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会这3个涨薪方法,跳槽100次都没用

 四月的猴H 2019-07-19

转换战场,你的价值会倍增

我的一个老师,专门研究高校学生虚拟社交,多年来积累了大量实证数据,发了不少论文。

但比较憋屈的是,这些年来,他的教师职级,好像一直没变化,从我离校那会的副教授,到现在还是副教授。

学院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新招进来的老师,几乎清一色外国留学生,有些还是名校海龟,像他这样的“土鳖”,确实有点吃亏。

他的高光时刻,出现在去年年初,一家大型咨询公司看上了他的研究,跟他频繁接触之后,希望他专职来公司带团队,提供的薪水比现在高出数倍。

这事在他的学生群传开了,好多学生建议他辞职,毕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但他却有诸多顾虑,最大的顾虑是害怕这种研究只是阶段性的,再者他毕业之后,一直待在象牙塔,出去能否适应也是个问题。

所以最后,他拒绝了这家公司的邀请,继续平平稳稳干他的副教授。

作为学生,我也不好判断他的选择是否正确。不过这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许多个人拥有的技能或资源,在原来的单位可能不怎么“值钱”,对于目前的境遇,也很难有快速改善的作用,但只要换一个地方,换一个交易场所,很可能就非常“值钱”。

类似的现象,生活中并不少见。

国内知名的服装企业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原来也是大学教师,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一次外出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中国男装领域的空白,于是决定辞职下海。

她提交调研报告的同时,也递上了辞职信。当时她的家人很不理解她的选择,但她自己清楚,像这样的调研报告,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无非增加一项学术成果而已,可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就是一盏创业路上的指路明灯。

还有我的一个朋友,在一个专门审核上市公司的机构工作,工作了7年,去年刚刚升任正科,如果要继续升到副处,还得等待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但从去年开始,不断有上市公司向他伸出橄榄枝,给出的薪水是目前的三倍不止。他还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但和他同期进科室的同事,早就走得七七八八。

同样的一份资源、一项能力,换一个战场,价值完全不一样。

在《出奇制胜》一书中,作者沙恩·斯诺,把跨界兑换手中资源或个人价值的现象,称作“横向交易”。

这种交易手法,如果成功运用在职场中,有时候可以换来跳跃性的个人发展,变成职场中的“换梯术”。

在斯诺看来,

我们生活在一个打破传统的登梯时代,在一个体系或单位内,按部就班,一级一级往上升的“纵向”发展路径,不说已经过时,但至少不再是唯一的主流选择了。

通过跨界、跨领域、跨单位的交易,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价值,兑现手上拥有的资源或个人技能,是这个时代避免淘汰的必备技能。

“横向交易”凭什么有效? 

在书中,斯诺研究了美国历届总统履历,发现此前43位总统中,只有3位总统是一级不落、按部就班经历了所有四级联邦公职选举的。

大部分总统,都是通过“横向交易”,跨越了正常的职位升迁道路,迅速登上总统宝座。

比如艾森豪威尔,最初是个军官,后来成为“二战”盟军最高司令,再后来成为大学校长,最后成为总统;

又比如格兰特,最初是个小士兵,后来做皮革工人,之后变成美国陆军上将,最后当上总统;

再比如胡佛,最初是慈善家,尔后是商务部长,最后是总统。

这些通过“横向交易”,最终跨界迅速跨入人生之巅的人,比正常一级一级登上总统位置的人,所花费的时间,平均要缩短1/3左右。

< 艾森豪威尔、格兰特、胡佛 >

这导致美国政坛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总统的平均年纪,要比那些按部就班的国会议员还要年轻7岁。

为什么“横向交易”比“纵向交易”,会让个人的价值得到更快更大的提升呢?

一方面,是因为不同行业或机构的“价值感知”不一样,因为每个人每个机构的需求,本身就存在差异。

你手上的玫瑰,对你而言,可能仅仅意味着10块钱而已,但对于一个异性好友而言,可能就意味着一片难以估量的心意。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等价交换原理”,或叫各取所需,双方实现了共赢。

另一方面,在跨界的过程中,不同领域的价值在叠加,本身也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从而让价值得到整体提升。

任正非先生说,华为之所以在5G方面厉害,是因为“全世界做5G只有几家公司,全世界做微波的只有几家公司,但仅有一家公司把微波和5G都做得好”。这就是价值叠加的效果。

我的一个前同事,以前是财经报道组的副主管,多年来一直渴望由副转正。但在这个职位上干了多年,也没有得到升职。

后来,主管职位终于出现了空缺,他以为自己有机会,结果公司空降了一位“外来的和尚”。

这让他心灰意冷,心一横,辞了职,去了一家档次、规模都要更小但更新锐的投资公司做部门主管,以实现自己“转正”的心愿。

事实证明,这一跨越是对的。

懂财经的人很多,懂媒体的人也很多,但既有媒体资源同时又具备财经素养的优秀人才,就相对稀缺了,所以他在新公司干得越发顺手和惬意,很快又升了职。

我在一个论坛中还看过一个更绝的案例:

王先生一直从事销售工作,后来做到销售总监的位置。

但在他看来,这个岗位,是个吃青春饭的岗位,所以在到达职业顶峰时,他将负责的市场,一分为二,给了两个下属。

自己选择急流勇退,主动申请降职,到平级市场部门学习品牌策划,其间,他花了三年时间,攻读MBA,然后又转岗,做全国项目、渠道管理。

如此一来,王先生不仅具备了销售的经验,同时又有了品牌策划和渠道管理的能力。

凭借这种跨界的化学反应,让自己个人的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后来他成功跳槽至其他公司,并实现职级跃升,顺利进入新公司的管理层。

保持足够开放的心态,不断地探索个人的价值,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智慧,甚至需要一点迂回的战术,但事实最终总能证明,有时候暂时的放弃,总能换回未来更大更长远的收获。

人生有“智径”没有捷径

书单君不是鼓励所有人都去跳槽,有些跳槽,换来的资源和价值,还不如原来单位呢。

再说每个人对于价值的理解,也不一样。像我老师那种,也许安稳和时间宽裕,才是他最想要的东西,“值钱”只是众多价值中的一种,主要还是看个人选择。

事实上,任何跨界或“横向交易”,不仅要看个人的价值追求,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横向交易”只是告诉我们,个人价值的实现,不必拘泥于单一的评价体系,走出自己习惯的固定“视界”,可能会发现更快更好的人生跃升通道,但这条通道能否最终打通,还要看个人的造化。

在《出奇制胜》一书中,斯诺举了一个“横向交易”的著名案例,这就是美国西部杨百翰大学的学生,玩的一个叫“更大或更好”的游戏。

这是一个寻宝游戏,玩家分成小组,用一个小物件,比如一根牙签,然后分头敲开一家又一家的邻居的门。

每次主人开门,玩家就自我介绍下,然后请求对方能否拿稍微更大或更好的东西,来置换他们手上拥有的小物件。

有时候,他们的手上的牙签,一开始会换来一块口香糖,口香糖又换来圆珠笔,圆珠笔然后又换来即时贴……一次次这样换下去,手上物品的价值,会越换越大。

游戏结束,各个小组回到学校,比比谁的战果更大。

据说经过十几次的交换,有些小组,可以把当初的牙签,换成立体音响、一套高尔夫球杆或一台电视机。

2005年,一个叫凯尔·麦克唐纳的加拿大小伙,利用一枚红色的曲别针,经过12个月14次交易,最终换到了一所房子的居住权,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 凯尔·麦克唐纳 >

在斯诺看来,这个“更大或更好”的游戏,充分展现了“横向交易”的所有特征和秘诀。

首先,每次在换取“更大或更好”的物价时,都坚持一种“小胜”的原则,不贪大,而宁愿多交易几次,累积交易成果。

其次,每次交易,都是交易不同性质的东西,比如牙签,玩家没有用它来换更大尺寸的木块,而是换笔,换镜子之类的。这是真正的“横向交易”。

再者,每次吃了闭门羹之后,团队总是接着敲开下一扇门,从不气馁,不断失败,不断尝试,保持游戏的心态,总能找到“换主”。

职场或任何其他场域中的“横向交易”,这样的几条方法,其实也都适用。

比如职场中的“横向交易”,首先要做的就是认清自己手里的筹码是什么,也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具备什么样的本事,给出准确的估值。

其次别幻想一次跳跃,就能换来人生的彻底改变,其间还需要不断磨练自己,让个人价值在不同领域或单位间的转换中获得提升。

当然最重要的是,别因为碰了几次钉子,就垂头丧气,开放的心态始终不能丢。

斯诺认为,无论干什么,其实并没有“捷径”这回事,但通过更加聪明的手段,让自己的人生获得更好更快发展的“智径”是有的。

书单君不鼓励投机心态,更不主张空手套白狼。真实的生活比任何游戏更复杂更残酷,你是人精,别人比你更精。

任何的交易,最后能获得多大的成果,都取决于个人是否愿意通过努力,不断增加手上拥有的筹码。

真正“出奇制胜”的人生,绝对不是投机取巧的人生,而是谦虚不自卑,是自信不自大,是在追求高度时,学会尊重现实。

主笔 |左页   编辑 | 黑羊

图源 | 《小小的巨人》、《集体降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