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支气管哮喘当代外治妙方

 循天园 2019-07-19

处方1 生五味子适量。

[制用法] 将上药研为极细末,装入瓶内备用。用时取5味子末用70%医用乙醇适量,调成糊状,取药糊如鸽蛋大置于神阙穴,上覆盖塑料薄膜,胶布固定,睡前敷,晨起揭去。20日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效果。

[疗效] 上药外用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20例,临床控制7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李贯彻.五味子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有良效.中医杂志,1998,39(6):326]。

处方2 咳喘巴布膏。

[制用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32,30例。均取穴:①心俞、肺俞、膈俞(均双);②定喘、风门(均双),天突、膻中。用5%红花乙醇溶液消毒皮肤后,治疗组用咳喘巴布膏贴敷穴位,每次10小时,隔日1次,用15次。对照组用伏贴膏(含白芥子、延胡索各3份,细辛、甘遂各2份,研细末,加生姜汁调糊。均浙江省青春医院研制)贴敷穴位,每次4~6小时,儿童2~4小时;每年每伏1次,用3次。均两组穴位交替使用,30日为1个疗程。两组均常规用丙酸倍氯米松、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儿童剂量酌减。均30日为1个疗程。

[疗效] 应用上药外用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两组分别临床控制22,13例;显效8,13例;有效2,4例。随访>1年,分别复发10,8例[褚东宁.咳喘巴布膏与伏贴膏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62例分析.中医药学刊,2004,22(3):400]。

处方3 一贴灵。

[制用法] 取穴:膻中、身柱。用一贴灵(用白芥子、芫花、川乌、草乌、丁香各15g,浸菜籽油1kg中,3~7日后,武火烧开,文火熬至滴水成珠,缓慢加入铅丹400g、收膏;药膏温度下降后,加白砒粉30g,搅匀。用药膏2~3g,摊成直径约3cm的药贴)1贴,贴敷穴位,3日换药1次。3贴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防止皮肤感染。皮肤过敏、妊娠禁用。

[疗效] 用一贴灵贴穴治疗哮喘100例,治愈52例,显效3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尹庆伟.一贴灵贴穴治疗冷哮100例.河北中医,2004,26(5):371]。

处方4 白芥子贴。

[制用法] 治疗组160例,取穴:定喘、肺俞、膈俞、肾俞、华佗夹脊穴。按摩至背部发热后,用白芥子贴(含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各2份,洋金花1份。研细末,加鲜姜汁,白酒调膏,摊于3cm牛皮纸上。甘肃省兰州医学院研制)贴敷穴位,每次1~2小时。对照组60例,取穴:定喘、肺俞、膈俞、脾俞、肾俞,用白细胞转移因子,每穴1U,穴位注射。均每年三伏每伏用1次,为1个疗程。3日内禁冲凉及冷饮。

[疗效] 用上药外敷穴位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两组分别临床控制91,12例;好转56,27例;无效13,21例;总有效率为91.9%,63.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时吉萍.白芥子贴治疗支气管哮喘160例.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8):724]。

处方5 白芥子散加味。

[制用法] 治疗组57例,取穴:发作期取肺俞、风门、定喘;缓解期取肺俞、膏肓、肾俞;2日换药1次。初、中、末伏分别取定喘、膏肓俞、肺俞、大椎、风门、脾俞、大杼、肺俞、肾俞;每伏1次,每年3次。均用白芥子散加味(含白芥子、麻黄、细辛各1份,甘遂、延胡索各半份。研为极细末),生姜汁调成糊状,贴敷穴位,成年人、儿童分别每次4~6小时、2~3小时。并用防风、杏仁、苏子、白芥子、淫羊藿、菟丝子各10g,白术15g,黄芪20g,炙麻黄6g,法半夏9g,甘草5g。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41例,西医常规治疗。均14日为1个疗程。停用其他药。

[疗效] 用上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两组分别临床控制13,4例;显效23,13例;好转18,15例;无效3,9例;总有效率为94.7%,78%(P<0.05)。随访1年,总有效率分别为93%,70.7%(P<0.01)[耿小茵.外敷加中药合治支气管哮喘57例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学报,2004,19(7):416]。

处方6 咳喘膏药丸。

[制用法] 取穴:大椎、天突、肺俞、膻中(男性)、至阳(女性)、足三里。气喘配定喘;肾虚配肾俞;纳差、痰多配脾俞。用生姜将穴位擦至微红,用咳喘膏药丸(含生白芥子、炒白芥子各250g,洋金花、细辛、生麻黄、肉桂各100g,延胡索500g,甘遂、樟脑粉各60g。研为细末,加鲜姜汁调成糊状,制成莲子大药丸)置烘热的膏药上,贴敷穴位2小时,儿童1小时。每年初、中、末伏各1次,3年为1个疗程。用药当日禁生冷、辛辣之品。

[疗效] 应用咳喘膏穴位贴敷防治咳喘病1 039例,其中显效(症状消失或每年发作次数减少2/3)441例,有效536例,无效62例,总有效率为94%[石建芳.咳喘膏穴位贴敷防治咳喘病临床总结.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2):155]。

处方7 止咳平喘膏。

[制用法] 治疗组36例,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膈俞、膏肓、丰隆、孔最、定喘、脾阳虚配气海、太溪;肺气虚配足三里;痰热配尺泽;自汗配阴郄;哮喘配百劳;咳痰不爽、咽喉干燥、头晕耳鸣配三阴交。用止咳平喘膏(含黄芪150g,肉桂、沙参、五味子、苏子、葶苈子、地龙各100g,当归、泽兰各120g,生地黄80g,制附子、制南星各50g。研末,加凡士林调浓糊状)置2.5cm×2.5cm敷料上,外衬稍大医用胶布,贴敷穴位,胶布固定,2日换药1次。与对照组36例,均用化痰片每次0.5g,每日3次,口服;急性发作抗感染、解痉、平喘、利尿、强心、血管扩张等;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疗效] 用上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两组分别显效18,14例;有效16,17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94.4%,86.1%(P<0.05)[徐新毅.止咳平喘膏穴位敷贴配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6例临床研究.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27(2):38]。

处方8 炙白芥子、延胡索各27g,甘遂、细辛各9g。

[制用法] 治疗组46例,取穴:大杼、肺俞、心俞(均双),膻中、天突。将上药研为细末,加姜汁调成糊状,穴位贴敷,每次4~6小时;夏季每伏贴1次,用3伏;3年为1个疗程。与对照组42例,均发作时解痉平喘、抗炎、抗过敏、祛痰、吸氧等。

[疗效] 采用上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两组分别显效(哮喘明显减轻,肺部哮鸣音基本消失,每年发作次数明显减少)37,27例;有效8,1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7.8%,88.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徐俊芳.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4):477]。

处方9 白芥子、延胡索各30g,细辛、甘遂各15g。

[制用法] 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均双)。将上药研末,用1/3,加姜汁25ml,制成药饼6个,贴敷穴位,胶布固定4~6小时(儿童1~2小时)。每年初伏时开始,10日1次,用3次。

[疗效] 穴位贴敷法防治哮喘88例,用3日,结果:显效(>1年无发作,或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程度减轻,症状明显改善)33例,好转4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5.2%[张舒雁.穴位贴敷法防治哮喘88例.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3):547]。

处方10 顺气散(含紫苏子30g,白芥子15g,猪牙皂、姜半夏、射干、黄芩、五味子各10g,生麻黄、细辛各5g,甘草3g。超微粉碎成1500目细末后装瓶备用)。

[制用法] 治疗组56例,先去净脐垢后,用顺气散1g,填脐窝内,医用胶贴覆盖固定,每天换药1次。第8日起,改用上药30g,置棉布袋内,贴身佩挂胸前,冬、夏季分别1,0.5个月换药1次。对照组52例,用桂龙咳喘宁胶囊5粒,每天3次口服。

[疗效] 应用上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用7日后两组分别临床控制13,6例;显效31,29例;好转10,8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为96.4%,82.7%(P<0.01)。随访2年,两组分别治愈8,3例;显效35,15例;好转12,14例;无效1,20例;总有效率为98.2%,61.5%[陆建中,顺气散敷脐加药囊治疗支气管哮喘56例临床观察.江苏中医药,2008,40(3):54]。

处方11 药饼(含白芥子、地龙、甘遂、黄芩、防风。共研末,加生姜汁调,制成1cm×1cm,厚0.5cm药饼。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研制)。

[制用法] 两组各42例,均取穴:肺俞、肾俞、膏肓、定喘穴(均双)。治疗组用药饼:对照组用安慰剂;均贴敷穴位,于每年夏季初、中、末伏开始,2~3日1次;8次为1个疗程,皮肤起疱较大,用注射器吸疱内渗出液,用烧伤膏(或红霉素软膏)外擦,无菌纱布覆盖。清淡饮食,禁生冷、海鲜、辛辣等。

[疗效] 应用上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用3年,结果:两组分别临床控制3,1例;显效22,10例;有效16,19例;无效1,12例;总有效率为97.6%,71.4%(P<0.05)。发病次数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柏晋梅.三伏天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1(5):51]。(李世文,康满珍,王仲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