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东汉灭亡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分裂稳定且制衡的关系在仅仅维持了四十二年后即被打破。 其中魏、蜀两国的政治国情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蜀国无论其君王贤明或是昏庸皇权始都终牢牢把持在皇帝手中。 但这未必就是好事,昏君握权往往容易被身边的小人奸臣所裹挟利用,从而把国家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晋文帝司马昭 魏国则不然。随着相对壮年的文、明二帝的病亡,幼主当国下的曹魏家族逐渐丧失了对皇权的控制,一个更加强大且野心勃勃的家族就此崛起。 没错,这个家族即是后来建立晋朝的司马氏。 另一边割据东南的孙吴政权虽然内乱不断,但相对来说国家的最高权力仍紧紧攥在皇族手中,因此某种程度上较之刘蜀、曹魏来说,其国内政治最为稳定。 一、得蜀望吴司马昭在收拾掉不安分的魏帝曹髦,拥立了更为听话的魏元帝曹奂以及平定了闹分裂的诸葛诞以后,于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夏开始筹划灭蜀的相关事宜: ......略计取吴,作战船,通水道,当用千余万功,此十万人百数十日事也......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晋书·文帝纪》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司马昭之所以选择先行攻灭蜀国是经过几方面深思熟虑的: 首先、蜀国相对吴国来说更为贫弱好打; 其次、攻灭蜀国所付出的代价更为低廉; 其三、攻灭蜀国所得到的利益更为巨大; 以上几个原因第三个最为长远也更为关键,因为除了明白敞亮说出来的其还包含了司马昭心中难以明说的小算盘,这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有过论述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翻看一下。 我们知道有个成语叫做“得陇望蜀”,在当时的形势下灭蜀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得蜀望吴”。 因为得到蜀国的地盘,不仅可以取得其各种资源增强魏国实力外还能占据地理优势:居高临下的战略主动权。 △归命侯孙皓 在这里我列举一组灭蜀后晋(魏)吴数据大家一看便知(原始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三国志》): 1.人口: 晋国1360.18万 吴国256.2万 2.兵力: 晋国124.45万(注:该数据的来源取自已知的蜀吴两国兵员占比的中间值×晋国总人口),约其占全国人口比例的9.15% 吴国23万,约占其全国人口比例的8.9% 乍一看两国的兵员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差不多,但数量上却差了约5.4倍,总人口差了约5.3倍。 △战争的意义何在 这组数据下呈现出的两国实力晋国占了压倒性优势。 在如此巨大的优势面前司马家族为何不一鼓作气乘胜拿下吴国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彼时的当家人司马昭想要缓一缓:期限三年。 此期间政坛老油条晋文帝对刚刚即位不久的吴主孙皓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即通过夸耀自己灭蜀之迅猛以求不战而屈人之兵。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援引《汉晋春秋》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是故旋师按甲,思与南邦共全百姓之命......结欢弭兵,共为一家,惠矜吴会,施及中土...此昭心之大愿也...若不获命,则普天率土,期于大同,虽重干戈,固不获已。 大家琢磨琢磨这几句话,话里话外都是先礼后兵连哄带吓的敦促孙皓识相点早日投降。 孙皓得到书信后也礼节性的派人前往晋国不卑不亢的说:咱是不会投降的。 二、意料之外前面一路光明的坦途,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净想美事儿的司马昭恐怕忘了一句俗语:人算不如天算。 灭蜀次年功勋卓著的司马昭不出所料且如愿以偿的被魏室裂土分封为王: 三月乙卯,进帝为王......二年...五月,天子命帝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晋书·文帝纪》 可正所谓“福祸相依”,对野心勃勃的司马昭来说这种九五之尊君临天下的美妙感觉并没有持续太久。 同年八月距离黄袍加身仅剩一步之遥的司马昭崩逝,享年五十五岁。 三年之约很快就要到了,但与世长辞的晋文帝却再也等不到那一天了。 他的死对于魏国来说实在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虽然魏国紧随其后就改朝换代,但对于早已被架空多年的魏帝来说未必不是什么好事。 司马昭离世后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恐怕就是偏安东南的孙吴了。 三、各有所思改朝换代后登上皇位的晋武帝司马炎并没有急于落实父亲的灭吴大业,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当爹的没向儿子交代这茬事儿,另一方面是时代变了。当家做主的司马炎也有自己的施政打算。 ①与民休息大力发展国内的民生经济。 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帝乃下诏曰:......今者宜省徭务本,并力垦殖,欲令农功益登,耕者益利四年(公元268年)春正月,立常平仓,丰则籴(di),俭则粜(tiao),以利百姓五年(公元269年)正月癸巳,敕戒郡国计吏、诸郡国守相长吏,务尽地利,禁游食商贩——《晋书·食货志》。 自泰始元年至咸宁元年的十一年间(公元265——275),《晋书·食货志》上记载的晋武帝关于惠民惠农发展经济的政策诏令就多达六次,这足说明当时晋国最高统治者的为政方针。 ②军事上“重北轻南” 虽然说晋武帝一心扑在国内的经济民生发展上,但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有些事情往往即便是贵为天子也不是自己想如何就如何的。 在晋武帝统治的前十五年(公元265年——280年)西晋王朝也并没有少打仗。 但我分析了在此期间发生的所有战争后得出一个结论,即西晋整体上的军事政策是“重北轻南”。 △灭吴的主力将领王濬 这也是西晋为什么会容忍“卧榻之侧可令他人鼾睡”的根本原因。我将此组数据罗列与下: 公元265年——280年十五年间西晋共发生战争多达27次。其中对南方吴国作战14次;对北方胡族作战13次。 如此看来西晋王朝南北作战的次数相差无几,但我为什么说是“重北轻南”呢?请大家接着看: 自公元268年与吴国首战算起,期间吴国主动出兵进犯多达12次,战绩是3胜6负;西晋主动进攻吴国仅有2次,全部获胜。 吴国获胜的三场战斗中有两场比较重要的战斗,一场是晋吴两国围绕着孙吴西南方交趾的归属权展开的争夺,前后历时两年,虽然互有胜败但吴国最终夺得交趾的控制权,并一直持续到吴国灭亡。 另一场战斗是晋吴两国由于南朝叛将步阐而起的“西陵之战”。由于西陵重要的战略位置孙吴丢失不得所以派出了名将之后陆抗来指挥这场战斗。 西晋则派出了以羊祜为首的将领,最终陆抗更胜一筹,晋军败还。 △颇有识人之明却没等来灭吴的羊祜 说完了南边的吴国再来谈谈北边的胡族。 在晋胡之间的13次战争中西晋的战绩是7胜3负。另外3次胡人进来抢完东西杀完人就跑了,等待晋军只能是跑空趟。 看到这里大家发现什么问题没?通过分析综上所述得到的结论是:西晋对于吴国更多的是防守战,即便是“交趾争夺战”和“西陵之战”都是吴人主动叛降于晋国。 对于北方的胡族,西晋采取的多是反击战。防守战和反击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等敌人来打,打输打赢我一般不追;后者是敌人如果来打,打赢了要追,打输了派人也要追,受了欺负这一拳是必须还的。 这也就从侧面体现了西晋在军事上对待南北两个邻居稍显微妙的态度,即“重北轻南”。 四、战和难断可“轻”归“轻”并不是说这个问题就不解决了,只是有个先后顺序和侧重点。 在防范孙吴打击北胡的同时,尽管朝中对于孙吴该不该打,该什么时候打有着激烈的争论,但晋武帝打心眼里是主战的。 △文武双全的杜预 只是由于主和重臣的阻挠以及时机尚未成熟而暂时搁置了下来。尽管如此在他的授意下负责南方军事以羊祜、杜预、王濬为代表的将领们早早就开始做战争的准备工作。 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臣作船七年,日有腐败。 以上均引自《晋书·王濬传》。 王濬是受羊祜举荐担任益州刺史的,据《晋书·羊祜传》记载,时为咸宁初年即公元275年左右,距离太康元年伐吴尚有五年时间,言作船七年,故王濬应在泰始八年前后就已经开始建造用来灭吴的战舰。 到了公元278年灭吴的最佳机会来了,史载: (吴孙皓天纪)三年夏,郭马反——《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 吴国后院起火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郭马起兵后占领广州并一路攻城略地势不可挡。最后孙皓只能派遣张悌,陶璜东西夹击进行剿灭。 一年后的公元279年冬,在杜预、王濬的五次三番劝谏下晋武帝终于下令沿长江一线分兵六路,以王濬为主力(领兵八万余人)共二十余万众发动了灭吴之战。 五个月后的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孙皓投降,东吴灭亡。 五、尾声整体而言司马家族对孙吴的兼并是按照计划进行的,即沿长江从西向东打。 只不过随着司马昭的病亡,完成家族升华的司马炎审时度势将这一宏图伟业稍稍推迟了十多年。 但说到底还是完成了其父生前的愿望,也让他建立的西晋王朝具有了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尽管,他和他的王朝在后世充满了争议。 我是历史中简堂烽烟,喜欢中国古代史。原创不易码字更难,你们的每一次点赞转发收藏评论关注都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