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交替之际的篆刻家篆刻讲堂八十八

 庆友尊者 2019-07-19

封建王朝交替之时,虽然时局动荡,但是篆刻家依然层出不穷,之前我们曾经介绍过明末篆刻家赵宦光(1559~1625),也介绍过明末清初的篆刻家程邃(1605~1692),也介绍过清初的篆刻家林皋(1657~?)。在明清交替时期还有很多篆刻名家,他们在其时有一定的声望,被推为某一流派的代表,但是由于所留作品较少,往往不被后人所熟知,也是因为传世的作品较少,所以其艺术面貌无法全面领略,其艺术成就也无法全面评价。今天我们来介绍几位这样的篆刻家。

莆田派的代表宋珏

(1576~1632),字比玉,福建莆田人。以往论印学时,都将其称为首先开始将隶书入印之人,但是其印谱已经失传,仅仅从其墨迹上看到的几方自用印章,皆用篆体,未见到用隶书入印之作,其时有“莆田派”的名目,足见在其时的影响力。

因为所留印作甚少,我们只找到了其自己所用的姓名表字印,我们一起来看看

明清交替之际的篆刻家篆刻讲堂八十八

从这两方印我们可以看到其治印是工秀之中带着猛利的,可谓融合何震之猛利,汪关之工秀于一体,用一些斜笔来破工秀所带来的板滞。

漳海派黄枢

(生猝年不详),字子环,福建漳浦人。黄枢全面运用商周金文(当时称为“款识录”)入印,其印谱亦取名《款识录》。他是明末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黄道周本家,黄道周书画上所用之印多出于其手。其时,漳州印学家沈鹤生、刘履丁,皆师法黄枢,成一时之风气,遂有“漳海派”的名目。

印人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刘渔仲(履丁)以此道名,而其源实出于子环。后程穆倩(程邃字穆倩)出,因子环而变之以雅,世人遂但知有穆倩,并渔仲亦不知之,况子环耶。”

这段论述是讲将商周金文入印,是由黄枢开始的,然后刘履丁师法黄枢,程邃也以商周金文入印,是得到刘履丁启发的,但是后人只知道程邃引商周金文入印,却不知是从黄枢开始的。主要是黄枢之印谱《款识录》早已失传,只是黄道周书画颇多流传,其中用古文奇字的印章,应是黄枢手笔。

明末之时,文、何印法沿袭已久,由于学习效法之人太多,渐渐沦为俗套,其时出现了很多力图求变之篆刻家,而用金文入印之法,是由黄枢起始的,这种求变之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只是可惜其时古物出土不多,所用资料大抵根据薛、王两家的《钟鼎款识》和《汉简》等,但是错误较多,不免落下笑柄,遭时人讥讽。

《印人传》有如下两段记载:

“数十年来工印章者舍古法变为离奇,则黄子环(黄枢字子环)、刘渔仲为之倡。近复变为婉隽,则顾元方、邱令和为之倡。”

“明诗数变,而印章从之。今之论诗者,极口诋竟陵,然欲其还而为‘黄金白雪’、‘百年万里’亦有所不屑。今之论印者,虽极口诋漳海,欲其尽守三桥、主臣之‘努力加餐’,‘痛饮读骚’,凛不敢变,亦断有所不能。故漳海诸君子甘受‘符箓’之诮,毅然为之,死而不悔者,彼未尝不言之有故而持之成理也。”

也许很多读者都有点不知所云了,那么我们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将金文入印,是由黄枢倡导开始的,为的是改变其时慢慢落与流俗的文、何印风,但是被很多时人所讥讽,认为这种方式离奇,甚至称之为“符箓”。但是没有他们的坚持,这种创新就不会熠熠生光,甚至在其百年后由其他篆刻家发扬光大。

寻求创新和突破的人,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我们来看看其本家书法家黄道周的作品中的用印:

明清交替之际的篆刻家篆刻讲堂八十八

明·黄道周《洗心诗》的署名处,可以看到两方用印,姓名印“黄道周印”与字号印“石斋”。

明清交替之际的篆刻家篆刻讲堂八十八
明清交替之际的篆刻家篆刻讲堂八十八

明·黄道周《赠倪献汝叔侄诗轴》,此书法作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我们看到其上的两方印章,在很多黄道周的作品上都可以见到,印文不明,便是因为其上所用之文字,为金文变体,不敢妄加猜测。但是印作的古朴秀美仍然可见黄枢在篆刻上的造诣。

江皜臣

(生卒年未详)安徽歙县人,客闽中,以刻玉著名。周亮工《印人传》说:“皜臣治玉章,则真能取法古人而运以己意者,即其乡人何雪渔尚不屑规模之,况其下者乎。”在很多印谱中可以偶然见到江皜臣的作品,但其印谱已经失传。对于玉印,我们知道,之所以篆刻以石材入印,是因为其硬度较玉低,易于受刀,石材入印是明清流派篆刻兴起的重要基础,所以亦追寻古法,用玉治印者甚少。

明清交替之际的篆刻家篆刻讲堂八十八

此印中的刀工,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涩刀的韵味,很有汉代玉印的风格,而从款识我们又可以知道此印不是玉质。其刻印虽有玉印之风,但是行刀如划沙,自然取势无凝滞之病。江皜臣自己曾言:“切玉后,恒觉石如宿腐,不屑为。”可见其对治玉印之喜爱。

明清交替之际的篆刻家篆刻讲堂八十八

文出唐·薛据《早发上东门》

十五能文西入秦,三十无家作路人。时命不将明主合,布衣空惹洛阳尘。

何通

(生卒年未详)字不违,江苏太仓人,大学士王鏊的世仆。治印功夫极深。他在王家见闻广,看的图书文物也多,所以成就可观。其刻有《印史》六册,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出版,从秦李斯起到元董抟霄止,选取各时期的历史人物,各为刻一名章。这种做法是很了不起的,张灏《学山堂印谱》卷首开列主要的“篆刻家姓氏”,自归昌世以下二十三人,最后附录何通,注云:“此吾州王文肃公家世仆,技颇不恶,故亦录之。”古时,对出身是很看重的,所以未将何通列为篆刻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应该更加尊重事实,给予公正的评价。

何通之古代名人姓名印很多,风格各异,我们附上几方,供大家欣赏。也看看这位英雄不问出处的明末篆刻家的印作风貌。

明清交替之际的篆刻家篆刻讲堂八十八
明清交替之际的篆刻家篆刻讲堂八十八
明清交替之际的篆刻家篆刻讲堂八十八
明清交替之际的篆刻家篆刻讲堂八十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