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肤子的功效与作用及中药禁忌:地肤子为藜科植物地肤的果实,本文主要介绍地肤子的功效、地肤子的作用、地肤子的功效与作用及中药禁忌在《纲目》、《本经》、《别录》等中医名著里的详细内容,并且附有地肤子的食用方法及禁忌等中药知识...... ![]() 别名地葵(《本经》),地麦(《别录》),益明(《药性论》),落帚子(《日华子本草》),竹帚子(《滇南本草》),千头子(《万病回春》),帚菜子(《新疆药材》),铁扫把子(《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藜科植物地肤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打下果实,除净枝、叶等杂质。 性味甘苦,寒。 ◆《别录》:无毒。 ◆《本经》:味苦,寒。 ◆《纲目》:甘,寒。 归经入肾、膀胱经。 ◆《要药分剂》:入肾、膀胱二经。 ◆卢复:入膀胱。 功效与作用利小便,清湿热。治小便不利,淋病,带下,疝气,风疹,疮毒,疥癣,阴部湿痒。 ◆《别录》: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使人润泽。 ◆《玉楸药解》:疗头目肿痛,狐疝阴颓,腰疼胁痛,血痢,恶疮。 ◆《本经》: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 ◆《日华子本草》:治客热丹肿。 ◆《药性论》: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补气益力;治阴卵癀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 ◆《本草原始》:去皮肤中积热,除皮肤外湿痒。 ◆《滇南本草》:利膀胱小便积热,洗皮肤之风,疗妇人诸经客热,清利胎热,湿热带下。 ◆《本草备要》:益精强阴,除虚热,利小便而通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治雀目:地肤子五两,决明子一升。上二味捣筛,米饮和丸。每食后,以饮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广济方》地肤子丸) ◆治肢体疣目:地肤子,白矾等分。煎汤频洗。(《寿域神方》) ◆治久血痢,日夜不止:地肤子一两,地榆三分(锉),黄芩三分。上药拇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治阳虚气弱,小便不利:野台参四钱,威灵仙钱半,寸麦冬六钱(带心),地肤子一钱。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宣阳汤) ◆治阴虚血亏,小便不利:怀熟地一两,生龟板五钱(捣碎),生杭芍五钱,地肤子一钱。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济阴汤) ◆治雷头风肿:地肤子,同生姜研烂,热酒冲服,取汗愈。(《圣济总录》) ◆治胁痛,积年久痛,有时发动:六、七月取地肤子,阴干,末。服方寸匕,日五、六服。(《补缺肘后方》) ◆治痔疾:地肤子不拘多少,新瓦上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用陈粟米饮调下,日三。(《圣济总录》地肤子散) ◆治吹乳:地肤子为末。每服三钱,热酒冲服,出汗愈。(《经验广集》地肤酒) ◆治疝气:地肤子炒香,研末,每服一钱,酒下。(《简便单方》) ◆治跳跃举重,卒得阴颓:白术五分,地肤子十分,桂心三分。上三物,捣末。服一刀圭,日三。(《肘后方》) ◆治肝虚目昏:地肤子一斤(阴干,捣罗为末),生地黄五斤(净汤捣,绞取汁)。上药相拌,日中曝干,捣细罗为散。每服,空心以温酒调下二钱,夜临卧,以温水调再服之。(《圣惠方》地肤子散) ◆治目痛及眯忽中伤,因有热瞑者:取地肤子白汁注目中。(《僧深集方》) ◆治妊娠患淋,小便数,去少,忽热痛酸索,手足疼烦:地肤子十二两,初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半,分温三服。(《子母秘录》) ◆治痈:地肤子、莱菔子各一两。文火煎水,趁热洗患处,每日二次,每次10~15分钟。(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中药禁忌《本草备要》:恶螵蛸。 摘录《中药大辞典》 |
|
来自: 金坛区 > 《中草药知识及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