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应该自觉地将这一教学原则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收到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理想效果,但教学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项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教学的结果不只是让学生获得间接经验,而且要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所以,全面贯彻这一原则,并不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教师付出相当大的主观努力,也就是说,要求教师做到: 一、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教师既要了解和研究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如: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等,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如日常观察、谈心、摸底、测验、作业检查等。教师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做到对班集体和每个学生的特点、优势以及薄弱环节心中有数,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在认真研究学生发展水平,把握学生正在形成或将要成熟的心理状况,提出既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又需经过刻苦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好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的关系,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的集体教学上,同时也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教学的深度、广度、难度、进度,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使程度好的学生能有更大的提高,程度差的学生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跟上全班步伐。教师要善于在集体教学中发现个别学生的不同特点,无论是成绩好坏都要热情关照,又善于通过个别辅导找到全班学生的共同倾向,通过个别促进集体,即要把每个学生学习的经验、教训变成全班的财富,使集体和个别互相促进,教师不要独占教学时间,控制太死,在完成集体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要留有个人发展的余地。 三、针对学生的人个性特点,提出不同要求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性格特点,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本着扬长避短、长善救失的精神,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形成独具特色的智能结构。在教学实践,我们常常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其各自的学习特点,有的思维敏捷,能迅速接受新事物,但往往失之贪多,粗心;有的仔细认真,学习扎实,但往往失之孤寡;有的擅长分析,有的擅长综合……。教师做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充分掌握学生这些个性特点,区别对待,设计学生成材的最佳方案,对于学生在某些方面所表现的特殊才能,教师需及时发现认真培养,有的可以打破常规采取特殊措施,促使其迅速成长。 总之,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心理的年龄特点既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又有一程度的可塑性和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只有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