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学经典,学评委,楷书作品千人一面!

 zcjb366 2019-07-12

从东汉末年到唐代大约七百年间,楷书经历了从初成到发展再到兴盛的三个时期,是楷书演变的辉煌时期。从北宋到清代的大约九百年间,楷书主要经历了帖学书风的完善和碑学书风的崛起,表现出不断的创新和“与古为新”的探索。

钟繇《力命表》

楷书一路沿袭传承

发展到当代

却出现式微现象

那么,当代楷书式微

表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原因是什么?

又怎么解决呢?

一起来看看

 当代楷书的主要取法来源 

1.魏晋小楷对当代楷书的影响

2.魏碑对当代楷书的影响

3.唐楷对当代楷书的影响

4.敦煌写经对当代楷书的影响

5.其它书体对当今楷书的影响

唐楷  《玄秘塔碑》(局部)

 当代楷书式微表现出的主要问题 

(一)创作总体风格存在单一雷同的现象

1.创作方向认识不一。如何创作楷书,有的坚持学习传统经典楷书,讲求工整、端庄、宏大;有的紧随时风,讲求笔墨、变化、意趣。总的来看,当代楷书的创作与发展还未真正形成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的风貌。

2.作品面目的雷同及审美上的单一。翻阅一些作品集,看一些展览,如果不细心看落款,很难分辨作者是谁,不是魏碑,就是小楷,让人看了不免乏味。


如今app上流行晒的楷书

(二)创作方式方法存在导向不清的现象

1.对传统的继承性不够。受时风和认识的影响,许多人口口声声继承传统,却很少在古代经典楷书碑帖上下功夫,往往是哪个碑帖符合时代风尚,符合评委口味,符合入展、获奖需要,就学哪个碑帖。在学的过程中浅尝辄止,很快就将碑帖与评委作品、获奖作品联系起来,现炒现卖。如此一来,对古代经典楷书碑帖的学习继承只是一句空话。

2.创作路径比较狭隘。在“国展”创作导向的影响下,当前学习创作楷书者多取法魏碑、魏晋小楷和褚遂良一路唐楷。

褚遂良楷书《千字文》

3.创作目的功利化。在浮躁心理的影响下,书法艺术被赋予了太多的功利色彩。相当数量的人放着古代经典的楷书不学,想方设法参加评委和获奖作者授课的培训班,或直接临习评委作品和获奖作品,而这类作品居然又能在展览和比赛中入展、获奖。大家视这种办法为终南捷径而趋之若鹜,结果是近亲繁殖、千人一面。

(三)创作队伍存在的问题

1.学习创作群体偏少。相对于行草书,楷书的学习周期长,见效慢,所以很多人只是在学书初期稍加涉猎,便转向行草书的学习,极少有人定位要成为楷书大家,具有扎实楷书功底并具有一定楷书创作水平的书法家较少。

2.创作队伍整体素养不高。对于楷书的理解还没有到位,大部分是跟风往一条路上走。对于古碑帖也没有精准的理解,作品肤浅,只图表面形式的华丽。创作者也缺少文化综合素养,见识阅历不广。

3.真正具有较大影响的楷书名家寥寥无几。

 当代楷书式微的原因分析 

1.楷书认识上的偏差。在一般的认识中,楷书被认为是其它书体的基础,属于从属地位,甚至认为楷书是最没有艺术性、最呆板、最没有激情的一种书体。很多人认为,只有把楷书写好了,基本功才算到位,包括现在的书法教育也是把楷书作为基础的基础,这是对楷书艺术性的贬低。在书法各体中,尽管有先后产生的顺序,但是地位没有谁高谁低之分。各书体之间不存在审美上的高低贵贱。

2.楷书表达方式上的认识偏差。所谓楷书式微不是从当代开始存在的现象,在书法史上,正书的发展,早就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大部分时期,都是行草书占据了更为主要的位置,这与人们对使用书写便捷的要求以及对抒情性表现的要求,书写媒介以及书法的社会功用等是分不开的。其实,书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书法与实用相分离,就意味着书法的表现主要考量审美因素,楷书同样是有其魅力的,只不过和行草书相比,表情达意的方式不同而已。楷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具有安详庄重、平实浑朴、点画清晰、笔法完备、结体优美、易于辨认等基本特征。

当代商家出售的楷书产品

3.楷书创作形式上的认识偏差。现在一提楷书,在创作上认为必定是状如算子,必横成排、竖成列,整齐划一,好像不这样写就不美观,单一地把楷书创作简单化、程式化,过分地强调实用功能。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创作上的误判,使得楷书创作的表现形式越来越窄,楷书在各种大赛中所占的比例及入展和获奖的分额越来越低,使得楷书创作群体越来越少,创作热情越来越淡。

种种对楷书的误判和误读,导致楷书的创作热情和创新途径受阻。楷书创作的形式也可多样化,甚至可以借鉴其它书体的创作形式,不可拘泥于楷书固有的程式化、机械化模式,要改变对楷书认识上的陈旧思想观念、创作观念。好的楷书作品也要有节奏、有韵律,显得生机勃勃。

 当代楷书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要有多元化的取法

从当代楷书创作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要形成与“晋楷”“魏楷”“唐楷”具有同样深远影响的当代楷书书风,必须纠正当前书坛忽视传统的倾向,倡导大家深入学习和继承传统经典楷书。而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中国书协和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的导向。我建议组织编订《传统经典楷书全集》,收录古代名家、民间书家包括当代楷书名家的经典楷书作品,作为权威的经典楷书学习资料。

二是在书法专业媒体上开设“楷书学临论坛”等专栏,探讨正确的楷书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三是发挥各级书协组织作用,举办形式多样、涵盖各个层面的楷书临习培训班。从而在书坛积极倡导学习传统、继承传统的风尚,努力营造学习和继承传统经典楷书的浓厚氛围。

(二)要有多样化的技法

首先在技法上应该是通融的。古人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各种书体、字体,都有一个通法。这里说的通融,指的就是解决通法的问题。写一碑是一碑,看起来心无旁骛,实际上永远学不好这个碑,所谓“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就有这个意思。技法不仅是手头训练的问题,也是眼光、见识的问题。

真正的创作,心性与技法合二为一,不可分割。其次从提高楷书艺术审美表现力来看,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技巧的含量。楷书创作注重技法是第一步,学书时要由浅入深。二是注重技巧的质量。要加强技法训练,达到自然天成。三是注重技巧的难度。要达到技法纯熟、笔法精妙、心手合一、手随心动的境界。四是注重技巧对审美表达的准确性。楷书也要有自己特有的技法和艺术语言。五是注重技巧个性化的清晰度。学习书法正确的方向应该是注重技法,但最终却要摆脱技法的束缚,回归自然或者说自成风格。

(三)要有多样化的创作方向

在过去任何一个时代,书法艺术包括楷书艺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是这个时代文人思想意识的重要体现,更是这个社会时代精神的全面反映。当代的书法艺术包括楷书同样离不开时代的影响。要推进当代楷书的创作与发展,形成具有历史影响的时代书风,必须紧扣时代背景,反映时代精神,彰显时代风貌,必须体现一种正大气象,一种包容精神,一种重视法度的严谨态度与重视意趣的浪漫气息的结合。一是雄强类型,以法度取胜,而不失适当的灵活,谋篇布局体现大格局,反映一种宏大的气象和震撼的气势,使人观后觉磅礴之气。二是秀美类型,以韵致取胜,在不失法度的同时,用行草书的笔墨变化、结体变化等方法创作楷书,耐得住品赏,使人观后觉儒雅之气。三是朴拙类型,以意趣取胜,在保持楷书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加入隶书、行草书笔法、笔意,充满情趣,使人观后觉古拙之气。在这三种风格的探索发展下,楷书可分别继承创新魏碑、魏晋楷书、唐楷、宋楷或清楷等,也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从而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楷书,形成整体上的“今楷”书风,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当代楷书创新发展。

当代楷书已具有一定创作规模,各类风格也日趋形成,但离体现时代特征的代表性书风尚远。当前我们要从培养不同的群体抓起,从树立不同的风格入手,从社会审美导向和评审制度上引领,使“今楷”之路越走越宽。(原标题为“浅谈当代楷书式微和发展思考”)

供稿:2019年《书法报》第27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