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太空的想象,到《2001:太空漫游》已是尽头 要谈论作为文学作品的《2001:太空漫游》,总是绕不开由它改编而来的同名影片。 或许是因为电影在世界影史上的地位太过尊崇,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是阿瑟·克拉克的原著让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灵感迸发有了无限可能。即便没有可以稳稳跻身科幻片三甲之列的电影,只是单纯评价小说本身,也丝毫不影响其高山仰止的经典地位。因为只要你是个纯粹的科幻小说爱好者,那就注定绕不开阿瑟·克拉克这个名字。他不仅是世界科幻文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三巨头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艾萨克·阿西莫夫和罗伯特·海因莱因),更是因其作品多以科学为客观依据,以至于小说里的许多预测都在日后变成了现实。 是的,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2001:太空漫游》都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人们在探索未来和揭秘太空这件事上的启智功效。“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式的终极追问,让我们始终无法放下一个核心问题:人类文明究竟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还是更高级文明在地球上进行的一场实验? 当那块跨越了300万年历史的神秘石板,从史前时代就催促着猿人向人类进化,而后又引领着今天的人类驶向太空的更深处,一场关于宇宙文明演化终点的探索与寻找,就在作品中徐徐展开。你可以对阿瑟·克拉克给出的终极答案不置可否,但他至少可以让你相信,你曾经质疑和幻想过的一切,都极为可能是存在的。 如果在阅读作品前就看过库布里克的那部同名电影,那么我敢打包票的是,你一定会对影片中的那一幕记忆犹新:当一群人猿在非洲的沙漠中醒来,突然发现一块巨大的黑色石板平地而起。怀着对新奇事物的无尽好奇,兴奋的人猿在巨石的指引下,不止学会了将骨头当作工具和武器,也学会了如何猎食其他生命,如何展开与同类间的各种较量。 伴随着争夺地盘后的巨大喜悦,当首领将骨头高高抛向空中的那一瞬,画面也随即切换到了数百万年后的未来……那时的神秘石板已经来到了月球上。于是,一个名叫海沃德·弗洛伊德的博士,奉命前往人类的月球基地展开调查,却在木星轨道上发现了又一块神秘石板。 故事进行到这里,一个显而易见的对比效果就出现了:对于并不具备过多认知能力的人猿来说,只要吃饱肚子,不觉得冷或是热,生活的目的已经完满;可经过数百万年进化的人类,却显然不会满足于此,旺盛的精力,尤其是过于强烈的求知欲,引领着我们去不断打开神秘石板背后隐藏着的那些秘密,管它地球也好月球也罢,即使是一路追到了木星上面,该解决的问题还是要刨根问底。而这样做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正是这本被誉为“到达人类想象力的天花板”的经典作品,用几百页的篇幅尝试着给出的答案。 说真的,这本书太老了,老得已经有资格成为后世无数科幻小说的爷爷奶奶。可看过足够多的此类作品就会发现,它又具有那么超凡的保鲜能力,能够不断穿越时间的局限来展现其预言般的前瞻力。对人性的洞若观火,对太空的惊鸿一瞥,都达到了堪称精准的程度。以至于,它竟可以通过一本书的样貌,活生生地演绎了什么才叫真正的“一眼万年”。 作者: [英]阿瑟·克拉克 (译)郝明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