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居家小城,屋后有山名木梳。 小山不大,所生之木多为杂树,并不亭亭如盖,树下杂草却很绵密,覆盖住整个山包,没有人工打造的痕迹,那古朴的自然味儿便与别的小区有了明显的差别。 因为落于四周高大的现代建筑群里,山更显低小,与幼时抬眼即见的峰峦自是不能比。只不过,于此寸土寸金的城市里,能有一片春冬都见绿的清静之地,倒也知足,于今想来,这也是当初选择在此落脚的原因。离开乡间多年,心底眷恋的,仍然还是那一抹纯纯的绿。 每个静夜,我总喜欢凭窗望那映在城市夜色中的小山,朦朦胧胧的,一草一木看不真切,但剪影清晰,宁静却是有的。 夏夜里,偶有虫声飘窗入梦来,带上几分乡土的亲切,那梦,也便有滋有味儿。 我是喜静之人,一年四季,躲进这能见绿意的小楼,身与心并没有完全淹没于快节奏的生活里。虽然也有一日日扩大的社交圈子,也有有一搭没一搭的聚会,也会为生计奔忙和烦忧,但每一次归家,凝望屋后那山片刻,浮躁的心便慢慢归于平静。白日里扰心之俗务,所历之波折,甚或所受之委屈,便化于那片绿意里,消失不见。 幼时看山,太过高大绵延,横亘于视野的尽头,叫人心生敬畏。因为心里藏着探知山外世界的隐秘愿望,对那阻挡视线的峰峦总是莫名憎恶。 成年以后,得偿所愿,离了故园,尘世中一路摸爬滚打,个中滋味尝遍,走得越远,见得越多,开始回味山里那些安静的时光。村村寨寨的风物人情,似一张张黑白电影胶片,在光景交织的繁杂生活里越来越清晰。 因着这样的情愫,我便更加珍爱这屋后的小山了。偏那山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木梳山,莫名带了些诗意,叫人心生欢喜。偶遇雨雪天气,常倚窗而望,一个半日便这样过去。 山下平旷处,是小城某机关的大院,院内经常整修。有段时间,整个大坝子全部新铺了沥青,画出停车线,中间浇筑了水泥球场,周边架了几组运动器械,放了几张长条凳,还拉起了夜灯,整个院子变得干净舒爽。仲夏夜,周围住户便三三两两出现在这里,或打球,或聊天,灯光照着整个院子,其乐融融。 那些暑气渐消的黄昏,我也常领孩子下楼玩耍。常于路边遇到周围住户。共居此地,年深日久,虽并不知名姓,也无更多交集,在这样的黄昏,同消夏于大院中,彼此间的生疏竟慢慢淡去,除了相视对笑,也会扯上几句闲白。整个院子,人影晃动,笑声四起,倒有几分乡村杂趣了。 有时候进出大院,也会进门卫室闲聊几句,套套近乎。那是个年约20岁的男孩,身材瘦小,神色腼腆,话语简单。他每日便是坐于门卫室的电脑前,看一些古装剧。有一次,我向他索要电话号码,他回答说没有。末了又补充一句说有QQ号,我便加了他的QQ。 后来,每到饭点,他都会给我QQ上发信息“你吃饭了吗?”我回问他,他回说吃了,我再发任何问题,他绝不再回复。慢慢我便习惯了这样的对话,不再期望得到他的回答。 自开始这样的对话后,每次见到我,他笑容更甜了,有时候见我开车进出,还会特意从屋内走出来跟我笑一下,对话也简单,基本就两句:“你要出去吗?”“才回来吗?”彼此间传递着带有善意的温暖。 正值青春年华,他安静地做着单调的门卫管理工作,再加上他的动作表情以及与我怪异的交流方式,我越来越坚信自己的判断,这是个智力有些障碍的男孩。我开始感激这个单位,能够给这个孩子一份工作,给他的人生多一些光亮。因为我实在想不出,他还能做点儿什么。 自那以后,我便刻意留意他的信息,一问一答,已成为我们之间固定的对白模式。 某天,我从门卫室经过,他没在,我走了进去,一眼便看见他的QQ对话框,里面大约有三十多位好友,满屏只有同一句问话“你吃饭了吗?” 原来,每天的每一个饭点,他都会给每一个好友发同样一句话。可是,我一路翻下来,没有一个人回复他,当然,除了我。 这时,他进来了,见到我,脸上立刻露出那腼腆的笑。我问他:“我每次给你发QQ消息,你为什么都不回啊?” 他看着我说:“我回了啊。” 我说:“我问你在做什么,你都没有回。” 他低下头,红着脸,有些不好意思:“你发的那些字,我不认识。” 原来这个智障的孩子,他能认识的字,仅是那两句“你吃饭了吗?”“吃了”。 一切大悟。 我微笑着跟他道别,从门卫室离开,心里一阵酸涩。我庆幸每次都回复了他,没有让这个对世间交际还心存幻想的孩子彻底失望,虽然于我,只是一种礼节性的应付。 再后来,机关大院又开始了新一轮整修。在木梳山边开挖了山道,修了一坡宽宽的石梯,绕着那山,用木栏夹道,还在山腰处筑了一座凉亭,摆上几张石凳,整座山俨然一个小小的公园。 院子里的停车线也重新画定,进门处装上了门禁系统,附近的车严禁停进来。 已经有好久没有收到那个小门卫发给我的消息了,我便主动发问,却不见回。之后几日,我都似他之前那般,每到饭点发消息给他,仍无回音,看QQ头像,也是日日灰暗着。 我终于按捺不住,便去了门卫室,那里已经换了一个新面孔,一脸不耐烦,嘟囔着说那个孩子管不住进进出出的人,让他回家了。 我有些失落也有些牵挂。自此以后,常在窗边听到新来的门卫在吼那些进去打球的半大孩子,原本热闹的健身队、散步队,很快便被驱散了。这以后,我便没有再提要去。 渐渐地,大院里便也少人进去,一到黄昏,寂静无声,连那新修成的公园,也只余下几盏孤灯。少了人气,仅仅半年,杂草疯长,淹没了小径,木栏杆上长出大片大片的霉斑,这院子又回到之前那般颓败的模样。 木梳山安静了,静得有些怕人。 某些夜阑之时,我还是会倚窗看那山,却不再有亲近之感。也常常想起那个对话两月之久的孩子,有时也会点开看他的QQ头像,却一直灰暗着,无半句留言。 不知这样的静夜,那个有着安静腼腆笑容的孩子,会在这座小城的哪一个角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