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源之“右”

 泽霖文史 2019-07-19


我们在上一篇已经讲到,在甲骨文中,“又”与“右”的写法一样,两字通用,是个象形字,像是一只伸出去的右手。其本义也是“抓、持、持有”之义。可见,那时的人也多是右利手,因此这个字也有“右手”的意思。



在金文中,它的字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代表“手”的“又”字下方,又加了一个“口”字。这是为了区别甲骨文时代表“右侧、右手”的“又”字。但看上半部的“又”,不能更明确地表现与左相对的方位,于是古人在下面加上了一个口作为参照物,意味着嘴巴左侧的为左手,右侧的为右手,更能确定右手的位置。金文中的“右”有两种写法,但整体字形基本一致。



在篆书中,进一步沿承了金文的写法,并加以略微的变形,赋予篆书笔意,整体结构保持不变。



发展到隶书时,字形发生了进一步变化,代表“又”的部分,捺变成了横,代表“手指”的部分保留了一定的弧度,但相较于篆书和前代的字,其弧度已经大大减弱了,经过这样的变形,字体就变得矮扁,符合了隶书的书写规范。



楷书的“右”在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化,字形变得方正,索性也将代表手指的弧线直接改成了相对比较平直的撇,从此这个字的现代形态已经基本确立。

这个字是在“又”字的本义基础上,新造的字,来代表方位,与左相对,这也成了这个字在后世中的主要意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