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周刊》记者 赵琳 “避暑经济”是新词汇,“避暑”却是自古以来人们在夏天的普遍追求。现在的保定暑期温度居高不下,常常带给我们高温“烤”验,也许你并不知道,这座城市曾经是避暑的好地方。而其中最著名的避暑胜地,莫过于距今约800年前修建的古莲花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盛夏的古莲花池水静荷香,正迎来一年当中最美的时节,荷叶错落起伏,荷花千娇百媚。当我们漫步池畔,遥想当年,达官显贵与文人墨客在这里“避暑”,留下了珍贵的记载。 北方水乡 时光追溯到792年前,1227年,张柔将元帅府从满城迁至一片废墟的保州,开始重建保州城池,开启了古城文化的新篇章,也孕育了古莲花池的秀色风姿。 据《元史·张柔传》记载,当时的保州城因战乱已荒废15年,张柔决心用数年时间全力经营,“画市井,定居民,置官廨”,度地势作新渠引水入城,并扩展了旧城,城方十二里。 张柔从城外濠引一亩泉、鸡距泉二泉之水,作为新渠从西水门流入,循市东行,绕雪香园,返回再折向南北,由南北水门流出,既解决了原保州城“井泉咸卤,不可饮食”之病,又展现出“渊绵舒徐,青绿弥望”的园林风光。自此,保州城发生巨大变化,水网密布,成为适宜避暑的北方水乡。 城市蓬莱 因为保州有了泉流纵横的水乡风光,亭榭台观才得以临水而筑。临漪亭原是雪香园中的一处,正如郝经在《临漪亭记略》中所写:“茂树葱郁,异卉芬茜,庚伏冠衣,清风戛然,迥不知暑。澄澜荡漾,帘户疏越,鱼泳而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可谓胜地矣。”而在后文中所曰“岁丁未六月朔”可见,此文描述的正是夏日在莲池消暑的场景。 1289年,雪香园因地震被毁,但院内池深水存,荷花不衰。明代以后的志书均将此池称为“莲花池”或“古莲池”,至明中叶改建为公署园林。 1565年,知府张烈文重修莲池园林,池中蓄鳞艺莲,环池杨柳如槛,并重建临漪亭,政暇之余常荡舟游乐。1576年和1587年,知府张振先与查志隆先后修整,特别是后者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莲池展现出荷香四溢、游鱼满池的秀丽风姿,并以园林建筑和植树种花,基本恢复了初建时所具有的潇湘情趣。 到了清代,莲池经过1710年、1733年和1751年直隶总督三次大规模整建和重修,山水楼台,亭堂庑榭,构成著名的莲池十二景,更博得“城市蓬莱”的盛誉。 涟漪夏艳 明清时期,古莲花池是保定古城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同治年间《清苑县志》中载有“上谷八景”图,其中《莲漪夏艳》描绘的正是当年古莲花池的美景。在最美的夏季,亭台楼阁参差错落在假山奇石、林木荷塘间,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 清朝的乾、嘉时代是莲池历史上的鼎盛时期。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增设宾馆,1745年又扩建为行宫。乾隆、嘉庆、光绪都曾来此驻跸巡幸,特别是乾隆先后来过七次。 乾隆朝晚期莲池书院院长章学诚在《月夜游莲池记》一文中,绘声绘色地记叙了清代中期初夏的莲池美景:“因忆今岁五月,吉甫过我,邀与偕游莲池。是时,荷叶初鑽水面,如小儿拳,池中荇藻交横,落日放舟,自紫藤水埠浮乎奎画阁下,渡宛虹桥,洎钓鱼台(即课荣书舫),南过蕊幢精舍,宛转穿曲港出,达乎南池,崭然幽峭,别为邱壑。垂柳阴翳中草香花气夹岸醺人。微风徐扇,衫葛引涼,夜静月明,冷露醒醉。意惬忘返,从者促归,乃由水东楼下维舟而去。”读罢,有如亲临其境,仿佛和作者夏日伴游一番。 避暑咏夏 夏日正是槐、柳枝繁叶茂的季节,莲池园内浓荫蔽日,湖畔一带岸柳枝拂水,鸟鸣蝉噪,成为无暑清凉、幽静深邃的境界。夏之莲池风光秀丽,是达官显贵和文墨之士游览宴乐之地,留下许多吟咏赞美的文字。 元代元好问词曰:“荷芰如绣,水禽飞鸣上下,君与游人共乐而不能去。”又曰:“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且作清游寻胜地;莲香池静,问弦歇何处,更都思古发幽情。” 明代李名世《莲花池》描写了雨后莲池清幽的景色:“雨后澄潭迥绝埃,荷风十里扑人来。碧鳞妃子霞裳曳,红袖天孙锦帐开。蜂蝶迷烟时隐见,凫鸥逐水自潆洄。临流不浅观鱼兴,莫与平泉以草莱。” 清代郭棻的《莲漪夏艳》诗:“招携避暑踏芳埃,曲水银塘载酒来。绿荇参差波外转,红蕖深浅雨中开。锦衣婕婕当庭舞,金掌驾鹅傍岸洄。谁道燕南无胜地,西山兀自有台菜。”表现的是为了避暑与朋友在莲池宴饮的场景。清代清苑知县时来敏《莲漪夏艳》更为生动传神:“一泓潋滟绝尘埃,夹岸亭台倒影来。风动红妆香细送,波摇锦缆鉴初开。宜晴宜雨堪临赏,轻暖轻寒足溯洄。宴罢不知游上谷,几疑城市有蓬莱。”将人们带入夏日满塘莲花美艳无比的仙境。 清代史梦兰在《古莲花池歌》中写道:“藻泳楼前夏无暑,嶙峋怪石成岩阿。”更明确表达出这里夏日无暑热。如此胜境,足令生活在现代的我们羡慕不已。 古人心目中 莲池最佳避暑地可能是高芬阁 莲池十二景,究竟哪一处最适宜避暑呢?记者在《历代歌咏古莲花池诗文精选》中仔细查询,原来高芬阁是他们在夏日最流连忘返的地方。 直隶总督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记》这样描绘高芬阁:“每当风清月晓,翠槃擎露,红萼卷凉,襟袖之间,别饶肃爽。”可以读出其在夏夜晚风中,观荷叶承接着露水,衣襟和袖子之间充满凉爽的惬意。另有《莲池行宫十二景图》中写道:“荷香熏远水,槛影俯清漪。新月作初上,闲情理钓丝。蕉风动葛,凉夜未须归。”我们可以感觉到,方观承在感叹“清凉的夜晚啊,我都不用回去睡觉了”。 有同样感触的还有清代黄可润,他以《高芬阁》为题:“池水送香气,菡萏媚涟漪。于心有所惬,弹以冰雪丝。三奏明月上,流芳未欲归。”无疑在说这里最适合纳凉,夜里不想回屋。 曾任莲池书院院长张绪也有《莲池行宫十二景图》曰:“疏棂开向老松颠,一带藤阴复道连。无事偶来帘阁坐,藕花香里日如年。”仿佛看见其在闲暇时光做在高芬阁里,在荷花香里度过夏日悠长的一天,悠哉乐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