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幅地图价值1.3亿——中国的古地图,你读懂了吗?

 广州玉 2019-07-19

2018年春晚,

一件特殊的国宝惊艳亮相,

山河秀丽,草木葱茏,道路纵横,咫尺千里,

宛若一幅气势恢宏的青绿山水画,

它,其实是一幅地图,纵贯东西,

一笔一划,勾勒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最后辉煌!

这幅来自数百年前的旷世之作,

名为《丝路山水地图》

一幅地图价值1.3亿——中国的古地图,你读懂了吗?

《丝路山水地图》全图

明代丝绸之路地形图

《丝路山水地图》,原名《蒙古山水地图》,绘制于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1524—1539年)之间,整幅地图采用青绿山水画法绘制而成,幅宽59厘米,长30.12米。

一幅地图价值1.3亿——中国的古地图,你读懂了吗?

《丝路山水地图》局部

原藏于明清故宫,上个世纪30年代流落日本,几经周转后,于2017年,由许荣茂先生出资2000万美元(1.33亿)购回,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如今,这幅《丝路山水地图》只保留了原图的四分之三,其余部分被人裁切,不知所踪。

现存部分其范围自东从嘉峪关起,向西一直延伸到天方(即麦加),事实上原图长度应为40米左右,路线终点是鲁迷(即伊斯坦布尔)。

一幅地图价值1.3亿——中国的古地图,你读懂了吗?

《丝路山水地图》局部

全图整个范围横跨欧亚大陆,涵盖今中国西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黎巴嫩、土耳其和突尼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山川、城池、道路与墩台。

原图名称所指的“蒙古”,是曾经蒙古四大汗国的后续王朝,里面采用音译的汉字为沿线途经的211处主要城市与地名进行标注。

从这些名称与路线可以知道,它正是元明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故而又被称为《丝路山水地图》。

一幅地图价值1.3亿——中国的古地图,你读懂了吗?

《丝路山水地图》的出现,填补了中国古地图史的一个巨大空白。自汉以降,以中国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持续了上千年,为东西方文化交融做成巨大贡献,可是,至今,甚少能发现古代关于丝绸之路的线路地图,此图的回归,其价值,可见一斑。

图中沿路所绘的聚落城池,其相对位置,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大部分异域国家的建筑,亭台楼阁、城池关隘,其面貌特征几乎清一色都是中式的,比如:

撒马尔罕城附近的“望星楼”,指代的是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兀鲁伯天文台”,于1430年前后,由帖木儿帝国的开创者帖木儿大帝之孙,兀鲁伯所建。

该建筑原本是伊斯兰风格的三层圆形建筑物,可在本图中却变成典型的中国式三层楼阁,与实物相去甚远。

一幅地图价值1.3亿——中国的古地图,你读懂了吗?

图中所绘的兀鲁伯天文台

一幅地图价值1.3亿——中国的古地图,你读懂了吗?

兀鲁伯天文台遗址

这事实上是中国古代地图的一个特征,受技术与条件限制,地图绘制师往往不能亲临每一个地方,所以在地图绘制时,除了对地理要素的相对位置进行写实性的描绘之外,在其呈现形式上,会加入自己的“想象”,虚与实相结。

正也因为如此,有的人认为,中国的古代地图应该当做图画来看,不具备科学性,不要太当真。关于这一点,我必须加以反驳。

中国古代地图的智慧

一幅中国的古代地图,事实上汇聚了“数学家的智慧、科学家研发的仪器、测量师的精确测量与刻绘师的工艺”,是他们的智慧与汗水,共同创造出来的杰作。

一、距离的测量

最早关于中国古人测绘山川地理的记录,出现于大禹治水之中。

《史记》载,大禹在治水时,“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准、绳、规、矩”,就是古人最早测定平直,划定方圆的测绘工具,没有指南针,就以四时天象确定方位。

一幅地图价值1.3亿——中国的古地图,你读懂了吗?

此时的古人,以脚步丈量土地,以图画绘画山河,一幅地图的诞生可能要耗去一个人半生的心血。

如此过了千年时光,到了秦汉时期,一种精巧装置的发明,自此代替了“步量、丈量”。若你穿回2000年的汉朝,没准会在路上碰上它——

一阵阵有规律的击鼓声从远处传来,当它离你越来越近时,你会发现,声音的源头是一辆长相颇为奇特的“马车”,这辆车上站着两个憨态可掬的木偶人,一人击鼓,一人司镯(一种钟状的铃铛),每走一段,木人就会有规律地敲击,旁边还有人在记录着什么。走近一看,发现他写的是:敲镯6次,击鼓5次,全程,共计65里。

一幅地图价值1.3亿——中国的古地图,你读懂了吗?

嚯,你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古代的“计程车”!其原型为“记道车”,据传经张衡改良,变成这独辕的“计里鼓车”。

通过巧妙地利用齿轮转动,即可记录行程,车每行1里,木人敲鼓1下,每行10里,敲镯1下。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中国原始的测距方式,大大提高了远距离测量的效率的准确性,只要架上一匹宝马,一天之内可测量上百里!

而它所运用的差速齿轮原理,比西方早了1800年。

二、确定方位

除了距离,方向的确认,也是地图测绘中重要的一环。

最早的地图,方向总是以视觉角度而定的,所以你若以现在“上北下南”的空间方位去理解那些地图,会一头雾水,压根看不懂。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增大,对辨识方位的需求也就越为迫切。

最初,古人通过观察天象来辨别方向;不知在何时,又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机械装置,叫“指南车”。

一幅地图价值1.3亿——中国的古地图,你读懂了吗?

其外表和“计里鼓车”类似,通过某种原理,使车子不论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出发时设置好的方向,以此在行路中进行方向确认。

宋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出现,代替了指南车,地磁效应的成功运用,使方位的确认更加精准。

一幅地图价值1.3亿——中国的古地图,你读懂了吗?

明清时,西学东渐,指南针在测绘中的运用愈发成熟。更为精细化和专业化的罗盘仪诞生了,同时,利玛窦也把西方绘制地图的投影法带到了中国,从而,使得中国地图绘制进入了更加精准的时代。

三、制图六体

准确地绘制一幅地图,只有工具可不行,最重要的还需要一个理论框架,即“行内标准”。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制图标准诞生于西晋,是由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它的出现,使古人在地图测绘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制图六体”主要包括测绘中六大要素:

1. 分率:即面积、长宽比;

2. 准望:指的是地面物体之间相互方位;

3. 道里:即道路里程;

4. 高下:即高低起伏;

5. 方邪:“邪”通“斜”,即正与斜;

6. 迂直:迂回曲直。

并且,裴秀还制定了相应的绘图原则:逢高取下、逢方取斜、逢曲取直,同时要保证地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为直线距离,不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一幅地图价值1.3亿——中国的古地图,你读懂了吗?

裴秀

同时,裴秀还制定了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方法,即“计里画方”法:

绘图时,先在图上画满等比例的方格,方格边长表示实际的里程数,然后根据方格等比例进行绘制,以确保准确度。

裴秀据此理论绘制了著名的《禹贡地域图》,共十八幅,范围涵盖古代九州,其比例为1:900万,是古代地图中最小的比例尺,可惜,年代久远,早已佚失了。

四、经纬度确认

中国古代地图测绘中,还蕴藏的一个科学智慧,就是“经纬度”。虽然,真正意义上的经纬度测量法是明代后,通过传教士才被纳入中国地图测绘体系,但在更早之前,我国先民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天文技术来测定纬度了,它就是牵星术。

牵星术,其原理就是通过在不同地点观察同一颗星辰,得到不同的地平高度,依此推算出各地点的纬度。

这一方法,对于古代航海,意义重大。在茫茫大海之中,除了天上的星辰日月,人们找不到任何参照物,所以,牵星术的运用,对于中国乃至西方的航海技术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幅地图价值1.3亿——中国的古地图,你读懂了吗?

《郑和航海图》局部

牵星术加上指南针,就是一套古代版的GPS系统。著名的《郑和航海图》,其航行定位时,用的就是牵星术。与牵星术配套使用的叫牵星板,由长短不一的12块方板组成,上面标有1-12指的刻度,“指”是高度单位,等于1.9度。

一幅地图价值1.3亿——中国的古地图,你读懂了吗?

牵星板

一幅地图价值1.3亿——中国的古地图,你读懂了吗?

古人通过牵星板和指南针,就可以确定一个地点方位与纬度。

这两样技术都是13世纪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西方人,甚至一些国内学者认为这些都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呵。

古地图的落幕

可以说,中国古代,在地图测绘的技术上,事实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直到明清时期,西方科技的弯道超车,我国的地图绘制技术才渐渐落于下风。

清朝,是我国古代地图测绘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康雍乾三朝,国力尚可,加之西方测绘技术的引进,与高度的中央集权,为几次全国性的大规模地图测绘提供有利条件,成功绘制出了数幅高精度的大清全域地图。

康熙年间颁行的《皇舆全览图》,就是其中的集大成之作,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为当时全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好、最精准的地图。

一幅地图价值1.3亿——中国的古地图,你读懂了吗?

《皇舆全览图》

19世纪后,中国古代地图测绘,伴随着整个国家的衰落,也逐渐衰弱了。

如今,我们当然不再需要像古人那样,耗时耗力地去进行地图测绘,通过GIS技术、遥感技术等高科技,我们想绘制哪里就能绘制哪里,想多精准就有多精准,呈现效果可以有2D、3D,甚至AR......

古人的测绘技术与今人确实不可同日而语,可是,没有过去,哪来今天?所谓饮水思源,中国古人的智慧与汗水,值得称颂,也值得我们铭记。

  • 本文内容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