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逻辑阐述

 三农行 2022-03-24



实际上,《奇葩说》爆火的背后,也蕴藏着我们对生活中不讲逻辑的“杠精”“二极管”的无奈和对复杂问题达成理解、共识的追求。

我们需要一个平等对话的空间,互联网在不断开拓这种可能性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愈发戾气横生,但凡微博评论数超过100,下方必有骂战。

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连心平气和、有逻辑地讲话都变成了一种奢侈?




逻辑学类似学科界的香菜,虽然提起各大学科不会第一个想到它,但它绝对在学术界占据独特的位置,并且关于它的评价二元分化相当严重,简单来说就是:能get到的人爱得死去活来,get不到的人被折磨得死去活来。

所以,很多时候听逻辑学的课程,都好像在和老师“跨服聊天”——

无数次课堂上,曾含泪感慨:“简单点,说话的方式能不能简单点。”

老师表示:“没错啊,一句话被符号化之后难道不是变得更简单、更清楚明白了吗?”

而被各种比数学公式还难符号折磨的心力交瘁的小北,恨不得冲上喜马拉雅山之巅,跪倒在山顶并用三井寿的语气呐喊:“教练,我想看汉字,我不想学符号啊!人类发明了语言不就是要使用它吗!?”

不过,吐槽归吐槽,逻辑学其实是一本非常有魅力的学科。

而经典逻辑的魅力和可怕之处恰恰在于同一点,即一种对于语言精确性的追求。

进入逻辑学的课堂,你往往会惊讶于黑板上一连串符号和字母组成的诡异公式,那其实是把日常语言抽象后留下的框架,在逻辑学中被称作“推理形式”。

就是这种形式化后的推理承载了逻辑学家们追求语言准确性的野心,也劝退了许多想要一探究竟的人。

但或许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思维始于疑惑和惊奇”。正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产生了好奇,逻辑学才应运而生,抱着一种求知求真的态度走入逻辑语言当中,每个人也都会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疑惑和惊奇。

01

“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提起逻辑学,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位天花板级别的人物——

他,是西方逻辑学的鼻祖;他,仅凭一人之力就写出数篇令哲学系学生头痛不已的著作。翻开哲学史的课本,有他;翻开生物学课本,有他;翻开逻辑学课本,怎么还是有他!!

《范畴篇》中,他开创了命题的主谓式逻辑分析,《前分析篇》则系统性阐述了他的推理理论,以看似简单的三段论为无数人挖下大坑。

他用最简单的推理形式告诉我们最深刻的道理:没错,哪怕只说三句话都可能犯逻辑错误。他,就是古希腊文明开出的一朵奇葩,西方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

谈及三段论,有人可能会说:“太简单了,不就是从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吗?要是我早生个几千年说不定发现它的人就不是亚里士多德了。”

对此,小北仅代表亚氏进行灵魂发问:你知道三段论并不只有“人是会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这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形式吗?你知道说三句话想要不出错还得遵守一堆规则吗?你知道三段论居然有256个可能的式吗?

实际上,要想把三段论讲清楚,得先从亚里士多德创立的词项逻辑开始谈起。词项逻辑研究的是直言命题,也就是一个简单的主谓式命题,它以“(量项)+主项+(联项)+谓项”为基本结构,比如“(所有)人是会死的”这句直言命题中,主项是“人”、谓项是“会死的”,并且省略了量项“所有”。

在理解了什么是直言命题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正式进入三段论的世界。

所谓三段论,就是由一个共同词项把两个直言命题连接起来,得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作为结论的推理。其中,前两个是前提,最后一个是结论,结论的主项叫“小项”(用S表示),含有小项的前提为小前提;结论的谓项叫做“大项”(用P表示),含有大项的前提则是大前提;两个前提共有的词项叫做“中项”(用M表示)。

在上面举到的例子中,“苏格拉底”是小项,“会死的”是大项,“人”是中项,相应地便有大前提“人是会死的”、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和结论“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看到这里,是不是我们就知道了什么是三段论呢?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距离完全理解他的逻辑学也就差了“亿点点”吧。

由于量项的不同,直言命题可以被简单地分为:全称肯定命题(所有都是)、全称否定命题(所有都不是)、特称肯定命题(有的是)、特称否定命题(有的不是),以此为分类标准,三段论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就有了4×4×4种可能的排列组合方式;而根据中项在前提中的不同位置,三段论还能再分成四种不同的格,因此最终三段论就一共有了4×4×4×4=256个可能的式。这些可能的三段论式并非全部有效,也就是未必能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这也正是看似简单的三段论背后的“深坑”所在,我们一不小心就可能出现逻辑错误。

三段论中最常见的一种错误就是“四词项错误”,也就是大、小前提的中项看似相同,实际表达着两个不同的概念。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当妈妈劝孩子去上补习班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人都去上了,你也去听听呗”,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背后的逻辑转换成三段论:

大前提:班上的同学都去上补习班

小前提:你也是班上的同学

结论:你也去上补习班

但实际上,大前提中的“班上的同学”指的是抽象的集体概念,而小前提中指的则是特定的个体,所以这种劝说本身是存在逻辑问题的。(小北贴心提醒:我也不知道这个推理成不成立,建议实际生活中不要轻易尝试反驳)

除了这种错误之外,其实想要得到一个有效的三段论形式,还需遵守不少规则,这些无不向我们表明:想说句没毛病的话,还真没那么简单。

逻辑学课堂上,老师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形容三段论的简约和精致,但我想,“论证虽小,坑却不少”可能也揭示出这只三段论麻雀的另一面吧。

02

中国人没逻辑?

这句话本身就不讲逻辑

无论在学术界还是生活中,“中国缺少逻辑学根基”“中国人逻辑差”的刻板印象一直存在,而面对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杠精发言,连我们自己也对每个人基本的逻辑素养产生了怀疑。

实际上,虽然我们在现代逻辑教育上的确与西方存在一些差距,但无可否认的是,


北京大学

几乎与古希腊同一时期,逻辑学就已经在古老的中国酝酿生根,并立刻进入蓬勃生长阶段

先秦时期的逻辑学是中国逻辑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其中有许多学派尤其是名家和墨家讨论了许多与逻辑有关的问题,《墨经》更是建构了一个以名、辞、说、辩为主要内容的逻辑学体系,使中国逻辑成为世界逻辑发展的三大源流之一。

▲ 电影《墨攻》剧照




《墨经》是后期墨家的创作,关于“名”的讨论就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概念”,种类包括达名、类名、私名、形貌之名和非形貌之名等;“辞”则相当于逻辑学中常说的“命题”,并区分出了直言命题(“合”)、假言命题(“假”)、全称命题(“尽”)、特称命题(“或”)等不同的命题类别,可见,西方逻辑学涉及到的讨论,中国逻辑学同样有涉猎。

《墨经》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说”和“辩”,前者指的是提出理由论据来论证某个论题,后者则有辩论之意,通过辩来明是非、察同异,其原则包括“以类取,以类与”(依照类去选取理由并推出结论)、“推己及人”、不矛盾律等。

不仅如此,墨家同样还注重对悖论的研究,提出了诸如“言尽悖”“不知类”等存在矛盾的多种推理。




除了墨家外,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同样是我国古代逻辑学的一个重要阵地,正名理论是其学术思想的核心:“名”是否“正”,关键在“彼此”二字,“谓彼”时要“唯乎彼”,“谓此”时要“唯乎此”,这背后的实质是逻辑学中著名的同一律。

以“正名”为基础,公孙龙提出了著名的“白马非马”和“坚白之辩”。有人认为这是诡辩之术,也有人认为这是早期逻辑学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思考,但无论如何,这种正名思想所体现出的逻辑色彩都不容忽视。




03

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

悖论是逻辑学中光彩夺目的部分,也是能激发逻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以及普通大众兴趣的话题,它虽然看似荒谬、违反常理,但却似乎论证缜密、无从反驳,也正是因此,悖论吸引无数人拿起笔,一头扎入了逻辑学的世界。

“悖论”是指荒谬的理论,或自相矛盾的命题。实际上,在长达几千年的研究过程中,悖论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冠以“悖论”之名的各种语句或推论差异极大,基本可以分为语形悖论、语义悖论、语用悖论三类。

著名的“罗素悖论”就是语形悖论的代表,这一类悖论不涉及内容,只与元素、类等数学概念相关,只出现于数学中。

比如说一个有意思的“说谎者悖论”,这是最早也是最典型的语义悖论,语义悖论通常与一些心理的或语义的概念相关,源自于心理学或认识论中关于意义、指称、断定等概念的含混。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克里特岛人埃匹门尼德说:“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从这句话真可推出它假,但从这句话假只能推出它可能真,也就是说,这句话是真的当且仅当它是假的,如此就产生了悖论。

语用悖论则与语境和认知主体及其背景知识有关,也可以称作认知悖论,早在柏拉图作品《美诺篇》中就涉及了这类悖论。美诺在和苏格拉底交谈时中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一个人既不能研究他所知道的东西,因为他已经知道它了,所以就无需研究;他也不能研究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因为他还不知道要研究的是什么。所以,研究是不可能进行的。

虽然吐槽了一些和逻辑有关的内容,但小北相信,“做个有逻辑的人”,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追求和对自己的期待

如果将逻辑学拟人化,他可能会是一个像《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一样的人物。有谁都无法动摇的极强的原则性,不断筛选能够接近自己的人,这些特点注定了他将不会受到所有人的喜爱。

就像一个讲道理、讲逻辑的人总是会被认为“钻牛角尖”、“固执”;只有很少人与他惺惺相惜,但世界无论如何不能缺少像这样的人物,因为没有了他们,世界将变成一个更加无趣、模糊不清、充满流俗观点的世界。

就如同《生活大爆炸》中说的那样:“Smart is the new sexy”。在一板一眼的符号化语言、对有效性近乎苛刻的追求背后,逻辑学也流露出一丝独属于它自身的魅力吧。

-End-

本文作者:昭言,编辑:妍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