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是太湖流域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

 吴越尽说 2019-07-18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这个标准是什么,相信会有多种说法。但是小编认为,衡量一位历史人物是否具有影响力,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江湖有传说,学界有研究;二、有一批纪念性的建筑物;三、有大量的地名与之相关。按照这个标准,太湖流域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会是谁呢?给你一分钟时间的思考,如果你不想动脑筋,直接点击下面的图案展开全文。

范蠡碑

范蠡?为什么是范蠡?

请看:

他出生在河南南阳,最后在山东菏泽定居,江浙一带是他政治、军事生涯的顶点,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太湖七十二峰之间。他善于经商,成为一代商圣。后人评价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学者关于研究范蠡的著作文章数不胜数,涉及范蠡的政治、军事、经济和道家思想,民间关于范蠡西施的传说更是浪漫动人千古传唱。

范蠡与西施

在江浙一带,纪念范蠡的建筑不少:德清范蠡祠

清康熙《德清县志》记载:"昔范蠡扁舟五湖,寓居此地,属三致千金之一。"可见范蠡曾隐居于德清干山乡的一座山上。乡民为纪念范蠡,将此山改名为蠡山,又将山北的大湖,呼作"范蠡湖",并以范蠡为"土主",建神祠供奉。蠡山是水乡平原中的一座孤山,如螺浮水面。山顶有个建于清初的范蠡庙,山侧即蠡山村。诸暨范蠡祠

西施故里旅游区五大景点之一,主要以范蠡军事政治才能和商业才能及生平业绩为主要展示内容、以其它相关人文故事为衬托。全部建筑由范蠡祠及财神庙、魁星阁等组成。正殿内塑高3.5米范蠡全身铜像一座,铜像背后墙面用木条仿竹简形式,再现《史记》中记载范蠡故事的精彩篇章,所有立柱均镶嵌楹联。范蠡祠共有塑像8座,除范蠡全身铜像外,其余均采取民间传统的贴金彩绘相结合的形式。

诸暨范蠡祠瑞安范蠡殿

位于高楼村戈溪村。范蠡当年携西施寻找隐居地,乘船出海,碰上台风,被风吹到飞云江口,一直到戈溪这个地方,看到这里风平浪静,溪水淙淙,两岸土地肥沃,就决定住下了,并把携带的兵器戈扔在了溪里,寓意化干戈为玉帛,不想打仗了。所以,这里才叫戈溪。之后,范蠡西施就一直生活在这里,后来村民为了纪念范蠡和西施功德,特立了范蠡殿,四时奉祀,使其永享芳名,流传万古。

范蠡隐归图

山东省肥城、山东省滕州也有范蠡祠,因为不在太湖流域所以就不介绍了。

吴江三高祠

这不是单独为纪念范蠡而设立的。宋熙宁年间,吴江知县林肇将春秋范蠡、西晋张翰和唐朝陆龟蒙三人画像绘在鲈乡亭壁。当时人认为这三个人都洞察时局,急流勇退,保持气节,称为“高士”。1100年,吴江知县石处道在祠内塑三高士像,并率领僚佐参拜祭奠,认为三高士“金玉始终,异代同趣”,通过祭拜三高“可以惩贪而导廉,可以激俗而励时”。到了清乾隆年间,政府规定,官方每年春秋两次分官致祭。对于三高的纪念由民间自发上升到政府行为,不能不说吴江人对于包括范蠡在内的三高的崇拜到了一个非常的高度。

鲈乡亭和三高祠

范蠡公园

山东肥城、河南淅川两地建有范蠡公园,太湖流域的范蠡公园在苏州市吴中区长桥街道,2010年4月开园。苏州范蠡公园占地面积17000多平方米,建筑设计融入了吴文化的各种元素。公园将《史记》中记载的范蠡生平精彩篇章一一再现,园内商圣亭、致金石、财富阁、仙蠡茶室等各种景观,都与范蠡生平有关。公园里手捧书卷的范蠡石像,目光炯炯,衣袖飘逸,令人有思古之情。“致金石”高2米多,石材为黄石,上刻金字,以纪念范蠡“三致其金”的精神。

关于纪念范蠡的地名在太湖流域更是比比皆是。

范蠡公园蠡口

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吴国刚被消灭,范蠡就悄悄地离开官场,与西施身穿平民服装,化妆成一对贫贱夫妻,混出齐门,在苏州城北二十里处安下身来。范蠡见这里水网交错,河面开阔,就和西施一起动手养鱼,并总结养鱼经验,写成了《养鱼经》。范蠡隐居的这个地方,被后人称为蠡口,曾经是蠡口镇,现为蠡口社区。蠡口附近,还有蠡口村、蠡西村、蠡塘河等。

蠡口蠡墅

有两个地方都叫蠡墅,分别位于太湖的东面和西面。东蠡墅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长桥街道,范蠡和西施为了躲避越王勾践的追杀,往往在一个地方隐居的时间很短。他看到石湖东面的一个地方比较称心,便落户于此建筑别业,后来这个地方就叫蠡墅。后来居民聚集商业兴旺成了蠡墅镇,现为长桥街道蠡墅社区。蠡墅的路、桥、河的名称也多与范蠡有关。

西蠡墅在宜兴丁山和蜀山之间,相传范蠡飘过太湖,归隐在丁蜀黄龙山麓的一个小村里。他见当地有陶业基础,遂潜心研制,革新造型,帮助制销陶器,促进陶业繁荣。陶工们尊范蠡为陶业祖师,把他所居住过的村庄称为“蠡墅"。丁蜀镇有一条运河,从汤渡庵画溪起,经丁山、蜀山、张泽桥等地,六十多里,是范蠡征集当地百姓挖开凿而成,目的是方便交通和灌溉农田,这条河叫做蠡河。

蠡墅石驳岸

蠡墅老宅

宜兴丁蜀古街窑址

丁山老街蠡泽村

范蠡带着西施继续迁徙,在吴江震泽一个名叫斩龙潭的湖泊前,范蠡停止了脚步,在潭边筑宅而居。和在蠡口养鱼不同的是,范蠡喜欢在斩龙潭边钓鱼。他还精心设计了一座钓台,这钓台由许多齐整的方形石块垒砌而成,高台的上下四周都有石阶,下宽上窄,呈宝塔形状。最高的一块石块,恰好能容两人席地而坐,且中央有个圆圆的孔洞,直达荡底。范蠡与西施一个在钓鱼台上放线垂钓,另一个则在石孔边对“镜”梳妆。后人为了纪念范蠡,把斩龙潭改称为蠡泽湖,把范蠡居住的村庄叫做蠡泽村,而“范蠡钓台”也成为“震泽八景”之一。后来范蠡北上太湖,离开蠡泽,经过震泽西栅的頔塘河,后人建了石拱桥,起名“思范桥”,为的就是纪念范蠡。

范蠡钓台

蠡泽湖

思范桥范隅乡

公元909年,吴江建县,下辖5乡。为了纪念范蠡,把传说中范蠡隐居过的地方命名为范隅乡。1488年,全县分6乡,将范隅乡拆分为范隅上乡和范隅下乡,直到1910年推行区域自治才将6乡撤销设立16个镇。范隅乡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在吴江存在了1000年。慕蠡洞

慕蠡洞坐落在宜兴西南湖山区的金塘山中,是宜兴最大的溶洞之一。越国将军范蠡功成身退,西渡太湖来到宜兴,改名陶朱公,开创陶业,成为宜兴制陶第一人。他的情人西施四处寻访范蠡下落,终于相会于洞天福地,这就是慕蠡洞名之来历。

慕蠡洞

西施洞蠡湖

蠡湖是太湖伸入无锡的内湖,范蠡功成身退,偕西施泛舟于太湖,遨游于七十二峰。进入五里湖后,留恋这里的秀丽景色,终日泛舟湖上,久久不忍离去,此后,民间就把五里湖改称为蠡湖。

蠡湖里塘村

浙江省长兴县虹星桥镇里塘村坐落于西苕溪北侧的平原㘰区。范蠡带着西施来到这里,他举目一看,这里湖泽遍布,土地肥厚,更让他看了称心的是眼前的泽地中,竟有一块高出近两米的土墩,这土墩上面虽是荒草灌木众生,但此土墩正处两河交汇之口,呈北宽南窄之状,犹如凤鸟南飞之势,范蠡暗自高兴,这正是自己安居所盼的凤凰墩呀!于是,范蠡立马请来工匠,在这凤凰墩上筑舍安顿。他对待百姓以礼相称,百姓对他更是百般尊重。他还从西苕溪边向北开挖疏通了一条河道,为当地水源的调节和水运带来了好处。老百姓为感恩范蠡,把这条河道称为“蠡塘”。《同治·长兴县志》载:“蠡塘在县南三十五里,《山墟名》云:昔越相范蠡所筑。”后来,蠡塘边人丁兴旺,商贸繁荣,并有了街市,为了便利上街市百姓的交通,人们又在蠡塘上造桥一座,人们称此桥为“蠡塘桥”。

蠡塘河里湖村

位于桐庐县分水镇西部天目溪畔。当年范蠡、西施就选择在这里隐居。这儿风光秀丽、环境幽雅,有一大片宽广的田地,可耕可牧;村前有一条清澈的前溪,可渔可浴;村中有一幢幢民居,可栖可读,实在是一个理想的好居处。范港

杭州萧山的固陵港是古代的军港,《越绝书》载:“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屯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谓之固陵,所以然者,以其大船军所置也。”后来,人们为纪念智勇双全的范蠡,把固陵港称作“范港”,把港湾码头取名“范埠”,把港湾周边的地方划为“范港里”,把范蠡奉为城隍。陶公山、陶公村

宁波鄞州东钱湖有山,名为陶公山;有村,名为陶公村。这正是后人对越国名臣范蠡的纪念。据传,范蠡功成身退后,携西施隐居于东钱湖边的山麓,改名陶朱公。后人随即将此山名为陶公山。明代忻氏迁入建村。此地有陶公钓矶,曾是旧东钱湖十景之一。

鄞州东钱湖陶公山

鄞州陶公村

可见,与范蠡相关的地名,既有乡、镇、村,又有河、湖、港,还有山、洞,涵盖面广,而涉及的地域有江浙两省7个地级市12个区县。地名是一个地方生命的起点,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它凝聚着这个区域人们的历史情感。许多地方都把地名和范蠡结合起来,充分说明他们对范蠡的真情流露,是范蠡的人格魅力赋予了这些地方别样的底蕴。为了传承发扬范蠡的历史文化价值,一些地方建设公园,设立景区,规划特色小镇,将范蠡的精神财富变为物质财富,将品牌文化提取变现,相信作为商圣的范蠡也会欣慰万分的。

图片来源:谈燕及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