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效沟通的终极密码(下)| 你知道倾听,但却不知道听什么?

 来自星星的收藏 2019-07-19


你听过哪些关于倾听的忠告呢?点头,微笑,注视对方的眼睛,不时重复一下对方的话?


 


把这些都忘记吧,倾听不在于你有多投入,而在于你到底从对方的话语中听到了什么,又做了哪些回应。




我们今天就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但在此之前,还是先看看到底是什么让倾听变得困难。


 





 


是什么阻碍了倾听?


 


第一,我们从未真正的学会倾听,因为我们从未忘记过自己。一旦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总会让你觉得有些失控。自己的才是可以掌控的,我们习惯于不停地把对方的输入套进自己的模式再输出。


 


例如,最常见的就是提建议和说教,其次是作比较:


 


建议:“我想你应该……”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最大的好处”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这些都是不能忘记自己的表现,都好像在告诉对方:“这世上哪还有新鲜事,你说的那些事都能套进我的模式,我都能给出个1、2、3的建议。”


 


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对此这样描述过:“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全身心去倾听。”


 


第二,我们不是不会倾听,而是不敢倾听。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


 


深层原因也许是当对方表达痛苦时,也勾引起了我们自己对类似糟糕情绪的回忆,为了避免回忆起来太痛苦,你就一定要做点什么来进行防御。


 


例如急于表达同情、安慰或否定:


 


同情:“哦,你太可怜了……”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否定:“高兴一点吧,别这么难过……”


 


同时,这也意味着你并没有学会去面对痛苦背后的需要,没有修通和自己的关系,内心力量不够。




这也是为什么我先写表达,再写倾听的原因,目的是让你逐渐习惯于面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因为一个人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不太舒服。对话也很有可能在你说完安慰和建议后中断。


 


如果你不急于打断对方,继续往下听,或许就能听到对方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有一句佛教名言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听的时候,听什么?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在《苦恼》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马车夫姚纳的儿子死了,悲伤的他想找人倾诉。但一连几次,他一开口:“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就再也说不下去了,因为他听到的都是像“大家迟早都要死的”这一类冷漠的回应,没人想知道马车夫的儿子是怎么死的。




最后,姚纳只好向自己的马倾诉:“我已经老了,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只要他还活着就好….. ”,停顿了一会儿,他接着说:“比如说,你现在有个小马驹,你就是这个小马驹的娘……然后这个小马驹突然去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看到这里,我才明白小说为什么叫《苦恼》。没有人给他机会表达他失去儿子的悲伤和希望儿子来继承马车夫的需要,他只好对他的马诉说,使他的本该悲伤的心情变成了苦恼。


 


所以,倾听的时候,我们要能听到马车夫对他的马说出那一段话,即他此时此刻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没有听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他们要么就会一遍一遍地重复,要么就再也闭口不提,都是阻碍了与他们建立连接。


 


举两个例子:


 


我和妹妹的一次对话提醒了我。有一次,我妹妹在照镜子的时候说:“我觉得我长得好丑啊。”




“怎么会呢?你是最漂亮的啦!”我故意大声说道。妹妹很不高兴地看了我一眼,然后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看来我的安慰不合时宜。也许,她只是希望我留意她的感受。也许当时我最好问她:“你对你今天的形象很不满意吗?”




另一个例子:




一位心理学志愿者到医院里做义工。一些护士请她去和一位老太太谈话。护士们说:“我们和她说,她的病并不重,只要吃药,病情就会好转。可是,她听不进去,整天坐在屋子里喃喃自语‘我不想活了’,‘我不想活了’。”


 


志愿者见到老太太时,她独自坐在病房里,像护士们说的那样,不停地说:“我不想活了”。“你的意思是你不愿意活下去了?”这位志愿者问老太太。老太太很惊讶,停了下来,表情也轻松多了。




她开始讲,从没有人知道她是多么痛苦…..这位志愿者继续表达她的理解。当天晚些时候,老太太就开始正常吃饭和服药了,因为这位志愿者听到了她真正需要的东西-她需要有人理解她深深的绝望。


 


那么,怎样判断我们已经听到了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呢(或者说对方已经充分表达了呢)?




首先,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这时,我们也会感到放松。还有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他停止了谈话,这个时候他可能是在思考,处于整合自己的过程。


 


当然,为了能够听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在谈话的时候一定要给予一些回应,为他们创造一个充分表达的条件。


 





 


听的时候,说什么?


 


不同的情境下我们要给予对方不同的回应,主要基于对方想要的是什么这一原则。


 


1、前面我们说不要急于给予对方安慰和建议,因为有时候他们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这个说的过程中他可以更加靠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基于对自己的了解,就更有可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记得罗胖有一次表达过这样一个意思:如果有人来问他做一个事情的建议时,他一定要先猜测一下对方心里最想怎么做,然后就表明自己支持他这样做。




这样的回应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觉得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要的不是建议,而是通过和你的谈话做一次梳理,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做一次检验。


 


另外一个是即使你给了建议,他也一定不会采纳。但如果你站在他那一边,你在他心中的形象就变成了支持者的角色了,这对此时的他来讲更为重要。


 


2、当对方不擅于表达时,我们需要用提问的方式来给予反馈,促进他们表达。我们的问题可以集中三个方面,例如:


 


1) 他人的观察:“上周我有两个晚上没在家,你说的是这个事情吗?”


2) 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你很灰心?你希望被大家认同是吗?”


3) 他人的请求:“你是不是想让我帮你预定一个房间?”


 


及时给予别人反馈,有两个好处:首先,在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时,我们需要对方的确认。其次,对方期待我们给予反馈,就像有时人们直接问:“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3、当我们的意图被误解。对方也许说:“不要用沟通技巧来套的我的话。”




这时如果你认为受到了指责,那么谈话也无法在继续下去;如果你选择继续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你也许会发现,是因为对方还不信任你,他对你的意图有怀疑。


 


如果我们关心的是加深与人的联系,我们就可以做到继续保持对他人感受和需要的关注,直到获得对方的信任。


 


4、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其中一种选择是大声地提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一位妈妈在结束了一周的出差行程后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到她的两个孩子在吵架。




她已经没有力气去了解他们的情况,于是她大声地提出请求:“我很累!我现在真的不想过问你们的事情,我需要安静!”


 


9岁的大儿子停了下来,问道:“妈妈你怎么了?”




我相信,如果我们能直接地表达我们的痛苦,那么即使对方也在痛苦之中,有时他们也能意识到我们的需要。


 


不过,如果对方正处于激烈的情绪中,他们就可能无法留意到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另一种选择就是,换一个环境。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调整状态,平静之后再回来。


 







总结


 


倾听是一项能力,有时不是我们不想倾听,而是我们没有能力倾听。但倾听也是可以习得的能力,它首先要求你学习倾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熟练掌握以下4点:


 


1、不要急于打断对方,给对方创造一个充分表达的条件;


 


2、听到事件背后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3、将我们听到的感受和需要反馈给对方,促进对方继续探索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当我们痛苦地无法倾听时,就表达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可能有的同学回去按照这个方法尝试之后,仍然没有任何改观。想提醒的是,即使你立即改变方式,也要给对方忘记不快,与你重新建立起信任的时间。欲速则不达哦。


 


最后,我想和大家说,世界上有这样一个群体,不夸张地说,他们把全身心去听做到了极致,他们就是心理咨询师。不信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是如何工作的(只截取了咨询片段):




1


来访者:你觉得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咨询师:在我们一开始的时候你就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对你很重要是吗?


 


解释:咨询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抽象的问题,因为咨询师明白来访者是在告诉自己ta有一个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困境,通过寻求给ta一个确定的信息。如果直接回答的话,便没有办法在这个问题的背后工作,看看来访者到底发生了什么。


 


2


来访者:我经常头痛,去医院检查过了,医生说没有任何问题,你说我是不是没得治了?


咨询师:能说说最近的一次头痛是如何发生的吗?


 


解释:咨询师在把来访者的症状还原成发生在他身上的事。这样才又可能把症状和来访者的感受和需要联系在一起。


 


3


来访者:本来上周做完咨询我的头痛缓解了一些,可是到周一的晚上好像又加重了,而且一个晚上都没有睡着。


咨询师:刚才谈到星期一那天晚上就反弹回去而且更严重,星期一听上去有一点特别?


 


解释:这里咨询师一方面是做一些反馈,使来访者确认自己的理解,同时也在把头痛和周一发生的事情做一个连接,希望来访者能够看到这个连接。


 


 





PS:熟练掌握需要刻意练习哦,花半分钟完成练习吧。


 


以下是甲乙的五组对话,选出乙用心体会甲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予反馈的对话?


1、甲:“我又误机了,我真是个笨蛋!”


乙:“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不要太严格要求自己。”



2、甲:“你以为你什么都知道?!”


乙:“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因为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



3、甲:“你从不把我当回事。要不是我帮你,你自己一个能处理这么多事情吗?”


乙:“你怎么能这么想,我一直都很在乎你。”


 


4、 甲:“想到我老公,我就有些生气。我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不在我身边。”


乙:“他没办法一只手抱着砖,一只手抱着你啊。”


 


5、 甲:“如果亲戚来之前不和我打招呼,我真的不想接待他们。”


乙:“就是啊,我也这样。”


 


注释:只有第2组对话中乙用心体会甲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予反馈,其他组对话中甲都没有听到甲的感受和需要。下面是更好的回答:


 


1、 乙是在安慰,如果乙用心倾听并给予反馈,他也许会这样说:“你很失望,因为你希望能够信赖自己,是吗?”


 


3、乙是在辩解,如果乙用心倾听并给予反馈,他也许会这样说:“你好像有些失落,你希望能到欣赏和肯定?”


 


4、 乙是在说教,如果乙用心倾听并给予反馈,他也许会这样说:“听起来你很伤心,因为你需要多一些体贴?”




5、乙是在同情,如果乙用心倾听并给予反馈,他也许会这样说:“你是不是有些厌烦,你希望你的需要也能得到尊重,是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