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可怕的不是买到假货 而是... ...

 天宇楼33 2017-04-26

在收藏陶瓷里最可怕的是什么?

被骗子骗了买到假的陶瓷?

不不不~

其实是不管懂不懂分辨真假陶瓷鉴定的

随便出手的你啊!

今天就告诉大家关于古代陶瓷的鉴定吧

 

古代的陶器的鉴定,除却造型、纹饰图像、颜色等因素外,还要注重其胎体的鉴定这一重要因素。而对胎体的鉴定能从这件器物的质地、胎色、吸水率、叩击声、光泽等表象进行判断。主要是要确定两点:一为这个器物胎质确定为陶,不是瓷器或者其他材质;二是这件器物的材质为什么种类的陶。


胎体的材质是区别器物种类的最本质的问题,只有确定其器物的种类后才能更进一步地进行之后的鉴定。

基于第一点的判断,我们要知道陶器胎质的基本特征


陶器胎质的基本特征:以粘土为主要原料,掺有一定比例的其他原料。原料用水搅拌到一定程度后进行制作,成型后再经过800-1000度的高温烧制而成。胎体有颜色,不透明,胎体不甚致密。胎体有微孔因此具有吸水性,叩击的声音不甚清脆。



根据陶器胎质的基本特征情况,可以对器物材质进行判断。可以由此判断此件器物是否为陶器,而非其他器种。

确定为陶器后,接下来便是要确定此件陶器为何种类型的陶器,有助于后面鉴定的断代的判断。因此我们需要清楚陶器的种类以及其基本情况。


古代陶器胎体的外貌种类:



红陶:陶土中含有铁的矿物质,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红色,陶坯呈现红色胎体的陶器,就叫红陶。红陶又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则以夹砂陶为主。像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都是主要烧制红陶。红陶是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普遍存在的一个陶种,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则不占主要地位。其中再北京故宫博物院这种便藏有齐家文化的陶盂、双耳罐等。


龙山文化红陶鬹:高39cm,口径11.9cm。鬹胎为泥质红陶。器物造型遒劲有力。



        

齐家文化红陶双耳罐:新石器时代,口径8cm,足径4.5cm,高12.2cm。罐泥质红陶,手制而成。

              



齐家文化红陶盉: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高15cm,口径9cm,底径5.7cm。泥质红陶。器表打磨光滑。


灰陶:陶土中含有铁的矿物质,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灰色。在火焰足的情况下,还原气氛强,烧出纯正灰色的陶器,反之则会有灰黑、灰褐等呈色,灰色纯正的陶器胎质较为坚硬,反之则多疏松。陶坯呈灰色的陶器便为灰陶。灰陶再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我中原的龙山文化、屈家岭地区和夏代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商周时期更为流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的灰陶罐、鼎、盖壶、盂等。


磁山文化灰陶深腹双耳罐: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高15.2cm,口径13.8cm,底径6cm。



            

商灰陶盉:高12.3cm,口径8.2cm,足距4.8cm。肩、腹部分别饰二、四道弦纹。




商灰陶刻划三角纹双系罐:高14.5cm,口径10.1cm,足径9.4cm。腹部刻划正反三角纹饰。





黑陶:陶土中含有铁的矿物质,再强还原焰中并掺碳烧成,陶坯呈黑色的陶器,为黑陶。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胎壁厚仅0.2-1毫米,漆黑光亮。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陶器的器表呈现灰黑色,但胎的内部却是灰色或者褐色,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黑陶。真正纯黑胎色的黑陶出现再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在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浜文化遗址中均有出现,制品为有如蛋壳般薄的蛋壳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这一时期的黑陶高足杯、双耳三足器等。

                  

龙山文化黑陶双系罐: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26.0cm,口径19.5cm,底径10.5cm。据科学测试,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400~前2000年。




 黑陶高柄杯:新石器时代,口径7cm,足径6cm,高15cm。杯敞口,束腰,高柄足外撇,平底。




黑陶单把杯:新石器时代,口径8cm,足径8cm,高12.5cm。杯为轮制而成,杯身均匀地分布三道弦纹。





黑皮陶:胎骨为灰色或者红色,外表呈现黑色的陶器,较为黑皮陶。在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中均有出土这类的陶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藏有双耳罐、绳耳罐等。


黑皮陶贯耳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高12.8厘米,口径6.3厘米,底径8厘米。双贯耳。器表乌黑发亮。



          

黑皮陶簋: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高8厘米。子母口,近口沿处有三个等距分布的贯耳,腹壁斜直,喇叭状矮圈足,足上有四小孔。  





夹碳黑陶:粘土中有意识地加入植物茎叶和稻谷壳,目的是减少粘土的粘性,避免因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而引起开裂。此种陶器主要出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

 

河姆渡文化单耳罐:高14cm,口径10.8cm,夹碳黑陶,河姆渡中期。形体小,单耳位于口沿外侧,球形小膜,圜底饰绳纹。



          

河姆渡文化陶钵:高9cm,口径22.4cm,与刻纹盉同出,属河姆渡早期。夹碳黑陶,敛口弧腹,平底,是盛米飯的食器。



           

河姆渡文化敛口釜:高14.8cm,口径14cm,与下图盉同出。夹碳黑陶,口沿和肩部饰旋纹,宽沿处饰锯齿纹,圜底。





白陶:陶土中含铁矿物质再百分之二以下,便烧成白色,陶坯呈现白色的陶器叫白陶,其陶质不是一般的粘土,化学组成更接近于瓷土和高岭土。烧成温度大约在1000度左右,胎体未达到瓷化的程度。白陶始见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甘肃仰韶文化的半山类型、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均有见,在夏代以后,白陶生产进入盛期,商代晚期为白陶发展的高峰。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大汶口文化白陶鬹,商代白陶壶、鬶、豆、双系壶等。商代以后,白陶渐渐趋向衰落。


商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高22.1cm,口径9.1cm,足径8.9cm。器敛口,腹微鼓,圈足。




 白陶双系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高19cm,口径8.8cm,底径6cm。胎较薄。



                    

商白陶刻纹豆:高12.5cm,口径22.7cm,足径15.2cm。豆浅腹,口沿较宽。修坯精细。





印纹硬陶:是一种质地较纯,氧化铁含量较低的的瓷石类粘土,烧成温度再1100度左右,硬陶的胎质比较坚硬细腻,叩击声清脆。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首先出现在中国的长江流域,战国以后逐渐衰落,到东汉晚期彻底被瓷器取代。浙江省博物馆有商代的印纹陶匜、西周的印纹陶罐等。

  

春秋时期印纹硬陶小罐:春秋时代,高 6.3,腹经16.8,口径 7,底经 6.4,浙江省博物馆。



               

战国时期斜方格印纹硬陶罐:战国时代,高395,口径191,底径172,浙江省博物馆。



               

西周印纹陶罐:西周,高9,口径7,浙江省博物馆。


再了解古代陶器的外貌种类的陶器的基本情况和胎体材质后,就可以根据这些依据来判断陶器的种类,由于陶器的种类出现的时间不相甚同,但是能给与我们判断年代的一些方向和根据。当然,确切的断代以及鉴定还要从器物造型、釉色、纹饰等等因素再进一步观察。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陶器鉴定前,掌握陶器的基本情况和其历史是最基本的。

以上便是古陶器的关于胎体判断鉴定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是不是有点多?没关系,慢慢消化。还有更多的干货喂饱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