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陇西“春场”的历史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7-20

核心提示:这里,与美丽的春天有关;这里,是当地人寄语希望和梦想的地方;这里,有诗一般的过往和今生;这里,有过一场谈判,免遭陇西全境战火。这里,就是春场。她不只是一个地名,关于她的历史,是一个梦的开端。

上世纪六十年代始一条铁路绕春场而过

  春天何时开始,总要有个迎接方式来表达人们的内心喜悦吧,于是迎春仪式便由此而生。从农历二十四节气上说,立春即意味着春天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辞海》载:“立春,每年公历二月四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开始”。而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远古先民祭祀的“勾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因为勾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规定在东郊了。

出了陇西东关就到了春场

 宋代《梦粱录》记载:“立春日,宰运以下入朝称贺。”这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到了清朝,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公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清人著作《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社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春节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由此可见春天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民间每到春季,还有鞭春牛的习俗,又称鞭土牛,盛行于唐宋两代。卢肇诗:“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到了清朝更是盛大风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代汉语词典》载:“立春前一日有迎春的仪式,由人扮‘勾芒神’,鞭土牛,由地方官行香主礼,叫作‘打春’,以表示劝农和春耕的开始”。

城市开发已到了村子中间

  据民间残存手抄笔记:“每年冬至后,辰日取壬(北)方水土合泥,用桑木或槐木做胎骨,植造土牛。春牛高四尺(象征四季),长八尺(象征八节),用桑木做骨架,象征农桑旺盛。牛头、身、腹、角、耳、尾、膝盖、腣用五色搭配涂染。用五色象征年岁(金、木、水、火、土)。牛头取色:金年用白色,木年用青色,水年用黑色,火年用红色,土年用黄色。恰逢:子、寅、辰、午、申、戊年牛口开,逢丑、卯、巳、未、酉、亥年牛口合。

昔日的打春楼早已被拆除

  芒神童子像,身高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365天),穿黄衣或青衣,青腰带或黄腰带,平梳两鬓在耳前,左手提罨。耳行缠鞋套俱全。柳枝鞭长二尺四寸(象征二十四节气),五色蘸染麻结。

打春楼拆除后至今留下的印迹

 乾隆版《陇西县志》载:迎春——先期制造土牛,至立春前一日,主者率僚属吉服出东郭外“春场”,饮春酒,拜芒神。礼生赞:“行一跪三叩头礼”。礼毕起。春鼓乐社移前导,先香案,次芒神,次土牛,次吏人,次杂职官,次佐贰学官,次礼生,次掌印官,迎入城,安芒神土牛于仪门之外,一揖回署。次日,某时立春,各官行鞭春礼,礼生赞:“行一跪三叩头礼”。礼毕,引主者诣香案前,上香奠爵,读祝文曰:“某年某月某日某衙门某官某等,谨以粢盛庶馐致祭于勾芒氏之神曰:维神职司春令,德应苍龙,生意诞敷,品汇萌达。某等忝守是土,具礼迎新,戴仰神功,佑我黎庶,尚享”。读毕复位,礼生赞:行一跪三叩头礼,毕。主者击鼓三通,礼生引各官受彩鞭,绕土牛三匝,毕,遂出土牛。以上是迎春祭祀礼第一项。

通往春场庄间的路口

  迎春祭祀礼第二项:巩昌知府用彩鞭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村民们一起将泥牛打烂,各取其土,洒在各家的农田,为的是祈求当年能有好收成。养牲畜的人家,将有色土涂在牲畜圈栏墙上,可保六畜兴旺。春牛被打烂后,肚子里塞上的五谷粮食便流了出来,人们争先恐后捡拾起来,小心翼翼地包好,拿到家中,放回各家粮仓中,预示仓满粮足。各村庄派去的代表,将捡拾的五谷粮食,分一些给没有去迎春现场的村民,一是粘粘喜气(春气),二是祈求全村五谷丰登,粮食满仓。随后,各官换便服,一年高老人牵牛,巩昌知府大人掌犁,二农夫扶(拉)犁,其余官员撒种子、施肥、推土、磨地,九推九返后,各官和老农夫向北三跪九叩,庄严隆重的祭祀礼结束。

南边通向村庄的路口

  参加迎春祭祀礼的官员顺序为:巩昌知府(从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陇西知县(正七品)、巩昌营把总(正七品)、县丞、经历、知事、主簿、典史、照磨、司狱、巡检等各路官员。

  按照旧时的习俗,立春这天要吃一些春天食物(春饼),喝春酒,既为防病,又有符合迎接春天的意境。迎春仪式结束后,官员们按事先的安排分别到东郭“来春楼”,“先农坛”参加迎春酒宴。

春场的村中道路

  据史料记载:“来春楼”、“先农坛”建于宋代,后毁于战乱,明清两朝都曾修复和重建。清朝雍正六年陇西知县鲁廷琰,又进行了大规模新建。

  陇西古城自宋代新建后,迎春仪式就开始在“春场”举行,所以“春场”的历史悠久,“春场”这个鲜亮的地名也声名远扬。在陇西古城墙未拆之前,东来西去的人都要经过“春场”。向东去的人,出永安门(东门,按八卦学说,东门是生门),经东郭(东关),过荆河(南河)翻过河堤,进入“春场”,再从紫来村便道上路去文峰等地。从东面来的人必须经“春场”过东关,才能进入陇西县城。解放后,交通发达,人们经316国道通行,这样“春场”就显得冷清了。但是“春场”吉祥的名称延续至今。“春场”村地势平坦,绿树环绕,道路干净整洁。民国初重建的坐东朝西的过街楼(俗呼打春台),虽然破旧,但依然保留着古老的风貌,散发着春风的气息。“春场”是陇西历史的遗存,是历史的印记。

以“春”命名的酒店屹立于国道旁

      2003年笔者调查陇西古庙遗址时,曾有一位九十岁老人讲了两件事,第一:每年打春抬轿子的民夫全都是文峰曲家沟人,因为曲家沟人会“调眼观色”,至今还有这一俗称。第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春场村社火很红火,有一段开场顺口溜:“春场春场春风顺畅,千年轮回,岁岁富强,紫气东来,太阳红亮,人勤春早,五谷满仓,锣鼓一响,全家安康。老掌柜呀细听端详,多给赏钱,多播吉祥。小钱出大财进,金光闪闪元宝滚进来!请上‘财神(升)图’”。

村中的小卖部

  “春场”这么响亮闻名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应该冷落,应该受到保护。笔者建议,从市政建设和发展旅游的实际出发,政府应出资修复“打春楼”(台),东关“来春楼”等历史遗产,恢复陇西历史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增强陇西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在发展陇西李氏文化和经济中充分发挥其文化效应。

村中道路旁、家门口到处散落着古代遗留下来的石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