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远端骨折并不少见,占骨折病例的3%。拼接可行时,医生往往选择耐心地拼接并行内固定,哪怕要花3-4个小时,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拼得起就拼,拼不起就换”,这在肘关节置换领域已然是老生常谈了。全球范围来看, C/M Elbow假体(Zimmer Biomet)在全肘关节置换(肱骨侧和尺骨侧都有假体)中使用最多,那对于肱骨远端骨折,是不是只需要置换肱骨远端就可以了呢? 本文作者采用了Wright/Tornier的半肘假体,在2019年最新JSES上发表了他的病例回顾。 先看作者分享的这个病例: ◎ 一例左侧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 ◎ 以内侧柱和滑车粉碎为主 如果光看片子,感觉还是有拼起来的可能啊。 小编 文章作者选择了关节置换的方案。假体设计上有以下亮点: ● 假体带前翼更稳定 ● 解剖设计,尤其是滑车部分(虽然有不同规格,但如何保证和尺骨鹰嘴的关节面完全匹配呢?) ● 可将内侧髁和外侧髁固定在假体上 下图所示的假体可以经轴部穿过缝线,用于固定内侧髁和外侧髁。 其优势是可固定诸多屈伸肌腱起点的内外侧髁,从而加强术后的屈伸动力。 ↓术中照片 将韧带和内外侧髁骨块固定在假体上。 假体采用骨水泥固定,术后行正侧位摄片。 X片可见假体位置良好,远端和尺骨鹰嘴底部以及桡骨头匹配良好。 肱骨远端内外侧髁也紧贴假体,且与近端有接触 术后随访评分结果良好,MEPS评分均较高。但要注意,作者分享的24例病例中有4例患者年龄<60岁,更有一例关节年龄为47岁。而在我国,几遍是I期关节置换,年龄把握上至少是65岁以上。这一点有待商榷。 ![]() 作者通过12个月至70个月的随访发现,半肘置换术后功能良好,MEPS评分均在85分左右,关节活动度中位数在110°左右。 小编按 采用半肘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研究尚少,算得上是创新。不过直接将内外侧髁捆绑在假体上的操作也不乏亮点。然而,直接金属对软骨的摩擦能坚持多久尚不明确,另外在假体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关节面之间如何更好地匹配也是要考虑的问题。 |
|
来自: martinbigbird > 《肘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