患者11 464例,替诺福韦治疗患者12 692例。结果显示,替诺福韦组的HCC年发生率(0.64/百患者年)明显低于ETV组(1.06/百患者年), HR为0.62(P<0.001)。第二个队列为医院验证对列,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替诺福韦组的HCC年发生率为1.37/百患者年,明显低于ETV组(2.17/百患者年),HR为0.68(P=0.04)(图1)。

图1. 韩国慢乙肝患者接受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治疗后的HCC风险下降

此外,替诺福韦组在全因死亡率或肝移植率终点以及1年时的病毒学应答率、ALT复常和治疗方案的更改等替代终点方面的表现也优于ETV组。

研究结论为,替诺福韦降低HCC风险的作用优于ETV。

美国研究:亚裔和非亚裔人群

美国底特律Henry Ford医院Stuart C Gordon等使用了纵向队列慢性肝炎队列研究(CHeCS)中的数据来验证韩国研究的发现,队列包括了亚裔患者和非亚裔患者[2]除外肝移植、合并HIV感染或有接受过ETV和TDF治疗的患者后,研究共纳入了822例慢乙肝患者(TDF治疗组407例;ETV治疗组415例),对他们的HCC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进行了随访;使用Cox回归分析来比较治疗效应,并且使用逆概率处理加权法(inverse probability treatment weighting,IPTW)校正治疗选择偏倚(指标包括年龄、性别、人种、Fibrosis-4得分和肝硬化)。

这些患者中164例(20%)在使用TDF或ETV治疗之前接受过其他抗病毒治疗,151例(18%)患有肝硬化,517例(63%)为亚裔/太平洋岛国居民/美洲原住民。中位随访时间为3.2年,31例患者(3.8%)出现HCC,115例患者(14%)死亡。

HCC的人种-治疗交互作用值为0.17,死亡率值为0.30。在亚裔人群发生HCC的风险方面,TDF相对于ETV的校正风险比(aHR)为0.70,在死亡率方面的aHR为0.86。在非亚裔人群中,TDF相对于ETV的HCC发生风险aHR为1.87,死亡率aHR为1.25,详见表1。

在初治患者中(n=677)的分析结果与之相似:亚裔人群中,TDF相对于ETV的HCC发生风险aHR为0.73(95%CI:0.29~1.84),死亡率aHR为0.94(95%CI:0.51~1.73);非亚裔人群中,HCC发生风险aHR为1.21(95%CI:0.37~3.98),死亡率aHR为1.17(95%CI:0.72~1.90)。

表1. 替诺福韦相对于恩替卡韦发生HCC的相对风险

研究者认为,TDF与ETV降低HCC风险的作用可能存在人种差异。在亚裔患者中,TDF治疗与ETV治疗相比,患者发生HCC的相对风险为0.70,看到了与韩国研究一致的趋势,在真实世界队列中,TDF治疗的患者发生HCC的风险低于ETV治疗的患者。

思考

慢性HBV感染患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防止疾病进展和HCC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3~5]当前的一线口服抗病毒药物均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在长期应用后的治疗结局方面,这些新的数据提示,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差别:替诺福韦相较于ETV,可能有更强的降低HCC风险的作用。

对于替诺福韦与ETV的抑癌作用差异,当前提出的解释之一是核苷酸类似物可诱导IFN-λ3表达,而核苷类药物无此作用[6]IFN-λ直接抑制HBV的复制并诱导ISG,这有助于抑制病毒mRNA翻译,以及RNA降解和细胞系中的合成。

之前的韩国研究样本量超过2万例,但仅限于韩国患者人群,而2019年EASL这项美国研究纳入了亚裔和非亚裔人群,在亚裔人群中得到了与韩国研究一致的发现,对之进行了验证。这是否与亚洲主要流行的HBV基因型为B、C型有关?我国是乙肝大国,在我国慢乙肝患者人群中会得出怎样的结果?替诺福韦相较于ETV而言,HCC风险更低的确切作用机制究竟是什么?有哪些新的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患者的预后?这对我们未来的慢乙肝治疗实践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Choi J, Kim HJ, Lee J, et al.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Entecavir vs Tenofovir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A Korean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JAMA Oncol 2019;5:30-36.

[2].Gordon SC, Zhou YR, Li J, et al. Effect of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tenofovir disoproxil or entecavir on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ncer death in a U.S. Cohort. EASL 2019, LBP-13.

[3].Terrault NA, et al. Update on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ASLD 2018 Hepatitis B Guidance. Hepatology. 2018, https:///10.1002/hep.29800

[4].EASL. EASL 2017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J Hepatol. 2017 Aug;67(2):370-398. 

[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15, 7(3): 1-18.

[6].Murata K, Asano M, Matsumoto A, et al. Induction of IFN-λ3 as an additional effect of nucleotide, not nucleoside, analogues: a new potential target for HBV infection.Gut 2018;67:362-71.

本文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