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仲淹在给儿子的信中回忆了自己夫妻是如何侍奉母亲的,他说:
范仲淹的这段话,说明了孝养有时的道理,既是对母亲、妻子的怀念,更是对儿子们尽孝的教育。孝养有时的道理,既是对母亲、妻子的怀念,更是对儿子们尽孝的教育。 范仲淹晚年用毕生积蓄在故乡苏州建立范氏义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范氏家族的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依。范仲淹认为孝不仅存在于普通百姓中,还存在于君主帝王家,他曾经规劝皇帝善待刘皇后,以尽人子之道。 在以身作则教育子女尽孝的同时,范仲淹以清苦节俭持家、乐善好施教育子弟。范仲淹自己就是一个清苦节俭持家的典范,他自幼随母亲改嫁到朱家,长大以后,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以后,辞别母亲,离开朱家,到寺庙去苦学。 据文莹的《湘山野录》记:范仲淹颜回为榜样,发愤读书,住在寺庙苦读,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粥凝固以后,他就把粥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最终苦读成才,这就是成语“划粥断齑”的来历。 这种清苦、节俭的生活习惯并没有因为范仲淹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做官以后,他每餐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也仅仅能满足基本需求。 《宋史》记:
这也就是说,范仲淹家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了,基本不会吃肉,他的妻子和儿子们过的都只是在温饱线上的生活。 他还清楚地告诉儿子:
据朱弁《曲洧旧闻》卷三“范氏以清苦俭约著世”记:
这里“忠宣”就是范仲淹的第四个儿子范纯仁。范纯仁被任命为宰相之后,依然秉持父亲的教诲,过着清苦节俭的生活。 有一天,身为宰相的范纯仁留客在家吃饭,客人吃过饭以后就对别人说:“范丞相的家风变了!”人家问:“是怎么个变法?”客人说:“吃饭的时候,桌子上有几根咸豆角,像棋子一样排列在碟子里,咸豆角的上面放了两小片肉。从前,他穷的时候,只有几根咸菜;如今,居然加了两小片肉,这难道不是家风变了吗?”人家听了笑得合不拢嘴,都清楚范家的节俭家风完全没有变。尽管这只是一则笔记资料,不一定真实,但是非常生动地反映出范仲淹节俭家教与家风对子女的影响。 范仲淹把节省下来的钱置义田、义宅,以赡养族人。他曾写了《告子弟书》,教育子弟不能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他说: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在我们老家吴中,范氏家族的子弟很多,跟我的关系有亲近的,也有疏远的,然而从同祖同宗的角度去看,大家都是范氏家族的子孙,所以不应该有什么亲疏之别。他们之中还有那么多人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我们又怎么能不去帮助他们呢?范氏先祖积累的德行留传至现在已经百余年了,到现在才有我做了大官,如果我独自享受富贵而不去周济同宗族人,等到我死了以后,又有什么面目去地下见祖先,又有什么脸面进入家庙受后人祭祀呢?!因此,范仲淹要周济族人。 为了能说明乐善好施的好处,范仲淹还特地写了一篇《窦谏议录》。被范仲淹称为窦谏议的窦禹钧是范阳人,因为乐善好施,得到上天的回报,生了五个儿子。由于窦禹钧教子有方,五个儿子先后都中了进士,也就是“五子登科”。窦禹钧还有八个孙子,也都很贵显。 《三字经》把窦禹钧的事迹都写进去了:
范仲淹说,自己的祖上与窦禹钧是好朋友,祖上曾经把窦禹钧的事迹写下来,来教育自己的子孙。 为官清正廉洁、敢于直言进谏的范仲淹还教育子弟要勤学奉公,廉洁为官,不徇私情。范仲淹再三要求子弟“做官莫营私利”,就是做官一定不要以权谋私,而且要勤学奉公,他谆谆教诫子弟: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你们做官的时候,只要勤学奉公,就不用担心前途,如果不勤学,就很难有大的志向。 当他哥哥范仲温的要求他给自己的儿子们谋个一官半职时,范仲淹在回信中特别要求侄儿们勤学苦读,他说: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哥哥要督促自己的两个儿子发奋学习,要求每天他们钻研功课,苦读苦练,决不能得过且过,混天度日。要让他们认识到,只有他们学有所成以后,自己才能按规定向朝廷请示给他们安排官职。两个侄儿在范仲淹的这种教育之下,学业上进,品行端正,深受邻里乡亲的喜爱。后来经过范仲淹的推荐,朝廷按有关的规定让他们恩荫入仕。 范仲淹特别告诫子侄辈要清廉为官。在如何对待利益的问题上,范仲淹清楚地告诉他们,一定不要见利忘义,凡是见利就要想到后患,必须耐得住贫穷,他说: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京师最好还是能少来就少来,凡是见到与利益有关的事情,要多想想后面可能蕴含的祸患。我自己经历了很多大风大浪,能够忍受利益的诱惑而坚守简朴,所以才能够避开灾祸。应该说,这是范仲淹保持清廉的经验之谈。 不仅如此,范仲淹还要求子侄们不要让家乡的亲戚朋友来他们自己管辖的地区做生意,他说: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们不要放纵乡亲来自己管辖的地方做买卖获利,一定要做个清正廉洁的好官,不可结党营私,谋求私利。你们看看我这个做叔叔的,曾经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过私利吗? 范仲淹讲到的这一点,对我们现在还是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的,从中纪委和各级纪委公布的案件来看,极少数官员在一个地方主政的时候,家人或者亲戚就利用他们的关系延揽项目、承包工程等获取非法利益,最终不仅把自己和家人送进了监狱,而且连亲戚也受到牵连。 此外,范仲淹还以自己的经验告诉子弟,在京城的时候,必须谨言慎行,不要随意发表议论,他说: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在京城行走结交,要谨慎小心地说话办事,这里不是随便发表意见的地方。不仅如此,范仲淹还要求他们勤加学习,清心寡欲,洁身自好,树立一个正直的形象,凡事应该从大局出发,看大节大义,不要私下里议论是非,不要因为小小的利益和名声招来大的灾祸,那样会追悔莫及。 『后辈典范』 范仲淹的家教是很成功的。范仲淹有4个儿子,长子范纯祐,字天成,
但他30岁开始生病,19年以后去世。 次子范纯礼字彝叟,官至礼部尚书、尚书丞,以沉毅刚正、为政宽仁著称。 三子范纯粹字德孺,曾在多地任官,史称其沉毅有干略,才应时须。 四子范纯仁字尧夫,在范仲淹中的四个儿子中最为著名。他在皇祐元年(1049)就中了进士,但因不愿“轻去父母”,也就是为了陪伴、照顾父母,一直到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死了以后才去做官,后来官至宰相。
他是一代名臣,宋徽宗在他致仕还乡养疾之后,还发出“范纯仁,得一识面足矣”的感叹。 《宋史》对范纯仁的评价很高:
于是,在民间范纯仁便得了一个“布衣宰相”的雅号,宰相是他的官职,而布衣之说则是因为他清廉节俭的作风。 应该说,这与范仲淹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范纯仁曾深有体会地说:
古往今来,喜好浮华是年轻人的天性。范纯仁结婚时,他和妻子打算以锦罗绸缎作为婚房的装饰。范仲淹知道后立即把范纯仁喊来训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范家一直以来都是节俭持家,你们怎么可以用绫罗绸缎作为婚房的帷幔呢?那不是坏了我们范家的规矩吗?!如果你们要把这种帷幔带回来,我真就把它烧掉。 之后,范仲淹更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孙:
范仲淹的家教与家风在范氏家族长期传承,范仲淹的第三代也能严守节俭之风。 据朱弁的《曲洧旧闻》记:
“忠宣公”就是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范正平就是宰相范纯仁的儿子、范仲淹的孙子。范正平学习非常刻苦,但是身为“官二代”的他所穿的衣服比最穷的书生还差。他在城外读书,距城有二十里地远,他夏天就用破扇子遮阳,每天往返步行四十里地上学,没人知道他爸爸是当朝的宰相范纯仁。从范正平的节俭、清苦可见范仲淹家教家风的影响之大,影响之深远。
来源:微信公众号“岳麓书院” |
|
来自: jiangjianzheng > 《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