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国电影又拍出了我们的软肋!虽然很套路,但依旧很勇敢

 红颜NO祸水 2019-07-18

韩国男神郑雨盛和国民女孩金香起联袂出演的《证人》绝对是近几个月来热门佳作。

目前该片在网络上保持着7.7的高分。近来多部韩国新片都在网络上拿下高分,其秘诀是影片中大量触及敏感的社会现实问题。前有《小委托人》设计未成年人家暴,后有这部《证人》让社会正视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的可能。

无论是《小委托人》还是《证人》,如果单从电影评判标准来看,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好片,他们能够获得超高的分数,凭借的还是情绪上的共鸣,以及大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满足大众的社会期待,然后用韩国电影特有的“韩式煽情”筑底,这让不少影迷甘愿被套路,心甘情愿送出眼泪。

《证人》在电影层面绝对是套路的,讨巧的。大叔配萝莉可谓经典的人物设计。

郑雨盛饰演杨律师在法律和道德,金钱和初心之间挣扎。他是传统社会的孝子,照顾年老体衰的父亲,因为背上债务,加上年龄问题一直没有娶妻。他把青春岁月献给了社会公益,快要人到中年转行做了辩护律师。

为了钱,他开始“出淤泥而染”,习惯社会上的潜规则,积极投身社会之中。律师事务所看上了他的“善良”,希望通过一宗民事案件,让他以正面形象消除大众对于律师事务所的“刻板成见”。

这宗案件对杨律师非常有利,因为对方证人是一位自闭症高中女生林智友。她在家中意外看见了对面楼房里发生的命案。杨律师的委托人说是老头子自杀,而林智友却说是女子故意杀害了老人。

影片的前半部分围绕真相展开。杨律师完全信任自己的委托人,认为是林智友“误解”了当时的情况。

杨律师通过各种方式接近林智友,一步步的打开她的心房,成为她的朋友,获取其信任,却在关键二辩时,利用对林智友的熟悉程度提出了有利的反驳,认为作为自闭症患者的林智友完全不具备正常识别他人表情和行为的能力,让她的证词失去效力。

但其实,杨律师在和林智友的深交之后,他发现林智友虽然是自闭症患者,但却拥有超高的智商,清晰的逻辑能力,异于常人的听力。但在社会成见下,林智友却被扣上了“不被信任”、“认知能力低下”的帽子,人们的偏见导致了大众对林智友的误解。

影片的高潮是知道了真相的杨律师,在善良的驱使下,作为辩护人当庭“反水”,让大众了解到了真实的林智友,同时将罪人绳之于法。杨律师虽然失去了律师的大好前程,但他保持了自己的初心,维护了人性的善良。难以相信他人的林智友,最后也深深的拥抱了杨律师,喊出了令人泪奔的主题台词,“你是个好人”

《证人》看上去深入现实之中,但因为故事的道德前提,为了戏剧冲突,其实越往后发展,越加失真和任性起来。杨律师的“反水”令人感动,但却严重影响到了法庭的工作以及法律的权威性。作为辩护人,为了真理和真相,他不顾自己的专业和道德,依然选择当场揭露委托人的罪行,他维护了正义,但却有失体统。

因为在法庭上,他唯一的身份就是律师,不是善良的大众,也绝非林智友的朋友,或者正义的使者。行使正义的方法千千万万,他却选择了最值得商榷的方式。曲线救国的方式很多,可为了让男主角完成人物弧光,最后编剧“偷懒”地选择让杨律师既当了辩护人又当了检察官。

这是影片在故事和主题上无法忽视的瑕疵,难以调和的矛盾。《证人》主题丰富,涉及对边缘群体的关注,故事通过一个凶案切入,带有悬疑的元素,但侧重点还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正常人与常人眼中不好交流的自闭症患者如何“恢复”沟通,甚至成为朋友。

当你真正把对方当做常人来交流时,你会发现这些边缘人其实和正常人一样能够融入社会,甚至比很多“正常人”更容易交流。法庭上,有人大量引用书籍上给自闭症患者下负面定义的内容,却总是刻意忽视书中记录下的正面信息。

人们大多会先入为主的看待一个人,一件事情,总是习惯性的由此去找寻证明自己判断的论据,却忽视了跳出“偏见”的可能。所以说,我们常常自以为是在学习新内容,其实只是巩固着自己的刻板成见。追求真理,踢开偏见,保持初心,维护善意。套路化《证人》用柔情的故事的确能够自圆其说,收获口碑和票房,但它却忽视了法律与道德,法律与舆论的矛盾。

这是电影高于现实,有时难以回归现实的困境。为了让故事的“反转”,影片设计了多个角色和场景让杨老师的良心复苏看起来不那么别捏。比如戏份颇重的善良父亲;还有他一直坚持为下层人士辩护发声的律师同学;还有他的对手,有自闭症家属的检察官。

无论是女主角林智友 ,还是这些二级人物,在功能性上,他们都是牵引杨律师“良心”的重要引力。社会现实,他的老板总想让他脱离纯真,远离善良,去到缥缈的空中幻境。但这些善良之人的强大引力,最终还是给予了他回到“地面”的精神重力。

《证人》为边缘人群“正名”,同时提倡人心向善。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扮演着律师、法官、辩护人的身份角色,我们习惯以此去审判和评价他人,却忘了深刻内省自己,当我们的良心与现实,成见与事实起冲突时,我们能当好自己的律师、做好自己的检察官和法官吗?《证人》难以调和的冲突,在现实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法与情的冲突,法律的执行与舆论的胁迫。

最近,杭州女司机穿拖鞋开奔驰撞死5人事件宣判,法院作出了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六年的判决。该判决结果一出,引发了全网的热议。撞死5人才判6年,其中有诈啊!可在法律面前,任何揣测都站不住脚。

面对汹涌的舆论,法院发声:第一,这是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不同。第二,这是交通肇事,与肆意虐杀不同。第三,被告人认罪悔罪、积极赔偿,得到了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属谅解,与家属但求一死的情况不同。

所以,最后的判决完全合乎情理。也许在电影里,这个事件会被赋予更多的“外力”,比如权力的合谋,比如通常想象的高阶层对底层人的倾轧。《证人》用英雄主义式的“回归”解决了矛盾,揭露了谎言,但在现实中我们更需要大众具有法律意识,具有理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到那个时候,我们不需要期盼一位出淤泥而不染的“杨律师”出现, 待社会公共舆论的充分发育与逐渐成熟,社会公众对这类案件的讨论,将表现出充分的理性主义与法治精神。 这才是我们更希望看到的结果和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