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在全市推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家综中心)。2010年,广州市首先在20条街道开始家综中心试点;到2013年,家综服务已覆盖市内所有街道,成立的家综中心共有150多个。按照广州市民政局的政策,每个家综中心须配备20名工作人员,其中半数以上必须为社工。政府拨给每个家综中心的经费为每年200万元。家综中心须根据区内需求情况,为家庭、青少年、长者、残障人士设计和提供服务。这个政策的产生,一时间吸引了许多不同背景的人士和社会组织参与投标,以承办一个至多个家综中心。 广州市家综中心及社会组织的急速发展,引起不少讨论和争议。其中最受人质疑的问题是:以新成立的社会组织的数量与能力,能否承担起这种巨大的发展责任?其次,在社工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招募到这数百名工作人员?再者,政府如何监管拨给家综中心这笔经费的分配,并且相信其可以用得其所? 其实,这些问题都有一些内在关联。在目前政府与社会大众都普遍不了解何谓专业社工服务的时期,若只凭几个小规模的实验服务计划,是难以显示政府公共服务普及化及社会管理创新力度的,也不足以让居民群众尽快获取所需服务。而以广州的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的悠久历史以及城市建设现代化的经验,将其作为普及社工服务的实验基地,是颇为恰当的。若政府不尽早将社工服务普及化,需要解决的社区问题便要一拖再拖,令人担忧。反之,若广州先采取小规模的项目进行实验,则可以逐步解决人手不足和服务质量监管的问题。所以,总体来看,广州市发展家综中心的政策目标基本上是适当的,问题在于推行过程中的策略、步伐快慢和如何完善服务。 从稳健原则的角度考虑,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行和实施新政策,质量会较有保证。例如,可以制定较长的时间表去完成政策目标,比如第一年试办20间家综中心,第二年开设20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再分段开设150间家综中心。从经验累积来看,第一批从事家综服务的一线社工中的有能力者,在入行四五年后,便可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升任领导角色,负责发展第五年开办的新一批家综中心。这样循序渐进,与目前要求一大批没有工作经验的人一窝蜂地闯进一个全新的服务领域相比,应该能更有效地选取服务模式和工作方法,而不用在学习起步阶段浪费太多时间。 万事开头难。社工服务是崭新的公共服务,群众和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不理解和未能善用服务、产生质疑也是合理的,这就需要各方进行更多的沟通。家综中心立足社区,与群众每日直接接触,是提供公众教育和推广社工服务最理想的场地,问题仅在于社会组织对社工的方法是否有正确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可喜的是,在最近进行的评估和研究活动中,我们发现目前广州市家综中心有不少热情、认真的工作人员,他们都在努力学习,改进服务。这批新的生力军,若能获得足够的支持和培育,定可为家综服务的深入及服务成效的实现打下扎实的基础,教育群众更好地认识及使用社工服务。(摘自《中国社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