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木香草堂 2019-07-18
一、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差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现代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教师面临的是一整班的学生,必须重视学生个性差异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兴趣、能力、技能、知识、家庭环境以及同伴关系进行细心地观察和详细地了解,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反对用统一的要求和制度来规范所有的学生,以抹杀学生的个性。例如:有些教师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坏学生”。对于“好学生”,教师亲近他们,鼓励他们,上课只关注他们,有问题也只喜欢向他们提问,而对于“坏学生”教师就疏远他们,批评他们,对他们漠不关心,不理不问,天长日久,就拉大了所谓的“好学生”与“坏学生”的距离。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能以教师的期望来突然改变学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无所谓好坏的,应该深入地去分析学生个性形成的原因,尊重他们,因势利导,而不能去强行改变或不理不问。
二、在学习方式上,尊重学生差异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阵地,怎样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发展,这需要教师认真地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还要认知学生学习方式的规律,即接受方式和发现方式,学生的这两种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例如,有的教师课堂上只注意到了那些跟得上自己教学思路的学生,而部分相对来说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却被他忽略掉了。久而久之,原来没有表现出和其他学生有什么差距的学生,变成了班里的后进生了。这就是教师在学习方式上,不尊重学生差异的结果。
而每天来到我们面前的学生,他们有不一样的家庭背景,有不一样的思维习惯,有不一样的知识背景,有不一样的学习方法,有不一样的接受能力等,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需要教师认真地思考,该怎样面对和呵护他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不同的学生达到同样的知识水平和范围,他们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预设,更要针对课堂的实际情况,注意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真正落实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个性化地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天性。
三、在教学评价上,承认学生差异
课堂上教师如果只是一味严肃地说教或让学生练习,就会使学生感到淡然乏味。因此准确、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课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而实施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因人而异,即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独立的人格特点和心灵世界,教师应该不拘一格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标准,而不能用同一尺度、同一种方式去衡量与评价他们。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关注他们的努力程度,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实施评价的方式,不拿学生与学生比,而拿学生自己与自己比,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这种因人而异的评价,可以给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做到培养好优等生,提高中等生,帮助潜能生。要做得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包容他们的缺点,从内心深处关爱他们,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经过教师的辛勤耕耘,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全面得到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