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大山 来源:腾讯道学(id:qqdaoxue) 老子在《道德经》三十三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细品其中妙义,对人生的启发何止一二。 一、知人者智 曾国藩善于识人,据说有一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去见他,恰好他散步去了。四人便在门口等候。曾国藩回来,对三人上下打量一番,一言不发就走了。李鸿章跟上去,问此三人如何?曾说:“左侧之人可用,但只可小用,右侧之人万万不能用,中间之人可用。” 知人者智(资料图 图源网络) 李鸿章忙问其故。曾说:“左侧之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再看他,他眼皮就耷拉下去了。说明此人善良腼腆,但气魄不足,只可小用,不可大用;右侧之人,不敢正眼瞧我一眼,却又偷偷的观察我,此人心术不正,万不可用;中间之人,我看他,他也看我,我仔细打量他,他不卑不亢,坦然相视,说明此人胸襟坦荡,气量不凡,可用,而且可以大用。” 这个可大用之人,据说就是刘铭传。 知人有法,像曾国藩这样观察入微,知人不难。但仅仅知人是不够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只是智巧,但了解自己才是明智。 二、自知者明 曾国藩不仅知人,且深知自己。他坚持写了三十多年的日记,在其日记中,他坦然记载了自己的弱点,好名、好利、好色,对自己轻薄无耻的言行进行了无情的批露,痛骂自己“禽兽”,不是“人”……他的书房名“求阙斋”,别人求圆满,他却求不足。自知不足,所以反躬自省,勇于改过。 但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自己,总以为自己像春天的花一样美得不得了,如果有什么不如意,一定是别人的错,老天的错。 自知者明(资料图 图源网络) 西楚霸王项羽曾经打得刘邦怀疑人生,但垓下一战,大败亏输,把积攒的筹码全败光了。乌江自刎之前,还仰天长叹,“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 真是如此吗?陈平曾经对刘邦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项羽待人客气,但很吝啬,舍不得给钱给地盘;刘邦恰好相反,待人傲慢,但舍得给钱给地盘。如果谁能去掉自己的短处,学习对方的长处,那么天下唾手可得。刘邦听进去了,团结了一批人,而项羽至死不悟。 去其短,袭其长(资料图 图源网络) 刘邦成功之后,不无得意的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有自知之明,团结一帮人打项羽。项羽自负,连忠心耿耿的范增都被气跑了,以一敌万,能不败吗?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够战胜别人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三、强行者有志 老子接着说:“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这一句得和前两句结合着看,才知意趣。老子说:“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是明智,但知能否正确的行呢?老子告诫,“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你不能老想着利用自己的长处战胜别人,能战胜别人不过是证明自己有点蛮力巧智罢了,但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这意味着你眼中没有敌人,敌人只是你自己,你能战胜自我的偏私、偏见,才能随物迁移,与时俱进,出入进退就能绰绰然有余裕。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资料图 图源网络) 怎样战胜自己?“强行”,一定要勉强自己去做。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都需要自己“勉强”去做,因为人人执着一个自我,这个自我的观念最为强大和顽固,只有把这个去除,才能随顺自然,毫无障碍。就像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九章所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你没有了自私自我的念头,当官以百姓的意愿为意愿,当百姓不要搞得太特立独行,人生当然容易怡然自乐,快然自足。 四、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说:“强行者有志。”我为了个人的飞黄腾达、物欲享乐奋不顾身,这也是一种强行啊,但这种强行显然不是人生的正途。“强行”需要一个原则,那就是“道”。所以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失根据地就会长久,这个根据地就是道。道生天生地生万物,人是其中之一,能不失本源,所以长久。 道生天生地生万物(资料图 图源网络) 死而不亡,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精神长存,足以被后人铭记,故不死;二是说回归于“道”体,亦永不消逝。 何谓“回归于‘道’体”?一个人的生命结束才可回归于“道”体吗?非也。道包含万有,人活着也在道中。但有几个人能够理解自己活在道中呢?庄子说:“万物一府,死生同状。”生在道中,死亦在道中,有此觉悟,才是真正的长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