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粤巳老师说陶瓷——白陶与印纹硬陶(陶到瓷的过渡阶段)

 天賜閣guwan 2019-07-20

白陶和印纹硬陶,都是从陶器向瓷器发展的过渡性器物。它们既不同于前期的泥质陶和夹砂陶器,又有别于之后出现的原始青瓷。

白陶,多出现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在时间上也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印纹硬陶,则多出现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在时间上早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白陶

白陶,就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白陶是以瓷土和高岭土为原料,在1000度左右的温度中烧成的陶器,由于胎质中所含氧化铁比例极低,大约只有1.6%,因此烧成后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

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商代后期发展到顶峰,至西周逐渐衰落,白陶多为手制,兼有泥条盘制和轮制法。

白陶器在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中皆有发现。器型种类不多,有鬹、盉、爵、豆、钵、罍、壶、卣、觯等。

粤巳老师说陶瓷——白陶与印纹硬陶(陶到瓷的过渡阶段)

龙山文化白陶鬶

粤巳老师说陶瓷——白陶与印纹硬陶(陶到瓷的过渡阶段)

二里头文化白陶鬶

粤巳老师说陶瓷——白陶与印纹硬陶(陶到瓷的过渡阶段)

夏代白陶盉

粤巳老师说陶瓷——白陶与印纹硬陶(陶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代白陶豆

粤巳老师说陶瓷——白陶与印纹硬陶(陶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代白陶壶

印纹硬陶

印纹硬陶,使用的原料也是瓷土,质地比原始陶器致密,原料含铁量较高,烧成温度在1150~1200℃之间,颜色多呈紫褐、红褐、黄褐、灰褐或青灰色。没有釉,有的因烧成温度较高致使胎子表面烧结,有和釉相似的光泽,但质地很粗糙。

成型方法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也有轮制成型。器鼻和耳等附件是手捏成型后粘贴的。初步成型后要用“抵手”抵住内壁,用刻有花纹的拍子拍打器壁,使胎体坚密。

印纹硬陶的纹样均为几何形,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等。其纹饰多与器形相协调,如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较粗犷的纹样,多用于瓮、坛及较大的罐等。而小件的盂、钵等多饰以米字纹、方格纹等细密、秀美的纹样,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纹饰线划均匀,结构严谨,且富有韵律感。夏商时器形主要有酒器和豆、钵等食器,器表多刻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精美图案,是仿同期青铜礼器的一种极珍贵的工艺品。

粤巳老师说陶瓷——白陶与印纹硬陶(陶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代云雷文印纹硬陶罐

粤巳老师说陶瓷——白陶与印纹硬陶(陶到瓷的过渡阶段)

西周印纹硬陶罐与西周鸡蛋

粤巳老师说陶瓷——白陶与印纹硬陶(陶到瓷的过渡阶段)

西周陶拍

粤巳老师说陶瓷——白陶与印纹硬陶(陶到瓷的过渡阶段)

西周陶拍

粤巳老师说陶瓷——白陶与印纹硬陶(陶到瓷的过渡阶段)

西周纹硬陶罐

粤巳老师说陶瓷——白陶与印纹硬陶(陶到瓷的过渡阶段)

西周印纹硬陶罐

粤巳老师说陶瓷——白陶与印纹硬陶(陶到瓷的过渡阶段)

西周印纹硬陶高领罐

粤巳老师说陶瓷——白陶与印纹硬陶(陶到瓷的过渡阶段)

春秋时期印纹硬陶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