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何竟海谈带勇之法: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 点评:出自咸丰九年六月初四的曾国藩日记。这天,曾国藩和幕僚探讨如何落实恩威并济的带兵方法。他说,最好以仁义的方法用恩,用礼仪的方法用威。 曾国藩引用了《论语·雍也》中的话来诠释什么叫“仁”。所谓仁,就是自己想立足于世,也会使别人能立足,自己想要做事通达,也会让人做事通达。“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管理军队上,就是对待士兵们如同自己的子侄,常抱有一颗希望他自立、发达的心,那么人们就会记住领导的恩情了。 曾国藩又引用了《论语·尧曰》中的话来解释什么叫“礼”。所谓礼,就是君子对别人,不论人多人少,不论年龄,不怠慢,态度平和不骄傲;君子自己衣冠整齐,仪态庄重,令人望而生畏,威严而不凶猛。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曾国藩还说,“持之以敬”、“临之以庄”,以庄敬的样子让士兵感到领导有凛然不可犯的威严。 恩威并济,是一个通用的管理方法,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不管中国还是外国,古今通用,四海皆准。上到国家总统,下到小企业主,基本都明白恩威并济的道理。但是真正执行起来,效果千差万别。 比如,用恩不仅仅是是可见的实惠,还包括嘘寒问暖式的心灵关怀。譬如说加薪,管理者不可能天天给员工加薪。员工加了薪之后,短时间内工作效率高很多,可是时间久了也会有“审美疲劳”。除了年底,平时时不时地给下属以微小的心灵刺激,根据员工的需求给他们成长的机会和清晰的发展愿景,让他们找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他们自然也就愿意为公司贡献自己。这就需要站在员工的角度想问题,这就是“仁”。 另一方面,用威不仅仅是事后的惩罚,还包括事前的制约。法律制定好了,摆在那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铤而走险去犯罪呢?为什么还需要普法教育呢?人都有侥幸心理。少数人总想着做了坏事,没有被发现就蒙混过关了。那么如何强化事前制约呢?企业文化很重要!工作气氛很重要!如果工作气氛是紧张严肃的,员工就自然有一种敬畏的心理。所以曾国藩强调领导者需要具备“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形象。这就像寺庙中的神像,给那些做贼心虚的人一种震慑。 学历比较高的管理者通常会觉得,制度很重要,甚至会过分高估制度的作用,以为制定了一套赏罚分明的制度就够了。其实管理是复杂的,因为人性是复杂的。制度通常是事后的激励和制约。事后的现金奖励,可能不如事中的一句赞美。事后的解雇,可能不如事前的警告。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可以通过试错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试错是需要代价的。一个国家不断试错,国家还在,而一个企业可能错了一次就没了。“仁”和“礼”正好可以弥补制度力量的不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