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方舟:我们与动物的契约

 知易行难nev5ph 2019-07-17

读懂生活  

看清自我  

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往往反映着其内心的高度。


 01 

几年前,互联网上曾经有过一番关于“救黑熊重要吗”的讨论。

当时爆出了某个医药企业用活熊插管采胆汁的丑闻,一些动物保护者开始为了救熊而奔走,可他们面临了很大的质疑:

救黑熊重要吗?

质疑者的疑问是:人的事情已经那么多了,怎么还有工夫管动物的事情?

有那么多山区失学的孩子需要拯救,为什么还要去救黑熊?

有那么多底层妇女正在经历苦难,为什么还要救猫救狗?

难道人的生命不比动物的生命更重要吗?

人的痛苦不比动物的痛苦更值得关注吗?

退一万步讲,被取熊胆的黑熊是人类养殖的,难道不应该从属于人类,为人类服务吗?难道动物也有权利吗?

对于是先救山区儿童还是先救熊的问题很容易回答:

每个人都有自己关心的事情,比如环境污染、人权、教育权、动物,况且,各种关心之间并不排斥——一个关心黑熊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并不关心山区的孩子。

然而,对于动物的伦理,却是一个更难回答的哲学命题:

动物有权利吗?我们该如何面对动物的痛苦?我们应该像尊重人一样尊重动物吗?

这些问题难以回答,因为我们已经面对着一个模式化的世界—大规模的肉食加工。

动物皮毛在时尚行业的流行,几乎不被质疑的动物实验,我们已经完全习惯了依赖动物生活。

我们该如何消除自己身为人类的优越感,一视同仁地看待动物?

当我看沈依陶的这本书时,我发觉看似困难的问题不难回答了,答案很简单:

当我们能够想象动物的快乐与痛苦的时候,我们就学会了珍视其他的物种。

在《一起长大的约定》这本书中,小小的作者以一颗异常敏感的心去对待动物,就像电影《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中的小女孩,能够和狗订下真正的契约。

博采雅集图书 一起长大的约定 小程序

看了这本书,我开始疑惑:为什么总是孩子能够格外地理解动物,珍视动物与我们之间的情感?

或许,一个原因是孩子和动物都是弱者,孩子不具备社会资源与力量,他们的行为受到约束,而话语也往往不受重视,就像是动物的痛苦呻吟往往被我们忽视。

孩子与动物之间的情谊某种程度上是弱者的惺惺相惜,而我们对待弱者的态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在动物保护的语境下,这种“弱者”是动物,而在人类的历史上,“弱者”曾经是黑人、犹太人、奴隶、女性。

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这种如今被鄙夷的歧视,也曾经和物种主义一样被奉为圭臬。

难怪甘地在大半个世纪之前,就有先见之明地说道:

“一个国家的强盛和道德程度,要看它如何对待其他生灵。”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看到街上清理、捕杀流浪动物,以及流浪动物的收养小站被强制关闭的新闻。

当看到这种新闻的时候,我总在想,当我们习惯了“清理”所谓“低等”的生命,若有一日资源匮乏了,我们会不会以同样的态度清理流浪汉、残疾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变得越来越精明与油滑,却一路丧失同情与怜悯之心。

或许看看《一起长大的约定》这本书,我们可以找回自身那丢失已久的、朴素的道德直觉,我们可以想起被遗忘在记忆深处的,曾经和动物订下的契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