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理与我[散文] [二]

 黄盟工作室 2019-07-18

[二]

《墨经》光学八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经下》

一.原文:二临鉴而立,景到,多而若少,说在寡区。

二.原文:鉴位,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外内。

三.原文:鉴团景一。

四.原文:景不徙,说在改为。

五.原文:住景二,说在重。

六.原文: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七.原文:景迎日,说在抟。

八.原文:景之小、大,说在地(一说柂,倾斜之意)正、远近。

《经说下》

一.原文:景,光至,景亡;若在,尽古息。

二.原文:景,二光夹一光,一光者景也。

三.原文: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下光,故景障内也。

四.原文:景,日之光反烛人,则景在日与人之间。

五.原文:景,木柂,景短大。木正,景长小。大小于木,则景大于木。非独小也,远近。

六.原文:临,正鉴,景寡、貌能、白黑,远近柂正,异于光。鉴、景当俱就,远近去尒当俱,俱用北。鉴者之臭无数,而必过正。故同体处其体俱,然鉴分。

七.原文:鉴,中之内,鉴者近中,则所鉴大,景亦大;远中,则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正,起于中,缘正而长其直也。中之外,鉴者近中,则所鉴大,景亦大;远中,则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易,合于中,而长其直也。

八.原文:鉴,鉴者近,则所鉴大,景亦大;其远,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正。景过正,故招。

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逻辑思想和体系主要反映在《墨经》一书中。后期墨家逻辑以辩为核心,其中包括名、辞、说三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和由故、理、类三物构成的逻辑推理。

后期墨家逻辑中,对这三种思维形式的理解,相当于西方传统逻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后期墨家逻辑中的名是用来摹拟、称谓事物的所然与所以然之性质的,《小取》说:"以名举实";《经上》说:"告以文名,举彼实故也"。这样的名就具有概念的性质。名又是言词(命题)的构成元素,因而也具有语词的性质。后期墨家首先从概念外延上把名分为达、类、私三种,"达名"相当于范畴,如"物";"类名"相当于普遍概念,如"马";"私名"是限于对某一个体事物之称谓,包括专名或姓名,相近于单独概念。后期墨家还从概念的内涵上把"名"分为相当于具体概念的"形貌之名"和相当于抽象概念的"非形貌之名",以及相当于时空概念的"居运之名"和"量数之名",等等。

后期墨家认为立辞必须明故、理、类三物,"三物必具,然后(辞)足以生"。故是指一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经说上》将"故"分为"大故"和"小故"两种。大故就是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小故"则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它们相当于假言命题的前件或直言推理中的小前提。"理"即"法",有规律、 模式、本质之意。"类" 是指类之同者。故、理、类三物即是立辞必须明确"辞",明确论题或结论之所以能成立的理由和条件,又必须明确事物之间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的一般规律,还必须知其类同者。这三物既是后期墨家逻辑推理论证的原则,也是其推理论证的基本形式,即由故、理、类三物而推出"辞"的基本过程和形式。

 后期墨家对逻辑的基本规律也有比较明确的论述。在同一律方面,《经说下》中指出,"正名者,......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彼此不可",认为"彼"之名只能指彼之实,"此"之名只能指此之实,彼此之名都不能既指彼又指此。这是后期墨家的"正名"原则,从中揭示了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它还十分重视同一律的应用,提出了"通意后对"的原则,即在辩论中必须先明确概念(通意),然后才能论辩(后对)。

后期墨家也把"辩"定义为争论一对矛盾命题中的是非。如针对同一动物,甲说"这是牛",乙说"这不是牛",就叫做"争彼"。后期墨家指出,这样的争彼是"不俱当,必或不当"的,也就是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这相当于矛盾律的内容。后期墨家曾用矛盾律分析了当时流行的一些论点的逻辑谬误。例如,《经说下》在批驳"言尽悖"之谬误时指出,如果"以言为尽悖"这个命题为真,则表明存在着并不荒谬的言论;如果这个命题为假,也表明有些言论不是荒谬的。因此不管怎么说,这个命题都是不正确的。后期墨家还揭示了排中律的内容,指出"谓辩无胜,必不当",即认为矛盾命题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墨家在[墨经]之中,提出原子论的思想,是确定无疑的.梁启超说过:[[墨经]中的[端]就是基本粒子[微端]].

李约瑟说过:墨家提出了原子定义,而且在逻辑上是相当严格的.有人只把[端]看成是几何上的点,而否认中国古代有原子论,显然是不够全面的.笔者认为:墨家实际上也是把原子和[几何原子]统称为[端].

李约瑟: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其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1922年、1924年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学士、哲学博士学位。1942-1946年在中国,历任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1946-1948年在法国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主任。1966-1977年任英国剑桥大学冈维尔-基兹学院院长。1983年在英国剑桥任李约瑟研究所首任所长,1990年任名誉所长。李约瑟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思考,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引发了世界各界关注和讨论。李约瑟对中国文化,科技做出了极为重要的研究,被中国媒体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中国朴素原子论与希腊原子论时间大致相同,内容十分近似,二者在当时的国内都是一种重要理论.由于[墨经]自汉代以来,没有人重视没有人研究也没有人读懂.晋朝[鲁胜]曾经为[墨经]作注解,可惜,也很早就亡佚了.所以,中国的原子论不被人们所知,也没有机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希腊原子论在欧洲中世纪,也被人们遗忘.后来,其被欧洲科学家重新发现,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一个新的起点.经过伽利略,培根,波义耳,伽桑狄的一步步发展,终于导致[道尔顿]在1808年提出近代科学[原子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之不断的接力式努力,最终得到先前一步走的结果.后来的成功的科学家,需要站在先行者巨人的肩膀上,获取一个珍贵的科学明珠.中国古代学者[墨家],对于现代原子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待续:[三]]  

         黄盟.2019-07-1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