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空漫游,科幻史的巅峰之作

 关陇之 2019-07-19

1981 年,一颗行星被命名为“阿瑟·克拉克”。那年,18 岁的少年刘慈欣,邂逅了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一生就此改变。

当年,国内引进的科幻作品,还大多是《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这种几乎称得上“古典”的小说。所以,大刘在看到阿瑟·克拉克的作品时,简直是看到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向他敞开。

二十年后,刘慈欣成为了媒体口中“中国的阿瑟·克拉克”,在媒体上各种谦虚,各种重复那句“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作品的拙劣模仿。”

大刘是谦虚了,但他能说这样的话,足以证明阿瑟·克拉克有多大神。那么,阿瑟·克拉克,这个可以说是刘慈欣科幻道路的领路人和标杆的男人,究竟有多厉害?

01

请问科幻小说界三巨头,阿西莫夫、海因莱因、阿瑟·克拉克中谁是基佬?

这个问题可能有点难以回答。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稍微修改一下:

请问出生在俄国彼得格勒的阿西莫夫,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海因莱因,出生在英国萨默赛特郡的阿瑟·克拉克中,谁是基佬?

答案简直呼之欲出。

腐到骨子里的大不列颠,写硬科幻的男作家居然也能是基佬,真是万万没想到。

02

为什么没有人拍摄克拉克同志的电影呢?他的一生酷炫程度直逼银河。

他小时候就能拿硬纸板和透镜,做成望远镜定位月球;

他加入过英国皇家空军造过雷达;

他是现代卫星通信理论奠基人,距离地球 4.2 万千米处的同步卫星轨道,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你每打一个电话看一次电视刷一次网页,他都与你同在;

他冠名了一颗行星;他解说了阿波罗登月;

他写信给美国气象局,论及有关卫星在气象预测方面的应用,由此开创了气象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他预言我们会在 1969 年登上月球,然后 1969 年阿姆斯特朗就在月球上踩下那一脚;

他写了《太阳帆船》之后,NASA开始研究太阳粒子;

他迷恋海洋的程度和迷恋星空是一样的,还撸了一系列关于海洋的科学著作;

他由于卫星理论,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这是啥思路?);

他被英女王授勋为爵士,理由是“英国对斯里兰卡文化兴趣方面的服务”;

他出生的时候是一个英国人,死的时候是一个斯里兰卡人;

他更喜欢同性。

03

克拉克短暂地结过婚,之后迅速离了婚,并认为这段婚姻是个错误。

后来有一位大嘴巴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 Jeremy Bernstein 揭露了这段婚姻的真相——

“我还是问了他在纽约做什么,他提到了一个《时代生活》( Time-Life)图书的项目。然后他说不希望马上要离婚的老婆知道他在纽约,因为她会给他找麻烦。

我建议说她要是改嫁了,他的麻烦就到头了。克拉克回答说,她永远也不会改嫁,因为她是女同性恋。而我,他说道,“就像是她的镜像。”他大概想说自己是同性恋,但我没有接口。”

形婚有风险,尝试需谨慎。

04

克拉克在接受采访,时否认过自己是基佬,说自己只是“温和而开朗”,但是有一位同样大嘴巴的科幻作家麦克·穆考克表示——

别扯淡了,全英国都知道你是基佬,我还和你男朋友吃过饭!

不过,在晚年接受《花花公子》采访问他有没有双性恋经历时,克拉克也爽快地表示:

当然有,谁没有过呢?

???大师,这个……真不是谁都有过的。

而阿西莫夫作为一个知名的大嘴巴,也毫不顾忌地表示:

是滴呀,我的朋友阿瑟就是基佬啊。他只是发现自己更喜欢男人而已。他没公开,但是只要你问他,他就是又开放又诚实的呀。

为什么全世界都知道阿瑟·克拉克是同性恋?

因为 Sir 阿瑟不但自己是个大嘴巴,他交的朋友也都是大嘴巴。

05

有人认为克拉克搬到斯里兰卡,是因为当地法律对同性恋更宽容。当然,更可能是因为他的好基友,是一个斯里兰卡人。

克拉克形容他的好基友是“一生中完美的朋友”。

克拉克 1956 就搬到了斯里兰卡,和好基友愉快地过着潜潜水、搅搅基、开开公司的生活。好基友因车祸去世之后,他也一直住在斯里兰卡,直到 2008 年去世。

去世那一年克拉克加入了斯里兰卡国籍。

这就是传说中“生不同国,死要同籍”的真同人文。

PS:克拉克的好基友名字,和张国荣的英文名一样,Leslie。

06

克拉克留下了大量的资料和日记在家乡,由他哥哥保管着。但是他说有些私密日记要在他死后三十年才能公开。问他为什么,他掩面问答:

“呃,这其中可能会有一些相当尴尬的部分。”

克拉克预言我们会在 2030 年遭遇外星智慧生命,而他的这些日记我们却要在 2038 年才能看到。

真是够了,能对地球智慧生命的接受力有点信心么,Sir?

2004 年大不列颠就已经承认同性恋的“民事伴侣关系”。2014 年 3 月份同性婚姻法也已经通过。

到 2038 年,按照 Sir 您对科学未来所抱有的乐观情绪,目测男男生子都要不是梦了,到时候除非您在日记里,写了自己和雄性外星人搞过,才会激发大家的兴趣了。

07

科幻界三位顶级大佬,都在军队服役过。而且一人从事一个兵种,克拉克是空军、海因莱因是海军,阿西莫夫是陆军。 

和其他文学领域偶吧们的撕逼大战比起来,这三人关系算相当正常了。 

海因莱因和克拉克闹翻过——

因为海因莱因支持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

比起其他文学领域,那些抢情人、争名气、互相嫉妒吃醋的撕逼原因,这个逼格简直要高出银河系。 

1981 年同一天发现的两颗行星,一颗被命名为克拉克,一颗被命名为阿西莫夫。

科学领域就是这一点好,“双子星”这种称号可以玩真的。

08

克拉克和阿西莫夫在二战之后认识。 

当时克拉克在帮英国空军造雷达,而阿西莫夫被海因莱因拖去海军造船。 

他俩经常被拿来做比较,两个人也经常互相吐槽。

只要克拉克到美国,就一定会找阿西莫夫吃饭,同时,克拉克一旦收到那些脑洞开到宇宙边缘的读者来信,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卖得一手好队友:

阿西莫夫博士肯定更喜欢你的脑洞,来,他的地址是……

作为非常自恋自负的两个人,克拉克和阿西莫夫在一次共赴某个活动时,在一辆出租车里达成了所谓的克拉克-阿西莫夫条约——

阿西莫夫承认,克拉克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幻小说作家;而克拉克承认,阿西莫夫是世界上最好的科普作家。(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09

克拉克在科学界粉丝有点太多。 

阿波罗 8 号的机组人员说,他们环绕月亮的时候,超想按照克拉克的小说情节,发回电报说发现了一块黑色石板(《2001:太空漫游》看多了); 

托伦斯·约翰逊回忆 NASA 的火箭工程师们开会,开着开着就成了 “阿瑟·克拉克同盟会”,歌颂在克拉克同志的引领下,走上了资本主义火箭研究的新道路; 

在阿波罗十三氧气舱爆炸时,宇航员们正就着《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主题曲做电视播报(多不吉利),于是在爆炸之后,他们发回休斯敦的话也和电影台词类似:“休斯敦,我们有问题了”(心太大)。

在宇航员们终于利用登月舱九死一生逃回地球之后,美国太空总署署长汤姆·派恩送了一份事故报告给克拉克,在上面写着:阿瑟,你没有驴我; 

汤姆·汉克斯是属于克拉克的脑残粉,他把自己住的地方,以太空漫游中美国月球基地的名字,命名叫做“克拉维斯”。他跟克拉克解释为什么自己没有发邮件给他的原因是“我的 AE35组件坏了”(太空漫游里那台电脑 HAL 开始驴大家的说辞)。

所以,老汤姆非常开心地去演了《阿波罗十三号》,同时亲自执导并主持了科普系列片《从地球到月球》——所谓职业粉丝不过如此。

10

阿瑟·克拉克很欣赏钱学森。

除了在作品里用他的名字命名宇宙飞船之外,他还严肃地抨击了美帝虚构罪名陷害老钱的劣迹,认为这是“美国所做过的最愚蠢、也最可耻的事情之一”。 

后来,克拉克到北京来领取国际宇航学会最高荣誉冯·卡门奖(冯·卡门是钱学森的老师和同事),他想去医院看望钱学森,但是被医生拒绝,只好通过钱的私人助理,送了两本签名作品过去。

11

克拉克有许许多多的名言、预言。最有名的大概就是下面这三句话: 

1. 如果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指出某件事是可能的,那几乎可以肯定他是对的;但如果他指出某件事是不可能,那非常可能他是错的。 

2. 探究可能的极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极限,从可能到不可能中去。 

3. 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看上去都与魔法无异。 

我更喜欢他对于我们地球文明的殷切鼓励,他认为相对那些具有高度智慧非常苍老的宇宙文明,我们地球文明正充满年轻的朝气—— 

“他们会沐浴在万物的夕照中嫉妒着我们人类,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年轻时的样子。”

12

在克拉克 90 岁的时候,第一个完成宇宙行走的苏联宇航员,阿里克谢·列昂诺夫送了他一枚俄罗斯宇航员勋章。

而阿波罗 11 号的船员为他发表贺词,说他激发了大家去探索太空,让数百万人走上科学的道路。 

而克拉克自己则认为“围绕太阳公转了 90 圈以后,我没有遗憾,也没有更多的野心了。”

13

如果真有一部关于阿瑟·克拉克爵士的电影的话,或许可以这么去诠释—— 

那个小时候用纸板和透镜做成望远镜定位月球的男孩,长大后推动了登月的梦想,并为数亿人解说了登月的奇迹; 

而当他和自己的同性恋人,一起沉入印度洋深海,在黑暗与失重的水面下去感受宇宙时,距离地球 4.2 万千米的高空中,“克拉克轨道”上同步卫星们正在将信号覆盖全球。

14

克拉克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是:

他从未成熟,但一刻也没有停止成长。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这也将是我们这个星球最适合的墓志铭。

👇长按扫码购买👇

读完了阿瑟·克拉克的八卦,是时候了解正在热卖中的《太空漫游四部曲》了!

在这部被誉为“摸到了人类想象力天花板”的神作里,科幻之王阿瑟·克拉克,对人类的三大终极问题——“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做出了终极而恢宏的构想。

300 万年前,一块神秘黑色石板从天而降,促使地球上的猿人向人类进化。人类不知道,一切只是外星文明的计划。

300 万年后,人类在月球发现了一块一模一样的黑色石板。为了找到答案,人类驾驶飞船,驶向了宇宙的更深处......

这部科幻历史上不可超越的至高神作,影响了后世几乎所有科幻作品:

★《三体》借鉴了它的主题和结构!

★《流浪地球》致敬了它的人工智能哈尔 9000!

★《疯狂的外星人》用了它同名电影的配乐!

★《星球大战》借鉴了它的震撼特效!

★《盗梦空间》模仿了它的旋转离心机!

★《星际穿越》用了它的微型摄影技术!

最后,要特别感谢读客图书的支持,为美在高处的读者提供了一套赠书(共 4 本)。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分享您希望获得赠书的理由

截止 7 月 20 日 中午 12:00,将会根据本次留言的点赞数,综合选出 4 位朋友,每人随机赠送一本。感谢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