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珍贵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栏。 ——柳如是《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 1641年,钱谦益不顾众人非议,与青楼女子柳如是在杭州西湖芙蓉舫中,以“匹嫡之礼”结为夫妻。他花费巨资为她建造了一座精美典雅的小楼,名为“绛云楼”,楼中藏书为江南之冠。柳如是的起居室命名为“我闻室”,以《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一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 1664年,钱谦益八十三高龄去世,葬于虞山南麓。柳如是操办完他的后事后,用缕帛结项自尽。死后,未能与钱谦益合葬,反而被逐出钱家坟地。她的墓也在虞山脚下,墓前石碑只一米多一点,上面刻着:河东君之墓。百步之外,钱谦益与原配夫人合葬在一起。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正如佛教空观:一切都是虚幻的,好像梦幻泡影,如同露水闪电一样。因缘际会,都是暂时的。一旦促成存在的因素消散了,一切都会随之消散。 与君携手祓征尘 1618年,杨爱出生,浙江嘉兴人,因家境贫寒,很小就被卖到松江盛泽镇归家院做婢女。归家院的掌门人叫徐佛,会操琴,擅画兰草,长得姿容不俗。因受到徐佛的熏陶,幼小的杨爱也能诗词,擅书画,才艺出众。1632年,被妻妾成群的周道登看中,把她收为最末一房小妾。1633年,十五岁的杨爱被逐出周家,再次回到了归家院,自号“影怜”,取自“明月愁火两相映,一支素影独堪怜”。之后,与“云间三才子” 陈子龙,宦官子弟宋辕文,以及李侍问等,先后“交好”。怎奈,不容于世俗,前有宋母反对,后有陈门元配张氏羞辱,几番浮沉,杨影怜改姓柳,名隐,自号“如是”,取自辛弃疾词《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柳如是,就此诞生。1638年,柳如是结识明末文坛领袖级人物钱谦益。 1582年,钱谦益出生于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1610年,考取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少年得志,才华横溢,本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来,然而仕途坎坷。一开始,就因为极力攻击阉党而被罢官回乡;好不容易等到崇祯上台,作为东林党领袖人物,自然被重新起用,然而温体仁争做内阁,利用崇祯忌讳“结党”,为“领袖”身份所累,再次被排挤出局。不得已再次回家,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隐居生活。在遇到柳如是之前,1637年,长期活在郁郁寡欢中的“东南文宗”,抑郁写着他的诗集,却不想被当地师爷张汉儒诬告,还是御状,幕后是温体仁决心把钱谦益往死里整,差一点点送命,全靠孙承宗疏通关系曹化淳,保命、削籍归乡。宦海浮沉,钱谦益四起四落,还乡途经杭州时拜访杭州名妓草衣道人,在她客厅的书桌上,一帧淡雅的诗笺上写着一首小诗:“垂杨小苑绣帘东,莺花残枝蝶趁风。最是西冷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次日,经草衣道人引见,钱谦益、柳如是泛舟西湖,煮酒论诗,以文会友,格外尽兴。 柳如是赠钱谦益七律一首,名曰《庚辰仲冬访牧翁于半野堂奉赠长句》:“声名真似汉扶风,妙理玄规更不同。一室茶香开澹黯,千行墨妙破冥濛。竺西瓶拂因缘在,江左风流物论雄。今日沾沾诚御李,东山葱岭莫辞从。”把钱谦益比做东汉大儒马融,而风流儒雅更在马融之上。钱谦益也题了一首诗《柳如是过访山堂枉诗见赠语特庄雅辄次来韵奉答》:“文君放诞想流风,脸际眉间讶许同。枉自梦刀思燕婉,还将抟土问鸿蒙。沾花丈室何曾染,折柳章台也自雄。但似王昌消息好,履箱擎了便相从。”把柳如是比做私奔的文君。 柳如是敬钱谦益学识渊博,钱谦益爱她才貌双全。清文学家钮琇著有笔记小说《觚剩·河东君》记载:“(柳)昌言于人曰,天下唯虞山钱学士始可言才,我非如学士者不嫁。适宗伯丧偶,闻之大喜,曰:天下有怜才如此女子者耶?我亦非才如柳者不娶。” 在“我闻室”落成之日,钱谦益写诗抒怀:“清樽细雨不知愁,鹤引遥空凤下楼;红烛恍如花月夜,绿窗还似木兰舟。曲中杨柳齐舒眼,诗里芙蓉亦并头;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 柳如是回赠了一首诗,便是《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 1641年,钱谦益全然不顾世俗偏见和礼法名器,大礼聘娶柳如是。因为他的声望实在太高了,舆论哗然。这种违礼之举,招致当地缙绅哗然攻讨。于是在成亲当天,许多人站在岸边,捡起石头往他们结婚的船上砸去——“琴川绅士沸焉腾议,至有掷砖彩缢,投砾香车者。牧翁吮毫濡墨,笑对镜台,赋催妆诗自若”。 婚后,钱谦益还吩咐家人一律尊称柳如是为“夫人”,不得称为“姨太”,而自己敬称柳如是“河东君”。爱敬有加的同时,给予她充分的自由。嫁为人妇后,她还常身穿儒服,出闺接待宾客,钱谦益因此称赏她为“柳儒士”。虽是老夫少妻,却是情投意合,恩爱无比。河东君与牧翁同游黄山时占诗一首:“旌心白水是前因,觑浴何曾许别人?煎得兰汤三百斛,与君携手祓征尘。”钱谦益则回赠曰:“试听同声山乐禽,何如交响频迦鸟。”佛经《正法念经》释频迦鸟为“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妙音”。知己之音,应是如此。钱谦益句:“雪色霏微侵白发,烛花依约恋红妆。”柳如是应和:“春前柳欲窥青眼,雪里山应想白头。” 到了坊间变成闺房戏语:柳如是问牧翁爱她什么,钱谦益说道:“我爱你白的面、黑的发啊!”接着,钱谦益又反问娇妻,柳如是偏着头想了想,娇嗔地说:“我爱你白的发、黑的面啊!”并广泛传播,其中不乏讥讽、嘲笑和艳羡等复杂情绪。 (2012年电影《柳如是》剧照) 苦恨孤臣一死迟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亡。此刻,钱谦益没有选择独善其身,参与策划迎立潞王朱常淓,不料马士英等人已拥戴福王朱由崧即位,是为明安宗。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为礼部尚书。 1645年,清兵兵临南京城下时,攻打扬城的清朝将领多铎本人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写道:“昨大兵至维扬,城内官员军民撄城固守,予痛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将祸福谆谆晓谕。迟延数日,官员终于抗命,然后攻城屠戮,妻子为俘。是岂予之本怀,盖不得已而行之。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扬州十日)。” 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冷极奈何!”,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硬托住了(“水冷案”有争议)。五月十五日,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同年秋,钱谦益剃发留辫,上京候用,柳如是穿上象征“朱明”的红袍为他送行。 1646年正月,任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柳如是留居南京。六月,称疾乞归,返回南京,清廷令巡抚、巡按随时监视上报,携柳如是返常熟。一年后,钱谦益突然被逮锒铛北上,关入刑部大狱。柳如是扶病随行,上书陈情,誓愿代死或从死。 1648年,钱谦益因抗清义士黄毓祺案,囚南京狱。经柳如是全力奔走营救,斡旋,钱谦益才得以免祸,对此感慨万千,写下:“恸哭临江无孝子,从行赴难有贤妻”和“梦回虎穴频呼母,话到牛衣并念妻”。再一次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称柳如是为“妻”。出狱后,被管制在苏州,寄寓拙政园。 1649年,从苏州返回常熟,表面上归隐,暗中与西南和东南海上反清复明势力联络。之后十几年,不顾年迈体弱,积极参与各种反清活动,致书瞿式耜,以“楸秤三局”作比喻,痛陈天下形势,并报告江南清军将领动态;多次亲自策反金华总兵马;多次协助郑成功、张名振北伐,甚至在长江口白茅港卜筑红豆庄,作为隐居之所,以便与各地联络,刺探海上消息。1660年,北伐再度失败后,他才心灰意冷,痛感“败局真成万古悲”;“忍看末运三辰足,苦恨孤臣一死迟”。 大节有亏 钱谦益的一生极为复杂,人生经历和政治主张,都是饱受争议,是“失节”的反面教材。作为东林领袖,士大夫的模范和代表,又是礼部尚书,是朝廷的核心和脸面。他应该殉国,他更不应该出任清廷礼部一职。向清廷投降,确实保全了南京数十万生灵的性命,避免了屠城的惨剧。折节仕清,确实为了文化能够延续,避免了江南文化更大的浩劫。但,他的“苟且偷生”和“两朝领袖”,令他个人名节扫地。他很清楚自己这样的选择是“大节有亏”,在他投降之后的一年间,没有一首诗收入他自己编辑的诗集里。他用之后十八年的余生,投入反清复明的活动中,不仅锒铛入狱,险些丧命,且倾尽家产,资助反清,楸秤三局竭尽心智,冒死策反清将,力挺他的学生瞿式耜、郑成功的抗争活动,并与黄宗羲、屈大均、吕留良等人一起接应海上复明斗争,甚至决意随军入海参加军事斗争。但,这些都不及坊间流传的“水太凉”、“头皮痒”来得鲜明。大节有亏,则众长难掩。 钱谦益是矛盾和尴尬的,他降清、反清,虽得到了南明诸王及明遗民的谅解,但为清朝皇帝所憎恶,到了清乾隆,钱谦益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他是学识渊博,举凡经、史、子、集,无不淹贯,学界文坛的宗主,但乾隆三十四年(1769)六月,他的著作遭到禁毁,甚至和钱同时与之有交往的人,其著作中有钱氏一序,或者有酬和之诗文,“亦在禁毁之列!”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四部丛刊》时,虽将其《初学集》、《有学集》列入《初编》之中,仍非完帙。 黄宗羲《南雷诗厉》《八哀诗》,评:“四海宗盟五十年,心期末后与谁传?凭烟引烛烧残话,嘱笔完文抵债钱。红豆俄飘迷月路,美人欲绝指筝弦。平生知己谁人是?能不为公一泫然。” 著《南明史》的顾诚,评:“降清的官员也不能一概而论……钱谦益就是一个相当特殊的例子。”“幕后联络东南和西南复明势力高层人物的正是钱谦益。”“钱谦益在弘光朝廷覆亡的时候有苟且贪生之念固然是事实;但他内心念念不忘回复明朝,实际行动上多次冒杀身之祸从事反清复明行动,也不容抹杀。如果抓住钱谦益1645年投降过清朝,短期被迫出任清礼部侍郎作为定论,那么王之仁、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姜瓖等人都可以一笔抹杀。” 国学大师陈寅恪著作《柳如是别传》,“诗史互证”,通过钱、柳诗文进行笺释,蕴藏着很深的情感寄托,明为写柳如是,实则解读钱牧斋的精神世界(有争议)。 桃花得气美人中 【蝶恋花】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汤显祖《牡丹亭·标目》 一边厢,秦汉(孙祥钟)饰演的钱谦益,带着三分醉意,独自“颠沛”曲廊之上,口中吟唱着当年汤显祖罢职回到临川,所著的《牡丹亭》,孤寂的背影,醉眼迷离里透出落寞。 【懒画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是睡荼蘼抓住裙钗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处牵。 ——汤显祖《牡丹亭·寻梦》 另一边厢,万茜饰演的杨影怜,悠扬、委婉“倾述”出“心怀”,那是从《游园》,《惊梦》后的《寻梦》,是“惜春”。她邂逅了“才子”陈子龙,这场春梦,最为撩人。此时此刻,她看什么都是美好的,春心摇荡。 框景之上,钱谦益遥望“春色”,未曾想到,这“春色”最终落在他的怀中。 情,最重要的字。 情,这个字很难写。 历经明四朝天子,钱谦益四起四落,只是一位被免职的官僚,只是一位诗人。钱谦益的出名在于他文才,是江左三大家之首,是东林党人魁首,被视为士林领袖,但这不是官。他虽然声望满天下,且家财丰厚,但他活得并不快乐! 从“当年宫馆连胡骑,此夜苍茫接戍楼。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到“垂杨小苑绣帘东,莺花残枝蝶趁风。最是西冷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柳隐的豪迈和婉约,着实让钱牧斋动情了。 柳如是亦是“有备而来”。剧中冯绍峰饰演的陈子龙,混合了陈子龙,宋辕文,以及李侍问三人特点。总之,是让杨影怜无奈接受“现实”,他们都不会光明正大的娶她过门,给予她安稳的家。正如徐佛所言:“从良是正道……娶了你,又连娶几房妾好,等他家财散净,还是要把你卖回青楼的。”“脱藉从良”本属不易,更难的是“明媒正娶”和“携手到老”。 经过“明道堂”上,钱牧斋通过“油灯”一说,对众儒生,简明扼要、形象生动阐述了灵心,世运,学问,构成了钱谦益的诗论之道。画舫上一句话“除非虞山钱牧斋,还差不多”,柳隐的心志,一览无遗。从无意邂逅,到刻意登门造访,这位才貌双全的女子,走进了钱谦益的生活。 “我闻室”里,钱谦益醉意三分,道出李白的《月下独酌》,良辰美景,从孤独到不再孤独,悲郁转旷达。从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对逝去年华的追忆,借喻人生之五十年华;转向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钱牧斋心中的“河东君”,已然深入内心。他欣赏她,亦懂她,更是尊重和爱护她。 情字,确实很难写,钱牧斋确实写得很好。喜欢和交往,是一回事情,明媒正娶风尘女子是另一回事情。他不但明媒正娶了,给予了柳如是“九里香”家的感觉,而且满足了她追求与男子平起平坐的愿望。从一名随风飘零的“浮萍”,成为礼部尚书的夫人,给予她足够的尊重,坚实的依靠和宠爱,还有更多的宽容。一句“夫人”,一道手谕“遇到事情一切以夫人的意愿办”,一言定论“士大夫不能全节,何必苛责河东夫人”,全然是信任的爱。 史影互证笺人文 灵心,主旨在“诗言志”真情与言志是一脉的。 世运,不能割时代为鸿沟,倡导“诗人之志在救世,归于温良敦厚。” 学问,摒弃“俗学”,倡“经世致用”之学。 三者关系为,“灵心”和“学问”皆围绕“世运”予以的命题。其中“灵心”源自“言志”的传统诗论,强调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灵心,世运,学问,构成了钱谦益的诗论体系。 2012年电影《柳如是》改编自陈寅恪著作《柳如是别传》,导演兼编剧的吴琦,在表述柳如是的传奇一生,同时,更多一份诗史互证的人文关怀,理解和理性兼容,彰显出一份气度和见识。正如对钱牧斋的诗论体系的总结:灵心就像灯柱,学问就如灯油,世道时运,国家兴亡就像火种。 【一剪梅】春来何事最关情,花护金铃,绣刺金针。小楼睡起倚云屏,眉点檀心,香濡檀林。 ——阮大铖《燕子笺·骇像》 柳如是风情万种,唱起了阮大铖的作品,而钱谦益颇为不悦,饮下他的苦酒。剧情,并没有避开钱谦益夫妇陪奸臣马士英、阮大铖宴饮,以及“水冷案”。 从“半野堂”到“绛云楼”、“我闻室”,他们踏雪赏梅,寒舟垂钓,湖中荡舟,山上看月,诗酒做伴,日子过得快乐、和谐。当钱牧斋最好的朋友“黄梨洲”黄宗羲提出质疑的时候,钱回复是“河东君于我同江山社稷同等重要。”这位曾经不顾世人唾弃,以“匹嫡之礼”娶柳如是过门的钱牧斋,那句“买回世上千金笑,送尽平生百岁忧”余声在耳。 在这风雨飘摇的南明政局,钱谦益真的是“官迷心窍”,不要脸,让柳如是陪酒阮大铖,来蹚浑水?芒种那天,夫妻二人一起殉国,找围观群众沈明伦见证?然后再当众“打脸”,嫌弃水冷? 影片中,对于这两段,都解读的甚好。席间,钱牧斋与河东君眉目之间的互动,更多是相濡以沫的扶持。弥漫的硝烟笼罩了现实的种种,个人的卑微与无助,生命与情感却在此时变得更为清晰。 “我能想象,这朵花,也许是城破以后,南都最美的一朵花。如果我是一朵花,美过、炫目过、灿烂过,能够让时间在花开酴醾的那一瞬间停止……”柳如是说道。 钱谦益回:“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枯荣自有天定。我们为什么要让时间停顿?花开一年又一年。不更好吗?” 柳如是提醒他:“难道你想苟活?献城是为了百姓,殉国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只有这样才完美。” 钱谦益反问:“那你呢?” 柳如是回:“你殉国,我殉夫,天经地义。” 钱谦益道:“我不想死,你也不要死。” 柳如是警示他:“不死,就是千古的骂名。” 苏轼诗:“荼靡不争春,寂寞开最晚。”荼靡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春天之后,荼蘼在盛夏绽放。钱谦益没有满足她以身报国的气节,他不想处于花信年华的柳如是死。明亡了,但是柳如是还在。这是,钱谦益不想死,也不想河东君死的原因之一。此外,他也早已表示:“死并不可惧。可是,未知生,焉知死?史可法舍生取义,固然保住了士大夫的气节。可屠城中,死去的几十万老百姓,又有何辜啊?要活下去,带着更多的人活下去更重要。” 通过柳如是与钱谦益的一问一答,笺释了“选择”和“感悟”,“事实”和“理解”。献城是为了百姓不被屠城,投清廷又是为了文化能够延续。他企图为留住文化,最终“绛云楼”被烧,也可以看成是汉族文明遭遇大劫难的象征。但正如钱谦益所说:“天能烧我屋内书,不能烧我腹中书。”人在传承就在,尽管后来满清当政,康乾时代大兴文字狱。 从柳如是拒绝钱谦益的前额一抚,到主动一摸牧翁的额头,河东君已然从“抗拒”过渡到“原谅”。乱世,更能体会珍惜眼前人。 “你不怕我出身青楼,辱没门楣?” “ 不怕。” “你不怕庭院深深,家族是非? ” “不怕。” “你不怕世道险恶,人言可畏?” “ 我不怕!” 虽然影片对于钱谦益之后的十八年,参与反清活动,简略带过,但是在陈子龙一案(历史上是反清义士黄毓祺案)中,被牵连下狱。狱中,夫妻一段对话,意味颇深。 红豆庄,作为隐居之所,以便与各地联络,刺探海上消息。到了电影中,更多是安度晚年之所。想来,人活一生,不过如此。于是,最是感动,倒是一碗香蕈面,一颗红豆,一句“桃花……美人”。当年,陈寅恪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中红豆一粒,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缘起于此。 笔者原本古装古风控,对如今的古装片,已然不抱任何希望了。偶然,看到此片,惊叹如此精致。光影细腻,空镜唯美;人物端庄自持,含而不露,端而不浪;冷清,不失精致;艳丽,不失风雅。诗文、书画、古琴、昆曲,与人物,自然融合,写意、妥帖。故事叙述,如泣如诉,不疾不徐,书香满怀,深情款款,令人感到安静和沉浸。 原来是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与常熟市政府联合出品,是中国最后一批胶片电影。不觉,更为珍惜。 在历史上,关于钱谦益和柳如是的故事,一直是充满争议。一人一事,以点带面,博大精深。沧海一粟中,却能感受到浮生如梦。想来“人生如雾亦如梦,缘生缘灭应如是。” |
|
来自: 江苏常熟老李 > 《天下常熟、世上湖山——尚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