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羊毛党的钱韭菜来出,幕后的大佬各有各的底层逻辑。 认真,你就输了。 公元2019年,电商第二巨头京东的主战场拉开序幕,年中全民买买买终于开始了。618是京东和淘宝对峙的砝码,也是其他营销渠道开始血拼的重要节点。 在以往,京东会从6月1日就开始吹起买买买的号角,等待数以亿计的网民参与其中。 而在2018年,京东的舵手东哥陷入风花雪月事件,淘宝的舵手马云默默退居二线。2019年的这场战役,是二者流量与销量的第一战场。 淘宝一改之前作风,也从6月1日就加入战争,而恰逢近期美国贸易事件,消费者也变得冷静。 这场博弈,背后还有这样一些故事。 从20年多年前开始说起。 01 一场一个亿的赌局,与一个时代的博弈 2012年,王健林和马云,有一个赌局,10年后,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占50%,王健林给马云一个亿,如果没到,马云给王健林一个亿。 吃瓜群众摔瓜而起,不用等10年,你们都很富了,给我们几个亿吧。 马云数学不大好,不想出这个钱,但是刘强东数学很好。作为理工科的东哥,从兼职、餐饮店、卖光碟几次赚钱中摸出一个道理:钱要攥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于是,当京东做起来之后,数学不好的人,是玩不起京东的。 给你满199减100的优惠券,但是你需要跨几个品类凑单,你凑来凑去,总是超过199很多,于是你不得不加购很多东西,当你终于要去支付的时候,你发现其中几个品有满99减50的优惠券,有几个品参加爆品秒杀,只要9.9就可以拿回家,还有的店铺整点秒杀,免费可得——于是,买买买,不用犹豫。 不过,当你一个个快递满载而归之后,你再一一比价楼下超市的商品,你会发现没有便宜多少,而这些东西一大半都要到期了。 刘强东就是靠这种精打细算,披荆斩棘,留在了电商第二把椅子上面。 而电商第一把椅子上的马云,一个核心的商业产品,屹立在那里,不为算账,只为了管钱。那就是支付宝。 支付宝是打开电商交易的一把钥匙,马云把它玩成了万能钥匙的感觉。 2003年,支付宝诞生,2004年,支付宝从淘宝网独立分拆,成为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支付宝在前期的作用,是管家婆,帮助买家卖家建立基础的信任,让交易可以足不出户。 足不出户不是简单的四个字。当你想买几公里之外的东西时,网上下单在支付宝支付,是可以省出很多时间的,而对商家而言,如果选址不对,还有补救机会。 马云构造了一个电商交易帝国——人人都可以通过电商赚取自己的第一桶金。 但是直到2019年,电商营业才被要求要有特定的营业执照。这意味着马云做了几年生意,都在挖线下生意的墙角,他所谓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建立在大批量已有线下实体行业人群的基础上。 这也是马云的一个布局,先赚有闲钱,和开线下店的一群人的钱,先收割线下市场,然后以点打圆,覆盖想省时间买东西的人。 王健林等一大批从地产行业起步的人,经过了几次转型才做起来的商业地产,让马云直接翘走资源。 这符合让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逻辑。 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有很多人想学马云,想做这么一个平台,先收割别人资源,再割韭菜,他们都没有撼动马云的地位,一方面因为马太效应影响,马云吃了大头,别人很难入局,另一方面,马云的杠杆支点足够稳固,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后来者盘子端太大,想吃的蛋糕吃不到。 在东哥风月事件后,马云退出电商博弈,在这之后再回观支付宝的格局很大——它已经不再是只是为了商业而商业的产品,它还推出了芝麻信用、蚂蚁森林,蚂蚁庄园等慈善项目,从关心粮食和蔬菜,演变成关心国家生计。 现如今,1号店岌岌可危,当当网难燃新火,苏宁电器退守实体——这些当年打算撼动淘宝的电商平台,偃旗息鼓,背后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仅仅支付宝一个支点,就足以撬动电商的地球。 而作为地产行业的大佬王健林,由于太不接地气,而且处于让普通人仇富的一面,即便有再大的成就,也让平民敬畏而难以讨喜,唯有公子思聪在网红圈里毫无遮拦口水大战,让人心生羡慕。 02 流量为王,争的不只是用户 说来讽刺。拥有10多亿真实身份证的中国人,总有上亿粉丝关注一个明星。蔡徐坤前段时间刷粉被爆出来后,一部分吃瓜群众表示知道了但是和我没关系,一部分吃瓜群众表示:行规。 这从微博开始,但并不只在微博存在。 在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懒得深层去分析,于是只相信最简单的数据,于是,数据,流量成为一个灰色产业链。 众所周知,淘宝创造了一个商品评分体系,一个产品被销售、好评多了,排名也会靠前。而这个销售量也会被淘宝记录下来,作为宣传的资本。 就有人通过虚假单号发货、评论,制造伪数据,而电商行业所谓的销售汇报,便总会掺假。 你以为这与你无关,这已形成灰色产业链就和你有关了。你不会知道你的亲戚朋友会不会心血来潮,从虚假数据炒起来的产品中买了礼品送你,你也不会知道,多少买家秀卖家秀是可以一样的。 最懂这个流量逻辑的,莫过于今日头条。它有一套数据监控技术,让你总是能看到你曾经看过的。抖音横空出世,多半靠了这个逻辑。 流量与销量正逐步成为电商行业的遮羞布和白皮书。浮躁的流量与让人羡慕的销量互相成就,牵动着一大批人的心。 比如,明星及大V。 在电商还没有像现在这样风生水起的时候,酒香还怕巷子深。 还是前面说的一个逻辑,没有百度地图等app引路,想要找到一个超级好喝的酒还需要靠人口口相传,爆款很难打出。 但是有了互联网就不同了。背靠一系列的微信微博等传播手段,爆款很容易产生,而第一个被产生的爆款,就是明星和大V。 人作为第一生产力,也存在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颜值胜过一切,如果又有才华就会火上加火。 明星和大V的变现方式之一,就是接广告,流量与销量不一定成正比,但是流量与接单量是一定成正比的。 所以,明星与阅读十万加、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也能在电商战争中,分一杯羹。 其次是广告主。无论硬广软广,凡你关心或者不关心,都有可能通过接单获得这次电商战争的冲锋机会。 他们的计费方式是与流量成正比,且一般不对销量做承诺。详情参考地铁包厢广告等。 然后便是电商页面内的各种销量数字,往往与销量成正比,无论流量真假,因为羊群效应,大家都买的,总比大家都不买的安全很多。 所以,即便你不参与任何活动,你也正被各种活动所洗脑。 03 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被流量绑架的电商战役,最终还会归于平静。除了美国贸易抑制外贸产品销售之外的原因,还是腰包决定了购买力。 从提前消费到裸贷,电商的激流勇进,已经让很多从事实体行业的人纷纷拉出免战旗。这如同秦军白起开始攻城,平民也要退避三舍。战役之外,遗漏了太多的真善美。这些真善美,不止存在于爆款的H5,也存在于过度营销的各种情怀广告中。 我们太需要留出时间关心家人朋友,而不是为了参加这场战役秀流量和销量。 电商快速发展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我们仿佛被流量、销量绑架一般,总是追求太多的KPI:按销量排序的前排、转化率、复购率等。 但是,我们一面捧热了电商帝国,一面被全民网购的带动的冲动消费逼仄,导致买一年囤一年穷一年,如此反复。 看似简单的电商成长之路,藏着太多我们曾忽视的东西,及很多普通人望尘莫及的生活方式。 电商背后,也有很多硬核实力。比如支付宝对于淘宝的信任信任体系搭建,比如网购对于实力店购买,节省了时间,建立了便捷壁垒。 重要的是,电商行业没有中年人,很多小年轻正激情澎湃的批量奔向这个行业中,留给那些熬996,冲击销量的老一辈电商人的时间不多了。 而赚钱的还主要是头部明星、达人、以及公司创业者,替人捉刀的电商人,也需要多多关注自己的成长。 走在风口上,猪都会飞,但是猪也会摔很大的跟头,退潮之后,但愿你还有,诗和远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