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讨论】构造柱与框架梁的连接问题

 建筑one 2020-09-24

小编按:关于圈梁、构造柱的设置要求和规范史上最全构造柱设置资料(附规范)这两篇文章发表后,读者反映强烈。又有读者来问,构造柱顶部是否要留缝,原理在哪里?小编收集了一些讨论主题,如下:

框架结构施工构造柱钢筋上部与梁的连接处构造做法,是否要将钢筋上下连通,还是制作成铰接请高手指教。

搜了一下是这样解释的: 

《建设抗震设计规范》 13.3.3 砌体墙应采取措施减少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并应设置拉结筋、水平系梁、圈梁、构造柱等与主体结构可靠拉结:  

1 多层砌体结构中,后砌的非承重隔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与承重墙或柱拉结,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少于500mm;8度和9度时,长度大于5m的后砌隔墙,墙顶尚应与楼板或梁拉结。  

2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宜与柱脱开或采用柔性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填充墙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均匀对称,宜避免形成薄弱层或短柱;  

2)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墙顶应与框架梁密切结合;  

3)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 设2φ6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7度时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小于700mm,8、9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  

4)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层高2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帖子是这样说的: 

1、一种情况设计要求,钢筋伸入梁内,但浇筑混凝土时候构造柱顶与梁混凝土隔开; 

2、一种情况是钢筋伸入梁内,但浇筑混凝土时候构造柱顶与梁混凝土不隔开的。 

3、框架填充墙设置的构造柱上部钢筋砼应于主体梁断开,,不能改变主体结构的受力分配,在受力过程中,上部应该是柔性连接,,应由框架柱或剪力墙承担,为增加墙体抗震性能应设置拉接钢筋,但墙体与结构也应该是柔性连接,, 一般的做法有两种,多要看填充墙的施工顺序了,如果墙体从下往上做的话就在浇注砼的时候构造柱与梁之间留5cm的间隙,以后砂浆封死(柱钢筋预留)。从上往下施工就在梁底留一跟钢筋与构造柱连接。 

4、构造柱的钢筋应锚入上部梁,但混凝土不能跟上层梁连接,若本是单跨梁,构造柱混凝土再与梁连接,上部粮就变成多跨梁了,受力体系改变了 。 

5、构造柱钢筋锚入上部梁中,但构造柱混凝土与梁混凝土之间留出3~5公分空袭。 

请大家继续讨论。

本人认为:填充墙的构造柱和圈梁构成了一个小框架体系。构造柱竖筋应该锚入到框架梁中。在钢筋绑扎时在梁的上、下表面应要求预埋进构造柱的竖向筋。不应该做成铰接。这样对抗震有利,增加整体刚度。

很多地方都说要柔性连接,请指点一下下, 在梁下口的结合处钢筋怎么设置才算是柔性连接呢?我在标准图籍里差不到!

柔性连接应该是钢筋连接混凝土不连接,类似基础拉梁下部铺设可消化变形的炉渣,考虑到钢筋的耐久性(有孔隙,宜腐蚀),可采用地下防水工程的伸缩缝做法,用可变形的油膏等填实。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比较常见,但往往很多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很随意。2楼还是楼主提到:“4、构造柱的钢筋应锚入上部梁,但混凝土不能跟上层梁连接,若本是单跨梁,构造柱混凝土再与梁连接,上部粮就变成多跨梁了,受力体系改变了 。”本人认为是正确的,在构造柱支承处,原设计是下部筋受力,上部构造筋,现在变成上部弯矩,原设计上部构造筋。不一定能承受该处弯矩。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后浇筑构造柱角钢筋可和梁底植入钢筋搭接,然后浇筑混凝土到梁底3-5cm处,改用弹性材料填充。

砌体墙之所以要加构造柱,就是抗震要求为了墙体稳定,既然是墙体稳定,就必然要求构造柱要稳定(要不然怎么能够稳定墙体呢?)所以我理解: 

一、构造柱上部和下部钢筋应按照植筋要求全部植入框架梁中; 

二、构造柱混凝土应满浇筑,在GZ上口支模的时候其中一个方向应支成喇叭口,以便混凝土能浇灌严密,待构造柱混凝土初凝后3-5小时再将多余的混凝土凿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GZ本身稳定,进而起到稳定墙体的作用。

至于,上面有朋友讲的,加GZ使得原有结构体系受力发生变化,本人不大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构造柱本身的截面和配筋相对于原框架柱和梁来说,它自身的刚度还是要差很多,所以GZ对原结构的影响是很小的,极限情况:原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形情况下,此时GZ本身早已发生更大变形了,所以GZ不会对原结构产生主要不利影响。个人意见,欢迎大家继续讨论~~~!!

同意楼上意见,混凝土构件本身有干缩,后浇筑的混凝土,即使如何填塞,干燥后长度必然缩小,其与上部混凝土之间必然有间隙。不至于产生改变上部梁受力体系的作用。

后浇筑的构造柱与框架梁的链接处肯定是柔性的,不存在刚性链接问题。

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 设2φ6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7度时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小于700mm,而在图集和规范上都要求不小于1000mm.

这是施工现场普片做法,框架梁设计时就已经考虑了上部的墙体、楼板及其他荷载,如果构造柱能变成受力的框架柱,那填充墙是不是也能变成承重墙了。但是各个地方的质监站都有不同意见,施工单位对于质监站始终是弱势群体,希望以后的规范或图集能有明确的说话,千万别含糊,

个人认为应该后浇筑混凝土,并且按要求进行留槎,比较符合设计抗震要求,但现在 很多的施工单位,因嫌麻烦,做得不够好...特别是浇筑这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