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法 中国书法分为帖学和碑学两大类。帖学,指魏晋以“二王”为代表,以帖的笔法形成书写风格的历代书法作品。帖学的起源是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隶书章草发展而来的,乃是中国书法正统。碑学,是指南北朝以降以魏碑为代表,以碑的笔法书写的作品或刻石等。原本并无帖碑之分,明末以及清代受文字狱影响,大批文人转而研究金石学,碑学书法在清代中后期正式兴起一直延续至今,帖学书法因此落寞了许久。在当代,帖学与碑学书法并存。关于取法,无非就是帖学和碑学之争。 书法取法,我认为一定要从传统帖学入手,取法王羲之一脉,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王氏家族书法、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张旭、颜真卿,以及唐代以后帖学书法继承者杨凝式、苏东坡、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和近现代的白蕉都是帖学集大成者,这些人的书法墨迹作品都是好的范本。特别是晋唐时期的,会让我们更接近古人。 取法是为我们创作服务,在创作过程中,要做到“寄情于书,个体鲜明”,既要继承古人的笔法,又要在此基础之上凸显个性,展现时代特色。事物都是发展的,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书写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时代特色与个性非常重要。 二、审美 中国式审美是非常抽象的,追求自然美和人格美浑然一体,追求“象外意象”之“意象”,书法的审美最符合中国式审美。 书法艺术所追求的是道,也就是自然,不是说你的技法有多高,比如启功先生,他的书法在技法方面甚至比不上当代一些“国展高手”,但是他的书法给人感觉就是自然而然,纯属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不造作,顺其自然,这归结于启功先生的综合修养。也就是说,欣赏书法技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最重要的是作品中的意蕴,综合修养高了,意蕴自然也就上去了。 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晋唐书法处处体现出中国的哲学核心——“道”,我认为学书一定要尊重传统,取法乎上,回归晋唐,同时也要提高审美,分清作品的优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