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传染病学—病毒感染(六)

 康泰wjr图书馆 2019-07-20

真题演练

A1型题

1.下列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汉坦病毒引起

B.具季节性和周期性

C.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D.皮疹多为出血性

E.均有典型的五期经过

2.确诊流行性出血热的依据是

A.鼠类接触史

B.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C.“三痛”和“三红”征

D.特异性IgM抗体滴度升高

E.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答案  E  D

知识点总结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

考点一 流行病毒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汉坦病毒属,为RNA病毒,自然情况下,该病毒仅对人引起疾病,EHFV对乙醚等脂溶性溶剂很敏感。

1.传染源

啮齿类动物鼠(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为主要的传染源。人不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等排出体外。其传播途径有:

(1)呼吸道传播

吸入带有病毒的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感染。

(2)消化道传播

进食被疫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3)接触传播

被鼠类咬伤或皮肤黏膜伤口直接接触含有病毒的鼠排泄物、血液等而感染。

(4)母婴传播

EHFV可经人胎盘垂直传播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

寄生于鼠身上的革螨或恙螨具有传播作用。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青壮年发病率高。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

4.流行特征

(1)地区性

流行广泛,主要分布欧亚两大洲,我国疫情最重。

(2)季节性

全年散发,但有明显季节性其季节性与鼠类繁殖、活动及与人的活动接触有关。野鼠型发病以秋冬为主,家鼠型以春夏为主。

(3)人群分布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主,儿童发病者极少见,男性多于女性,野外工作人员及农民发病率高。

考点二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4-46日,一般为7-14日。

临床特征包括三大主症,即发热、出血和肾损害。

五期经过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与恢复期。

1.发热期

发热

起病急骤,体温39℃以上,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为3~7

全身中毒症状

头痛、腰痛和眼眶痛,称为“三痛”

毛细血管损害

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皮肤充血见于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称为“三红”,重者呈酒醉貌。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口腔软腭和咽部。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和胸背部条索状、抓痕样或点状淤斑

肾脏

损害

发病1-2日出现,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少尿倾向,有时尿中可见膜状物。

2.低血压休克期

主要为中毒性内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一般在病程的4~6日,热退病情反而加重是本期的特点。体温开始下降或退热后不久出现血压下降,重者发生休克。一般持续1-3日,重者达6日以上。

3.少尿期

多出现于第5~8病日,持续2~5日,血压上升,尿量锐减,出现少尿、无尿,甚至发生尿闭,常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高钾、低钠及低钙血症等)的表现。重者伴有高血容量综合征。24h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

4.多尿期

每日尿量增至2000mL,即进入多尿期。尿量显著增多,多者可达4000-10000mL以上。一般出现在病程第9~14日,一般可持续7~14日,短者1日,长者可达数月。多尿初期,氮质血症、高血压和高血容量仍可继续存在,甚至加重。至尿量大量增加后,症状逐渐消失,血压逐渐回降。此期可发生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等)及继发感染、休克。

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以下三期。

(1)移行期

每日尿量由500mL增至2000mL,但血尿素氮和肌酐等浓度反而升高,症状加重,患者常因并发症死亡。

(2)多尿早期

每日尿量超过2000mL,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症状仍重。

(3)多尿后期

每日尿量超过3000mL,可达4000-8000mL,甚至15000mL以上,此期应积极补充水电解质,防止继发感染。

5.恢复期

每日尿量降至2000mL以内,血尿素氮、肌酐降至正常为进入此期的标志。一般在病程的3~4周开始,尿量逐渐恢复至正常,症状逐渐消失,食欲增加,体力恢复。一般需1~3个月。

考点三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有接触史。

2.临床表现

发热、出血、肾功能损害三大主症、“三红”、“三痛”及五期临床经过。

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WBC增多,早期出现异型淋巴细胞(>7%)与血小板减少;尿蛋白于短期内急剧增加,如见膜状物及包涵体更有助于诊断。血清特异性抗体IgM阳性,血或尿标本病毒抗原或病毒RNA阳性可确定诊断。

考点四 治疗

以综合疗法为主。其原则是“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及就近治疗,把好休克、出血、肾衰竭和继发感染四关。

1.发热期

(1)一般治疗

注意卧床休息,合理饮食,降温,补液,慎用发汗退热药物,维持每日尿量大于1500mL。

(2)抗病毒

发病3日内给予利巴韦林,每日1g,加入10%葡萄糖液静滴,持续3~5日,α-干扰素等对EHFV有抑制作用,可试用。

(3)减轻外渗

为降低血管通透性可给予芦丁、维生素C等。发热后期给予20%甘露醇125-250mL静滴,以提高血浆渗透压,减轻外渗和组织水肿。

(4)改善中毒症状

高热物理降温为主,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滴;频繁呕吐者给予甲氧氯普胺10mg,肌注。

(5)预防DIC

适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以降低血液黏滞性。

2.低血压休克期

治疗原则: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等。

(1)补充血容量

宜早期、快速和适量,争取4小时内血压稳定。液体应晶胶结合。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甘露醇、血浆和白蛋白。

(2)纠正酸中毒

主要用5%碳酸氢钠,每次5mL/kg,根据病情每日1~4次。

(3)血管活性药物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经补液、纠正酸中毒,血压仍不稳定者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10~20mg/100mL液体静滴,或山莨菪碱0.3~0.5mg/kg静脉注射。同时亦可用地塞米松10~20mg静滴。

(4)强心

有心衰者给予强心剂。

3.少尿期

防治肾衰竭及其并发症是此期治疗的关键。

(1)稳定内环境平衡

(2)促进利尿

(3)导泻和放血疗法

(4)透析疗法

4.多尿期

(1)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2)防止继发感染,本期易发生呼吸道和泌尿系统感染,应及时诊断和治疗。

5.恢复期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逐渐增加活动量。出院后应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等。

6.积极预防并发症

病程中积极防治腔道大出血、心衰、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各种继发感染等。

First tex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