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前不久写过一篇关于执笔法的图文特转过来,以供大家参考。 执笔-----以”五指执笔法“为例初学书法现常以“五指执笔法”为主,但不代表除五指执笔法之外的执笔法都是错误的,苏轼曾经说道:“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只要使掌部虚而宽即可,所以以后见到不一样的执笔方法不要就全盘否定别人的书法,要记住执笔法是为了执笔,而不要执念这个问题,但对于学习之初以“五指执笔法”作为执笔方法,这也是历史发展得来的最适合的方法。 唐代书法家韩方明曾经在《授笔要说》中提到“五指执笔法”的益处:“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点画,虽有解法,亦当使用不成。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 此句前指出”单苞法“的缺点力不足而无神气,点画所作不当,后句指出”五指执笔法“的使用特点需腕平、掌虚、指实。 “单苞法” 后元代书法家陈绎曾的《翰林要诀》中对“五指执笔法”的执法已经动作进行了细致的说明。 “第一 执笔法 擫 大指骨下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钩。 捺 食指著中节旁。此上两指主力。 钩 中指著指尖钩笔下。 揭 名指著指外爪肉际揭笔上。 抵 名指揭笔,中指抵住。 拒 中指钩笔,名指拒定。此上二指主运转。 导 小指引名指过右。 送 小指送名指过左。 此上一指主来往。 这是其对“五指执笔法的”的执笔方式细节说明,其中手指顺序为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前五者为握笔方式,后三者为具体方向动作负责手指说明。 ”五指执笔法“又称”拨镫法“ 执笔要领在上面的唐代书法家韩方明曾经在《授笔要说》中说到三则要素分别为平腕、掌虚以及指实。 其实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也在其后说到执笔要素:“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其中管欲直与腕平为同等意义,腕平则管直,心欲圆为笔心要圆,意思为笔的主锋要圆。心欲圆为用笔方面的问题,在此不再谈。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在其书法论《笔法决》中对这三点要素做了说明,道:“大抵腕竖(腕平)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宜。” 腕平:平腕的目的是为了正锋,锋为竖,则四面可行笔势。 实指:指力均平,其中力的作用并非是给笔管以力,古人在这方面也作书论加以说明过,其中唐代林蕴在《拨镫序》中道:”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指实指的不是紧握笔管,而是要不紧不松,其原因有三:一为力于锋,气力应用于笔锋,作用在书法技法中;二为手指活,如手指去紧握笔管,则手指不能灵活运用,则书写出的线条亦不灵活;三则为腕不死,此因由于指死会带动手筋,连动腕部一起僵硬,则腕部也无法灵活运用。 掌虚:掌虚是为了手指的运用方便,此要素林蕴在《拨镫序》也有说道:”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意思为掌虚,所以指头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运动,上下东西的运动都不会有什么阻挡。 作用力要领在上诉中说道,指实不是对笔管紧握用力,而是气力于下,除了指部的错误用力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用力,那就是常见腕部抵桌书写,错误的将腕部当做支点,力量向下,这样所做的缺点有二:一为腕部无法活动,促使一些笔法无法正常产生其运动轨迹,二为错误的用力方式将大部分气力转移到腕部,促使书写线条疲软多肉。所以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如果因为不经意间的错误将其进行到底,后知后觉,肌肉记忆性习惯会很难改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