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奔西走,急切追求功名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京兆王氏是南朝琅琊世家,但到王昌龄这一辈,家境早已式微,全家种地,生活贫苦。大约二十岁时,王昌龄去嵩山学道。但学道于他只是好奇,新鲜劲儿一过,就离开嵩山,回到长安谋求仕途。 王昌龄雕塑 唐朝时仍旧十分看重出身门第,像王昌龄这样的草根儿,并不被人看好。直到开元十二年(724),他在长安逡巡多年,仍旧一无所获。痛定思痛的王昌龄决定投笔从戎,到西北闯一闯。这年秋,他从长安出发,沿渭水谷地,向西北迤逦而行。他的目标是临洮军的驻扎地鄯州,向陇右节度使王君廓赠个诗什么的,求他赏识。初冬时节,他到达了武街(今甘肃临洮东)。早年这里曾经发生过大唐与吐蕃之战,战事遗迹犹存,白骨依稀可见。前方就是玉门关了,王昌龄恨不得马上飞到前线,写下一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他纵马扬鞭,杀敌立功的迫切心情。 王昌龄《从军行》画意 大材小用,"优等生"满腹牢骚然而,此时西北边塞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战事很少,王昌龄在西北游荡了两年,也没有找到建功立业的机会。开元十五年(727),他决定再回长安,重拾科考。没想到竟然成功逆袭,一举中了进士,被授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说到底是个抄写公文的苦逼小工,王昌龄感到大材小用,工作积极性不高。加上他不修边幅,文人气十足,待人接物不够圆滑,所以四年过去了,也没有得到晋升。 王昌龄雕像 为了追求进步,开元十九年(731),王昌龄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他考试还是很有一套的,表现"超绝群伦",金榜题名。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优等生"王昌龄竟然被外放为汜水县尉。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主要负责治安捕盗工作,比校书郎还不如。王昌龄大失所望,工作起来牢骚满腹。领导可不爱听这些牢骚话,一纸状子将他告到中央,说他消极怠工。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将王昌龄贬到岭南,不满意是不?到更艰苦的地方锻炼锻炼吧。 再被疏远,无奈消极对抗王昌龄形象图 好在这样的日子没持续太久,在岭南劳动改造一年后,王昌龄遇赦北还。王昌龄满心欢喜,以为回到京城,朝廷会给他一个好差事,谁成想只得到一个江宁县丞的职务,大约相当于今天南京市江宁区的副区长。王昌龄一颗火热的心被浇了个透心凉,倔脾气又犯了,我就不去报到。他在洛阳一住半年,每天饮酒作诗,优哉游哉。 经过一再催促,王昌龄到了江宁。但到任以后,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大有破罐子破摔之意。这种消极怠工式的反抗,过于意气用事,也实在容易授人以柄,遭遇各方非议。 送别朋友,赠诗表明心志江苏镇江芙蓉楼 好在江宁也有不少朋友,让王昌龄感到些许温暖。天宝元年(742)秋,他的一位好友辛渐要回洛阳,王昌龄把他从江宁一直送到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夜晚,天上飘起了秋雨,淅淅沥沥,如烟如雾。他们在驿舍简单吃过晚饭,脸一着席就睡了。次日,天光尚不十分明亮,王昌龄和辛渐就收拾好行囊,来到长江边上的芙蓉楼。奔腾不息的长江从芙蓉楼下东流而去,长江北面矗立着孤零零的楚山。辛渐将从这里乘船逆水而上,返回洛阳。 王昌龄跟辛渐作最后的告别:"你很快就可以跟洛阳的朋友欢聚一堂了,而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代我向他们问好吧。" 辛渐犹犹豫豫地说:"可是,如果他们问起你的近况,我该怎么说呢?" 王昌龄理解辛渐的担心是什么,遂写成一首七绝《芙蓉楼送辛渐》,赠给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基于亲朋间的真诚信任,王昌龄相信人生困境中,还有一种道德力量的存在,他可以面对诽谤,不用表白,不用洗刷,而是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我比喻。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画意 山高水远,颠沛流离到龙标他虽然自比玉壶冰心,洁身自好,别人可不这样认为。天宝七载(748),"谤议沸腾",对他不满的声音传到了唐玄宗耳中。唐玄宗想,这家伙真是又臭又硬啊,再给你找个地方锻炼锻炼吧,于是将他贬为龙标尉。龙标在今湖南怀化黔阳县一带,比之江宁更为偏远。 秋天,已过天命之年的王昌龄再出发。他雇船溯江上行,经巴陵,过洞庭,到达武陵,又放舟顺着沅水前往龙标。山高水远,前路迢迢,身无财物,惟有琴书伴随。 王昌龄在龙标 17年前他是县公安局长,17年后,他还是县公安局长,不同的是换了个地方。17年一个轮回,没有任何升迁,只有17年的颠沛流离。此时的王昌龄,心反倒沉下来了,不再像17年前那样牢骚满腹,怨天尤人。龙标偏僻穷困,王昌龄却能安之若素,下班回家,就和老仆人沿路捡拾枯枝败叶,用来烧火做饭。他为官清廉,为政以宽,尊重当地苗民风俗,改善民族关系,收获不少苗族"粉丝",时常有人长跪县衙,向他求诗。 安史之乱,死于奸人之手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宣布大赦天下。第二年,58岁的王昌龄得以离开龙标,到淮南任职。 王昌龄有颗大心脏,虽然境遇可悲,又遍地战火,赴任途中却仍旧不忘寻朋访友。至德二载(757),他途经亳州,专门去拜访亳州刺史闾丘晓。他想象闾刺史会和孟浩然、李白、岑参、辛渐一众诗友那样,与他畅饮论诗,万没想到他走上的是黄泉路。闾丘晓为人固执凶暴,骄纵蛮横,对王昌龄的到来颇多疑忌。当时安史叛军正进逼亳州,别人都着急忙慌躲避战火,你王昌龄来干什么?肯定别有用心!闾丘晓不做调查,仅凭猜忌,就杀了王昌龄。 张镐抗击安史叛军图 这年秋天,河南节度使张镐命令闾丘晓救援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仗打败了惹祸上身,故意拖延时间,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张镐以贻误军机,治闾丘晓死罪。行刑之前,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要我供养,请求张侍郎饶我一命。"张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顶了回去:"王昌龄一家老小谁来供养?"遂将他乱棍打死,此时离王昌龄遇难尚不足半年,老天给闾丘晓的报应可谓来得非常及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