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 第414期 01:06起词汇讲解 | 06:58起只听点评 | 18:48起原文朗读 怕太长你不听 ▸ 在IT术语中,interface除了“界面”还指什么? ▸ “人脑植芯”的原理有多简单?难在哪里? ▸ 马斯克提出的“人机互联”能很快实现吗? ▸ 什么是马斯克式的生意经? Elon Musk Sees His Neuralink Merging Your Brain With A.I. 微词卡和晨读营见文末 Elon Musk said startup Neuralink, which aims to build a scalable implant to connect human brains with computers, has already implanted chips in rats and plans to test its brain-machine interface in humans within two years, with a long-term goal of people “merging with AI.” 来源 Forbes 本期55词 | 累计18658词 伊隆·马斯克 ——这个号称要死在火星上的男人——这周又上头条了。 而且,居然不是因为他家火箭或是电动汽车特斯拉,而是另一个你只在电影里见过的黑科技——人机互联。 就说白了:把芯片种进你大脑,并还将里面的数据下载到电脑。 这种想完过后就可以洗洗睡了的事情......在他手里居然真的可能要实现了! 这场发布会,最近两天刷屏了你能想到的美国各大媒体。 为什么马斯克总是敢于挑战那些科幻编剧才敢写的东西?并且,关键他还言出必果—— 把这些幻想一一都实现了。 接下来,我们不棒打、也不捧杀,走进这位“钢铁侠”的最新发布,以及结合我们目前掌握的所有资料,来实话实说—— 人机互联,到底哪一天可以来到? 1 先从事情本身说起,《福布斯》杂志标题: 伊隆·马斯克预言:他自家的公司Neuralink,会将你的大脑与人工智能合并 先讲语言点,核心的句式:see sth doing sth 。 别小看这个小词“see”,不仅是常说的“看见”,它还能够表示“预见”,就是看到未来,或者说是“设想”。 再来说说这家公司的名字,典型的合二为一:Neural,表示“与神经相关的”,所以说到“神经的活动”也就是neural activity;在neural(神经)后面加个link(连接),我们照字面可以把它翻成:神经连结(后文会讲到它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家公司的拿手绝活)。 接下来正文就说到:这家公司的长远目标,是要将人与人工智能合二为一。 这句话里其实最扎眼的词是 interface。 看到它,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界面”。也算当下IT界的常见词了,比如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 而且搞设计的,现在有个细分的岗位就叫UI,全称就是user interface(做用户交互、用户界面设计)。 但是,且得注意:interface还有一个意思,表示“电路的接口”。 就比如那个电脑跟打印机之间的接口:The interface between computer and printer. 此外,不止计算机,像什么学科呀,或者什么体系之间的这种结合点、衔接处,都叫做interface—— 所以,这里的brain-machine interface讲的不是“界面”,而是人脑与机器的“联结”。 并且,这件事情简直快如闪电——两年之内就要实现。 而且你注意到这句话的最后, “merging with AI”——人脑与人工智能的合并,还加了引号,显然出自马斯克的原话。 2 那说到底,这位心想就能事成的马斯克,这回再次轰动世界的黑科技,究竟是什么东东? 来,关于脑袋上插芯片这件事,我们从今生到前世为你一一说来。 首先,还是说说这周引发轰动的发布会。 本周二,马斯克在旧金山突然跳出来,为这家名不见经传的Neutralink站台。 在此之前,这家公司可以说默默无闻。 伊隆·马斯克的身份是ta家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光是这一点,我看各家媒体就有关注: 说搞不清楚马斯克名下,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的黑科技公司。 而且一如“钢铁侠”过往的重口味,要么不发声,要搞就搞大新闻。 像这次也不例外。全美国媒体都在报,说到底真的很有话题性—— 马斯克在发布会上讲,不仅明年底之前要把人脑与电脑连在一起,未来还要让这种数据传输不靠电线……靠无线。 他说,这种操作基本上就像你手机上的蓝牙传输,以后你脑袋里想什么,只需要在你的iPhone上点一点,信息就从大脑传到手机了。 并且他还说,我们只需要等一等,看苹果应用商店什么时候会上线这款APP。 此言一出,台下笑声一片。 但是,当晚最受各家媒体追捧的马斯克金句,还是这一句: 这家公司的终极目标,是“要把人脑与AI合并”。 毫不意外,引号里的话立马成了次日各大媒体的标题。 不过,我想说点不跟风的事情。 如果你细究马斯克这次发布的干货,那我觉得: 你既能从中了解到这项技术从科幻到科学的真实距离,也能悟出一丢丢这种兼具科创情怀和商人精明的马斯克式套路。 3 我们先说说干货。 简单说,马(斯克)家这次造出了一个绝顶厉害的脑植入芯片。 就这个芯片,我还追根溯源去查了历史。 先科普两分钟,我保证你听懂。 植入人脑的芯片,不说古已有之,但也已经问世好几十年了。 而且这种植入脑部的芯片听着玄乎,其实原理很简单—— 其实,我们人类大脑的各种活动,主要依靠脑电波。 而发出脑电波的是什么呢? 大脑当中的神经元。 我们人脑中有多达850亿个神经元,而且每个神经元都带着多达上万个突触。 神经元之间,就通过这些个突触相连,形成一张复杂的网络。 所以,哪怕是一些简单的行为,比如此时看这篇文章的各位,你的一个眼神,或者你的手指向下翻动了手机屏幕,这些动作背后,都调动了N多神经元。 所以,其实早在很多年前,科学家就想到: 既然人脑活动受神经元支配,那么如果能够植入芯片,监测这些神经元的一举一动,那这大脑里在想什么,我岂不是就可以秒懂? 甚至,还能直接将大脑的信息复制传输下来! 但是呢,想是可以想,问题就在于: 这个量实在太!大!了! ![]() 850亿个神经元啊,你根本没办法达到一对一盯防。 这就好比是,人脑跟电脑要搞一场球赛。 电脑说,我想看清对方的一举一动,所以采取人盯人战术,对方有11人,我这边就让11个队员逐一盯防。 换句话讲,你大脑里有多少个神经元,我最好就安插多少个电极,这样才能实现对大脑活动的完整监测。 但偏偏这要命就在于,人脑那边场上队员不是11个,而是850亿。 那你怎么可能在人脑里安插850亿个电极呢? 所以这几十年来,人类之所以没办法做出科幻片里那种能复制大脑的机器人,关键在于: 没有能跟神经元量级匹配的芯片。 科学家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就别指望对800多亿个神经元实行全覆盖了,我就盯着某一块区域来植入芯片做监测,这可以吧? 这一点,倒是很多年前就已实现。 最近几十年,各种植入大脑的芯片轮番出现,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叫:犹他阵列电极(Utah Array)。 ![]() 名字听着高冷没关系,原理并不难,因为这种阵列电极——其实就是芯片。 它长得像什么呢?说白了:像一把四四方方的刷子。 这个刷子的底座,跟别的芯片一样:就是用硅制成的一块半导体的电路板。 只不过因为要放进大脑,因此这个芯片做得非常小,有的只有4×4毫米,差不多就是你小拇指甲盖的1/4。 ![]() 而所有的电极所在的探针——也就是这把刷子的刷毛——都分布在这块板上。 ![]() 所以当你把这把刷子翻过来,刷毛向下刺进脑部时,这些个刷毛(专业一点说法叫探针),就可以探测所在部位的脑波活动。 接着,你把这几十上百个刷毛收集起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就可以知道你覆盖的这片脑部区域脑电波的活动情况。 那么,交代这么长一串背景就是为了告诉你——马斯克他们家的芯片究竟牛在哪? 4 马家芯片的厉害之处,我归结为两样东西: 一根线和一张网。 这根线,也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刷子上的刷毛,要把刷毛刺入脑部,我们才能收集到神经元信息。 那在一块这么小的芯片上,你能够植入的刷毛越多越密集,那对应着你从大脑皮层收集到的神经元信息也就越丰富。 ![]() 这一次马斯克之所以高调把这家他已秘密创立两年的公司推上台面,就是因为ta家造出了目前用于脑芯片中最!细!的!刷!毛! 有多细??? 官宣:4到6微米。 怎么样?是不是没什么感觉...... 就这么说吧,一微米相当于一米的百万分之一。 这个4—6微米,就已经比人一根头发还要细。 ![]() 每根刷毛更细,这就意味着,在每一块芯片板,可以摆放的刷毛数量也就更多;单位面积上刷毛越细,当把它刺进大脑芯片时,收集到的信息量也就越多。 大致说来,像马斯克公司搞出来的这项新工艺,会使接收人脑信息的电极接口比现有技术扩充30倍。 但还没完。 这么小一个芯片,上面又分布这么细密的探针,是不是直接往脑门上一扣就了事呢? 当然不可能。 这个探针要刺进你的大脑皮层,走线其实很关键。 ![]() 尤其是要尽量避开大脑中那些细密的血管,不然如果扎出个脑溢血,比扎心还要惨。 所以,这家公司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居然搞出来了一个机器人,专门负责把如此细密的、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刷毛”植入大脑皮层。 ![]() 所以,你可以把这个机器人理解成是一个十字绣高手或者织毛衣王者。 具体操作就是: 这个机器人首先通过强大的电脑计算,根据芯片植入位置的脑部地形,设计出在大脑上“缝缝补补”的走位路线; ![]() 接下来就是植入芯片了,先是在脑袋上开个小口(非常微创的小口,只有两毫米),然后通过这个小口在你的脑袋里进进出出,把一根根刷毛都插在对应位置的大脑皮层上。 ![]() 这种插法不仅要考虑位置、深浅,关键还要考虑手术时间,时间越长手术越危险。 靠着这个机器人,植入一根刷毛只需要十秒钟——不仅精准,而且大大提高手术安全性。 所以简单来说,就像我前面讲的,马斯克这家公司在脑植入芯片领域,凭借着更细的线和由机器人来缝制的网,确实在技术上独步天下。 5 不过,虽然这项技术听起来天花乱坠,但我们也要头脑清醒。 就到目前为止,这个刷毛更细密、植入技术更先进的芯片,还远没有在人脑上实行。甚至到目前为止,ta家能拿出来的成功案例—— 就只有一只老鼠。 各位可以从下面配图里看到,颇有意思,这只老鼠被植入了3000多个电极,而在它的脑袋上与机器相连的居然是一个USB接口,吓人不! ![]() 另外,在发布会问答环节,多家媒体还留意到有意思的一幕—— 当被问到人脑芯片的研发进展时,马斯克不仅提到这只老鼠,还说他们已经在猴子上实验成功。 他的原话就是:“一只猴子已经可以用他的大脑来控制电脑了!” ![]() 不过紧接着这家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却当场站出来辟谣:“我还没有意识到我们今天就能跑出这样的结果,但这样的结果会有的。” ![]() 所以,到底猴子实验成功没…… 而如专家们讲,其实类似的芯片植入实验早就有了,不过老鼠行未必猴子就行,猴子行了人也未必行…… 甚至,就算人也行,类似做法早在十几年前也就出现了。 当时布朗大学的一个研究,瘫痪病人通过芯片,用脑部意念居然可以移动电脑光标,还可以在电脑上玩红白机年代的乒乓球游戏…… ![]() 所以小结一句:马斯克的脑植入芯片,就工艺来看确实厉害,但离电影里那种人脑互联还远得很。 而且,比起别家,不算太新鲜,太领先。 6 透过那只莫须有的芯片猴,我们可以窥见这位钢铁侠情怀背后的一丝精明,甚至是狡黠。 换一个角度,或许我们也可以借此来理解这种马斯克式的生意经—— 简单来说就一句:他擅长把一个今天的技术包装成一个后天才会实现的故事,这样让人们感到心醉神迷,从而愿意今天就掏钱帮助他,来实现明天的愿望! 当然某种意义上,所有创业者的成功都是给投资人和股民们讲明天的故事,但马斯克的高超在于: 他能讲出来的故事,全世界没几个人敢这么说,而且关键是——他的牛皮还不会破。 我觉得,在这种高超的讲故事水平背后,两点必不可少: 一是,强大的想象力和逆向思维; 二是,对他手里的这项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实现难度洞若观火。 比如很多人都说,马斯克讲的故事乍听很离奇,但细想都可行,或者至少这些东西在实验室里都已实现,之前只是卡在工艺和工程成本上。 比如他提出的电动汽车梦,其实电池都是现成的(当然他家在电池分布等技术上的关键性突破不能否定,但这并非一个平地起高楼的壮举),更多是他比别人更懂得:如何通过吸引有钱人的购买,解决这种电动车技术在发展初期成本奇高的问题。 包括这次的人机互联,如前所述,人脑植入芯片的原理上并不新颖,过去几十年也有好多生物工程领域的公司院校在不断研发改进,马斯克这次推出的黑科技其实不是创新,就是工程工艺的改进。 但是他强就强在——不仅拥有像科学家和工程师那样对技术(尤其是技术发展趋势)的敏感,更具备一个商人、一个梦想家才拥有的那种想象力。 ![]() 所以,当为了准备这期内容而去查找资料时,我发现早在2006年就能通过人脑芯片,不靠四肢、只靠大脑意念、实现对电脑的简单指令。 我不禁感慨,在十几年前,这些科学家们要是能像今天的马斯克这样,给我们讲一个人脑与AI融合的故事,那这样换来的除了各界密集的点赞,更可能是源源不断的资金。 有时候,注意力决定了资金的走向,而钱去哪里,很大程度决定了一个行业它往哪个方向走,走的速度是快还是慢! 所以马斯克的成功背后,我们除了一如既往地肯定他钢铁侠一般的意志和落地梦想的执行力,也应该要看到他善于讲故事、善于带节奏,使得大量人因为愿意相信,所以在这个领域多投钱、投资源,最终令其实现! 所以马斯克的成功之道,今天加上一条(而且也是一条被历史反复验证的规律): 预言的自我实现。 414期微词卡 merge [mɜːdʒ] v. 合并;结合;融入 interface [ˈɪntəfeɪs] n. (人机)界面;接口;接合点 implant [ɪmˈplɑːnt] v. 将...植入;灌输;n. 植入物 One Word, One World 今日重点词: implant 重点词造句练习: 外科医生在这次手术中给病人植入了人造心脏。 (参考例句下期公布) 上期参考例句(查看上期) A baby has to get a lot of vaccines after it is born. 你愿意给自己的脑袋植入芯片吗 原文:https://www./sites/alexknapp/2019/07/17/elon-musk-sees-his-neuralink-merging-your-brain-with-ai/ 编辑 | 雪糕 校对 | 汤圆 排版 | 校校 剪辑 | 阿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