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道教】道教代言词:神马都是浮云?

 cxag 2019-07-19
“无为”是道教根本教义之一,也是最容易被世人误解的一种思想,究其原因,许多人仅仅从字面意出发,得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的意思,觉得道教就是不讲拼搏、消极避世的代名词。更有甚者,用当今的网络语言解释得出结论,“无为”就是“神马都是浮云”,俨然成为道教的代言词。

“无为”是一种境界

“无为”就是“无所作为”,就是“浮云”吗?当然不是,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片面理解。

无为的思想,源于《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早期道教以“无为”作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魏晋以后,“无为”逐渐成了道教社会观的基础,也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认知,正是在“无为”思想影响下,魏晋南北朝,以至于后世的唐宋社会都深受其影响,颇有“玄风道韵”。

“无为”是一种智慧

古人对“无为”思想有着很高的评价:“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所谓“治身”的“无为”,应当“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这样才能全身、去危、离咎。所谓“治国”的“无为”,应当按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天下,这样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云笈七签》指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可见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说,“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这样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