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忍”堂号渊源与张姓家风建设的若干思考(二)

 书缘人生 2019-07-20
王大良 张姓祖根 2018-11-02


二、“百忍”堂号的姓氏文化意义

从上述历史回顾中可以看出,“百忍”堂号与濮阳张公艺家族有关,是一个起源于濮阳的张姓堂号。事实上,这一堂号从唐代开始不仅成为张姓的一个著名堂号,而且也逐渐发展为我国各姓堂号中有代表性的堂号之一,具有突出的姓氏文化价值。

所谓堂号,一般被认为是姓氏文化中表示血缘文化意义的专有名词,指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号。其中的所谓“堂”,最初是指宽敞明亮的房子,或者指与“室”相对应的住宅正屋。由于它是住宅中的主要建筑,也常常被当作家庭或家族活动的主要场所,或者作为款待宾朋、祭祀祖先的理想之地。尤其是在唐宋以后,民间为了祭祀祖先而建造专门场所,称作宗祠,有时也取“堂”的上述含义称作祠堂。为了把一些“堂”与同类区分开来,或者“某一家或某一房”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需要为标明身份或为与家族相关的重大事件、典故、传说等制定专门名号,于是也用“堂”的上述概念,把这些专门所取的名称称为堂号。前述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位祖先而自称张姓“百忍”,便是这类的典型事例。我们也由此可见,堂号最初与厅堂的名号有关,是“厅堂的名称”,后来才“多指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号”,或者把与家族相关的重大事件、典故、传说等当作堂号。

张公艺家族的“百忍”堂号,也是堂号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号”,所表示的意思是标明其家族的非同一般,值得标榜和夸耀。也正因如此,这一堂号后来也被当作张姓这一房支的称号。特别是在这一房支成为望族后,由于不断繁衍和发展的缘故,又进一步分化为许多不同的房支和系派,而这些房支或系派也会有贫富贵贱之分,为了加以区别,便用一些新的名号如“金鉴堂”“铁锅张”等进行区分,这些用来区分的名号也仍然是堂号,或者在有时被称为房号。

如果从更广泛意义上研究“百忍”堂号的姓氏文化含义,仍会发现它在早期是一种血缘概念,仅指张公艺家族所居住厅堂或祠堂的名号,后来才指以该厅堂或祠堂为名号的张公艺家族。特别是由于发展或迁徙等原因,原来的“九代同居”家族“分食十道”,进一步分为10个支派;这些支派为了相互区分,进而又用所居住的厅堂或祠堂、有纪念意义的事件、人物、建筑等名号命名自己的支派,从而形成新的堂号。换句话说,这些进一步分出的堂号与原来的“百忍”堂号一样,所指的都是张姓的相关支派,在空间和范围上指一件物或一件事,使用范围较小,所表示的仅是示家族的渊源关系。但到后期,堂号则表现出了更多的复杂特征,所谓的“铁锅张”等便是其中的一种代表。

“百忍”堂号及其进一步分出的“金鉴堂”“铁锅张”等堂号,以及张姓的孝友堂、敦睦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等其他堂号,进而联系到其他姓氏的相关堂号,我们可以发现,堂号在姓氏文化中还具有更多的文化特点。比如,首先,堂号实际上是社会心态的一种表现形式,较多地反映了共同心理特征之下的血亲观念。尽管每个堂号都是一批批具体人群的代表,但由于各自的情况不同,所代表的人群也不一样。其中的一些堂号可能仅为某一地方的某一特定家族所使用,而另外一些就可能是多个群体甚至整个姓氏的共有标志。如在目前所见的张姓堂号中,不少堂号的适用范围都不很广,地方性特点较为突出;但百忍”这一堂号则有近千万人使用,几乎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张姓的代名词,就是属于这种情况。在众多的张姓人都在使用“百忍”这一堂号时,所强调的便是它的血亲观念,与那些单独由某一支派使用的堂号相比性质相同。

其次,“百忍”堂号是张公艺家族的历史记录,意在记录其非同一般的历史,称颂或夸耀张公艺的丰功伟绩、嘉言懿行,重温曾经有过的辉煌,以勉励后人继承祖先事业,并将其发扬光大。这与其他堂号由纪念祖先的道德文章、科第功名、官号封爵而来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第三,“百忍”堂号是张公艺家族道德观念的一种反映。传统家族特别注重以儒家道德观念规范族人的行为,而本族堂号对于多数族人可谓耳熟能详,其中所包含的道德观念自然便成为全族人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百忍”堂号之所以广为使用,其一个方面的原因便是勉励族人在道德上按儒家的道德观修身养性,做一个谦恭宽容的儒雅之人,这样才可以家族兴旺,余庆绵长。可见,这一堂号强调了传统社会中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理念,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通过这种形式对族人进行道德教育的良苦用心。

   总之,堂号作为姓氏的一种血缘标记或延伸,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张姓的“百忍”堂号最初由张公艺的“九代同居”家族而来,后来逐渐演变为族人的共同记忆和徽号,用以弘扬祖德、敦亲睦族、寻根问祖,这一堂号也因此而广为人知。


(未完待续)


作者王大良简介

   王大良,著名姓氏与家谱文化研究专家,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大学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姓氏文化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中央电视台百家姓特别节目总顾问,公安部姓氏统计及姓名登记项目专家。已主编“中华姓氏通史”“百家姓寻根探秘”“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丛书,另任“中华姓氏简史”丛书副主编、“华夏姓氏丛书”“中华姓氏谱”丛书编委,编著有《中国古代家族与国家形态》《中国的百家姓》《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家谱文化知识与编修技巧》等50余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