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为全人类所共有, 瓷器则是中国的创造。 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都出土了距今8000年以前的早期手制陶器 此后,各地陶器的制作日益精美 到了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 …… 陶器 与大家分享这种“原始美”,惬意! 马家窑文化彩陶涡纹壶(半山类型.前2600-2300) 马家窑文化彩陶弦纹壶(马家窑类型.前3100-2700) 马家窑文化彩陶几何网格纹壶(半山类型.前2600-2300) 马家窑文化彩陶圆圈纹壶(马厂类型.前2200-2000) 马家窑文化彩陶曲折纹罐(马厂类型.前2200-2000) 李岗文化红陶双耳壶(前6000-5200河南长葛县) 裴李岗文化红陶深腹罐(前6000-5200河南长葛县) 河姆渡文化夹炭黑陶双耳罐(前4800余姚县) 河姆渡文化夹炭黑陶敛口釜(前4800余姚县) 大汶口文化彩陶缽形鼎(前4300-3500.山东腾县) 崧泽文化灰陶绳索纹罐(前3800-3200) 崧泽文化灰陶澄滤器(前3800-3200) 崧泽文化灰陶四足带把罐(前3800-3200) 崧泽文化黑陶镂孔豆(前3800-3200) 仰韶文化红陶尖底瓶(西王村类型.前3000-2700半坡) 仰韶文化彩陶弦纹壶(半坡类型.前4800-3600)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垂幛纹缽(庙底沟类型.前3600-3000) 良渚文化红陶盉(前3100=2200) 良渚文化黑陶高板盖罐(前3100=2200) 良渚文化黑陶细刻纹双鼻壶(前3100=2200) 龙山文化红陶(前2400-2000潍坊) 龙山文化黑陶盉(前2400-2000) 白陶刻纹尊(商公元前1562)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400~前4100年)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400~前4100年)
尺寸: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 1975年山东日照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
彩陶鼓,半山文化类型。泥质红陶,长32厘米,口径分别为9厘米和22.5厘米。 高 3 . 1 厘米腹径 3 厘米大孔径 0 . 9 厘米小孔径 0 . 25 厘米 瓶高26厘米,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 高34.4厘米,口径9.3厘米 青海省乐都柳湾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河南省陕县庙底沟出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底部10厘米 大汶口文化有彩陶,色彩有黑、白、红、赭等,其装饰纹几乎都是几何图案,有网格纹、花瓣纹、八角星纹、折线、涡纹等。(见图32八角星纹彩陶豆和附图4 三角纹彩陶壶) 附图4 三角纹彩陶壶,大汶口文化 整体上说,彩陶纹饰通常都是变化多样的几何图案,而这样的几何图案大都来自某种动物的简化变型。比如半坡发现的三角形纹饰,显然来自鱼纹的变形。对比图57,58,59,就能发现从鱼纹到几何纹的演变过程。 57.彩陶鱼纹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高17厘米,口径31.5厘米 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58.变形鱼纹彩陶盆
59.彩陶几何纹盆(故宫陶瓷馆)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3900年)彩陶的典型特征。 彩陶上的纹饰,不仅美化了生活,还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和意识,含有早期崇拜的图腾意味。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经常出现鸟纹和蛙纹及其变体,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鸟崇拜和蛙崇拜。鸟是太阳神,蛙(蟾蜍)是月亮神,反映了早期的日月崇拜的萌芽。而且,蛙也可能是生殖崇拜的图腾。(见附图3) 附图3 内采人神纹盆,马家窑文化,甘肃省博物馆藏 最精美的一件彩陶器是下面这个仰韶时期的陶缸。(图60) 60.彩绘鹳鱼石斧纹陶缸(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尺寸:高47、口径32.7厘米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此陶缸可能是某个部落酋长的瓮棺。其上绘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柄石斧的画面:石斧和鱼,用黑色线条勾勒轮廓;鹳则直接用色彩涂染形体,并以浓重的黑线勾勒眼睛以突出神采。这种绘画技法类似后世的勾勒和没骨。关于画面要表现的主题,有学者认为鹳和鱼分别是两个氏族的图腾,而石斧是身份和权威的象征,鹳啄鱼表现了两个氏族之间的故事;也有学者认为“鹳鸟衔鱼”形象为古史传说中的“鸛兜”(颛顼的后裔)。 一般彩陶上的绘画以装饰纹样为主,像这种描绘物象的绘画罕见。《鹳鱼石斧图》标志着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由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的发展。纹饰绘画与器物密切结合,而物象绘画与器物形状基本脱节,绘画的独立性增强了。整幅作品中,鹳、鱼、石斧的描绘极具绘画性。 汶口文化因1959年山东省泰安大汶口史前墓地的挖掘而得名,距今约6300~4400年。与仰韶文化相当或稍晚。陶器工艺水平比较高,出现轮制陶。有精美的薄胎、黑胎和白胎,也有彩陶,开始制作专用酒器。 大汶口文化的彩陶色彩富丽,纹样繁缛,与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彩陶和马家窑文化彩陶遥相呼应,共同创造了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辉煌。彩陶以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叶纹样和几何图案为主,生动地体现了古代先民崇尚自然、追求审美的生活情趣;线条如行云流水,极为生动活泼,表达了先民质朴而热烈的情感。 大汶口文化早期制陶技术较原始,少见彩陶,有文献说,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中彩陶仅占3%左右。中期进步很大,出现坚致的白陶,快轮技术萌芽,出现彩陶,八角星纹图案是典型纹饰。后期推广快轮技术,产生黑陶。 30. 彩陶钵形鼎,大汶口文化
高29.1厘米,口径29.8厘米夹细砂红陶,胎质细腻。器呈浅腹钵形,敛口,圆唇,折腹急向内收,小平底,近底处向外弧形伸出三个鸭嘴状的实足。口沿外在摘红彩带纹地上绘白彩线条,呈“山岚”状图案。手工制作。器形新颖,色彩鲜艳,为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1970 年山东邹县墓葬出土。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31.彩陶釜 1978年泰安市大汶口遗址出土,高30厘米,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彩陶釜画面构思独特,颇具匠心,上部施红色化妆土,用白彩绘出八个方心云雷纹,纹样图案亮丽醒目,其动静结合的巧妙构图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庄重感和艺术的美感,在大汶口文化群星璀璨的彩陶艺术中,堪称经典之作。 32.八角星纹彩陶豆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400~前4100年) 尺寸:口径26厘米,足径14.5厘米,通高28.4厘米 1978年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出土 豆为盛食器,也是祭祀用的礼器。此豆口沿上用褐、红彩绘对顶三角形与若干线条相间组成的图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上绘有5个方形八角星状纹饰,纹饰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关于彩绘八角星纹,在安乡汤家岗出土白陶盘和凌家滩文化中的玉鹰上也刻有类似的纹饰。有学者认为这类纹饰有表现光芒四射的太阳,四射的八角也寓意着无际的天空,中间的方形象征着大地,取天圆地方之意,表现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天地自然的敬仰。 33.红陶兽形壶(山东省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400~前4100年) 尺寸:高21.6厘米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盛器。壶体为似猪似狗的兽形, 兽作挺颈昂首,以张圆的口部作壶嘴,四肢为器足,短尾上翘, 尾根部一筒形口,由此注入水或美酒。此壶造型匠心独具,整体布局恰当合理,兽的形象生动有趣,好像正在张着嘴巴向它的主人乞讨食物。大汶口文化的居民掌握了动物各部位的比例结构,能够突破写实而进行艺术再创造,也凸现了饲养业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34.白陶双系壶(故宫陶瓷馆藏)
壶口微撇,圆肩,腹以下内收,平底。胎较薄。此件器物造型特别,主要是肩、腹部一侧压成扁平状,在腹部中间一侧置两个圆系,两个圆系中间又有一个小乳钉装饰。据科学测试,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2200年。 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所用原料系纯度较高的陶土,成型后,入窑经约1000℃窑温焙烧而成。 35.白陶空足鬶,大汶口文化 白陶空足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高23厘米。用白色高岭土加细砂制胎,压磨光滑。口颈呈喇叭形,口沿外折,流口上翘作鸟喙形,口颈偏于腹上部的前侧,扁圆腹,下接圆锥形袋足,分档鼎立,颈腹间安钮绳式横鋬,腹中部有折棱一周。通体饰白陶衣。造型稳重,装饰素雅,制作精湛,既是陶制实用器皿,又是陶塑艺术品,说明当时黄河下游地区烧制白陶的技术水平是很高的。1959 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出土。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36. 黑陶镂孔高柄杯,大汶口文化 黑陶镂孔高柄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高21.8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6.1厘米。泥质黑陶。侈口,深腹,圜形底,接高柄,圈足。高柄上有七条联珠状镂孔装饰。器壁较薄,类似蛋壳,器表乌黑发亮。造型严谨规格,装饰朴素大方,亭亭玉立,颇具特色,反映了大汉口文化晚期制陶工艺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现藏上海博物馆。 37. 褐陶号角,大汶口文化
某一年深冬,在章丘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厅,我快速地踱着步,以驱散寒冷,我独自的脚步声“咚~咚~”地回荡在空旷的大厅里。外面雪花似有似无地飘洒着,大地一片白茫茫,天空也是混沌一片,那脚步声仿佛是从远古传来回音…… 之后,我特意去山东省博物馆去看看写静静地躺在橱窗里的古陶,看看所谓的蛋壳黑陶,真正有价值的古陶并不在遗址现场,而是在博物馆里。 六、龙山文化的“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可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等几种类型。山东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延续,据碳14法测定其年代距今约4500—4000年。 龙山文化陶器有黑陶、灰陶、红陶、黄褐陶和白陶等,造型有鼎、碗、罐、甗(yǎn,音掩)、鬶(guī,音轨)、盆等,制陶工艺水平比仰韶文化有很大提高。 龙山文化陶器的制法虽然还在使用手制,但快轮拉坯的使用已很普遍,因此器物形体较为规整,胎体明显变薄。蛋壳黑陶是代表性器物,彩陶消失。 黑陶是该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以致有人曾将该文化称为“黑陶文化”。龙山文化薄如蛋壳的黑陶,是陶匠们用快轮拉坯法制成的。龙山文化黑陶的呈色是在烧成后期用烟熏法进行渗炭的结果。 38.红陶鬹(gui)(故宫陶瓷馆)
鬹胎为泥质红陶,冲天长流,细长颈,三个大袋足分裆而立,颈与后袋之间附一个麻花状鋬手,便于提拿。器物造型遒劲有力,似挺立之雄鸡。 鬹是龙山文化最具特色的器物种类之一。此鬹为龙山文化陶器中的精品。 39.黑陶双系壶(故宫陶瓷馆)
壶口微外撇,口沿两边置双系。长颈,下部渐广,至肩凸起,扁腹,圈足。足上镂有八个小孔。底外凸。造型规整,胎薄体轻,表面经过打磨,光泽可鉴。 40.黑陶单把杯(故宫陶瓷馆)
杯呈筒形,腹间微收,平底,杯身一侧有扁形把,便于持拿。杯为轮制而成,杯身均匀地分布三道弦纹。此杯具有龙山文化黑陶的典型特点,器表漆黑如墨,器壁薄如蛋壳,反映出当时制陶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41.蛋壳黑陶高柄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尺寸: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 1975年山东日照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 因胎壁薄如卵衣,故名“蛋壳陶”。此杯上部为宽口沿的杯身;中部为柄,柄两端细,中间圆鼓中空,有透雕,好像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蕾,其内放置一粒陶丸,将杯子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碰撞笼壁会发出轻脆的响声,杯子站立时,陶丸落定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设计十分巧妙;下部是覆盆状底座。杯和柄分别轮制后粘接而成。整体形态纤巧细致,雅致高贵,器身光洁细密,非常规整,是当时最高级的一种饮酒器。它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和优美的造型,被誉为中国古代陶器的颠峰之作。 42.黑陶罐,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的陶器造型已经具备了青铜器的特征。此罐敞口薄胎,胎质红色,表面是富有光泽的黑色。瑞典远东古物馆藏。 43.黑陶双系罐(故宫陶瓷馆) 44.蛋壳黑陶套杯,藏山东省博物馆 与黄河流域的史前文化相比,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发掘相对较晚,系统性也较差,不过也大致可以理清几种有代表性的史前文化。诸如长江中游流域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 可以在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浙江博物馆里看到这些史前文化的陶器。我也曾多次前往江浙一带,但是总是没有机会去河姆渡遗址和良渚遗址去看看,为此一直深感遗憾。 七、长江流域史前渚文化的陶器 43. 刻划栉纹红陶釜,大溪文化 刻划栉纹红陶釜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约公元前 4400 一前 3300 年),高 42 厘米,口径 67 厘米。夹砂红陶。圆唇,敛口,圆腹,圆底。施红陶衣。腹部饰凹弦纹数周,相间刻划三组网纹和两组栉纹。容量大,胎体厚重,可作煮炊用具,大型陶器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制陶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系长江中游大溪文化的代表性器物。1974 年湖南澧县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大溪文化(约公元前 4400 一前 3300 年)因重庆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江汉及周围地区。大溪文化的陶器,早期以红陶为主,中期出现蛋壳彩陶,后期黑陶增多。 44. 红陶瓮,屈家岭文化 红陶瓮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 3000 一前 2600 年),高 28 . 5 厘米,口径 35 . 6 厘米。泥质红陶。口微侈,折唇,鼓腹,小平底。口沿下饰刺钉一周,共二十三个。此瓮出于墓葬中,是作瓮棺葬工具使用的。是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珍贵器物。1974 年湖南澧县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一前2600 年),因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分布范围愈大溪文化相当,时代稍晚。制陶水平稍高于大溪人,蛋壳彩陶小杯、小碗最具特色纹饰多卵点、弦纹和弧纹。 45. 黑陶小口长颈壶,屈家岭文化 黑陶小口长颈壶,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高11. 5 厘米,口径 2 . 4 厘米。泥质黑陶,胎薄,器表打磨光亮。直日,圆唇,长颈,阔肩,扁腹,腹下部急内收,接圈足。圈足饰镂孔花纹。出土时,器口部倒扣一平底薄胎黑陶杯。此壶的形制在洞庭湖和鄂西地区具有代表性。1978 年湖南安乡墓葬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46. 猪纹黑陶长圆形钵,河姆渡文化 猪纹黑陶长圆形钵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高 11 . 7 厘米,口径 21 . 7 ~17 . 5厘米,底径 17~13 . 5 厘米。夹炭黑陶。敛口,腹作圆角长方形,平底。外壁正、背面中部均刻有猪纹,长吻、竖耳、瞪眼、鬃毛竖立.迈开四足。富有运动感,猪身辅以圆涡纹和叶纹装饰。线条粗犷,形象带有模拟的夸张风格。1977 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河姆渡文化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命名,距今大约7000~5400年,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致相当。陶器多夹碳黑陶,器形丰富,有釜、罐、碗、钵。陶器的装饰艺术价值较高,多见抽象几何团,动植物纹。 这只陶钵上的猪纹图案,可能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动物画。 47. 灰陶双耳釜,马家浜文化 灰陶双耳釜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约公元前 4300 一前 3300 年)。夹砂灰陶。大口,侈 沿,深腹,圜底,口下有扁耳一对,腹上部附加锯齿状宽檐一周,作为置放灶坑上的搁架,是兼实用与装饰于一体的。底部留有烧烤的烟炱痕。陶釜是长江下游马家浜文化的典型器物。1972 年江苏常州出土。现藏常州市博物馆。 48. 红陶垂囊形盉,马家浜文化
红陶垂囊形盉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高14. 2 厘米,口径 5 . 2~5 . 9 厘米。泥质红陶。器呈垂囊形,上部前端有一注水口,口沿外翻,细颈,弧形腹,圜底。尖状流。口沿后部有一提梁与流颈相连接。口沿与提梁上各阴刻一组交错的同心圆纹,宛如灵芝,造型独特。富有装饰性。1959 年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马家浜文化以浙江省嘉兴市马家浜遗址命名。距今大约7000~6000年。陶器较粗糙,多夹砂红陶和灰陶。 49. 弦纹红陶釜形鼎,崧泽文化 弦纹红陶釜形鼎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约公元前 3900 一前 3300 年)。夹砂红陶.侈口折沿,唇沿起棱,束颈,广肩,肩部有因轮制形成的弦纹数道,足呈扁凿形,两侧各有一个圆窝呈兽目状,脊有指捏的齿形纹,圆盖,盖钮呈三尖瓣形。形制规整、美观,是长江下游崧泽文化的典型器物。1960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墓葬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 崧泽文化有马家浜文化发展而来,距今约6000~5200年,两者都以太湖为中心分布。崧泽文化陶器出现了轮制技术。 50. 红陶鬶,良渚文化 红陶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高 24 厘米。胎呈红色,并夹有细砂。口沿外卷,中间凹下,前端形成一流。短颈,颈腹间界限明显。鼓腹,腹下三个大袋足,腹侧有一环形鋬。此器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1972 年上海金山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 良渚文化由发掘于杭州余杭良渚遗址而得名。时代距今大约5200~4200年,与崧泽文化似有传承关系,且分布更广泛。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时代相当。制陶技术较发达,以泥质黑陶为主,多黑皮陶,而且器物精美,装饰纹出现了后来在青铜器上常见的云雷纹。 51. 黑衣陶贯耳壶,良渚文化 黑衣陶贯耳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通高 15 厘米,口径 7 厘米。泥质灰陶。圆口,高颈,扁圆腹,圈足。口沿两侧有贯耳,口上覆平盖,盖饰杯形钮,盖面有对称小孔两个。圈足上饰八个椭圆形镂孔。造型规整,为良渚文化典型器物。1966 年上海马桥墓葬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 52. 灰陶鸟形壶,良渚文化 灰陶鸟形壶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长32.4厘米。细泥灰陶。器呈鸟形,喙状尖嘴,双目圆睁,直视前方。头上有一冠,顺头顶后卷。躯体肥圆呈流线型,体下附三个支丁,遂使器形保持稳定。尾部收成圆管状,腹空,似可作容器。造型作觅食状,是一件形神兼备的原始时代陶塑艺术品。1960 年江苏吴县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院。 每当我站在那些古陶器面前,或者翻阅精美古陶器的图片的时候,我就想:我们现在的审美情趣,究其所以其实与数千年前的祖先们并无二致,那些集中了祖先们朴素的审美观念的古陶器,今天的我们仍然认为它们很美。而且,今天的艺术虽然经历繁复和奢华,显露大美之态的艺术仍然是那些朴实无华的作品。 现在,我们把祖先留下的古陶器再来审视一番,来一次美妙之旅。 八、新石器陶器之美 彩陶是史前先民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也是史前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陶器的装饰反映了祖先的审美情趣,早期的装饰运用打磨、刻画、压印等方式(见图2红陶深腹双系罐)。无疑双手是最灵巧的工具,用指甲按压在陶胎上按压出纹样同样充满美感(见图53指甲纹罐)。 61. 彩陶鼓,半山文化类型(兰州市博物馆) 彩陶鼓,半山文化类型。泥质红陶,长32厘米,口径分别为9厘米和22.5厘米。 鼓,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之一。它自出现以来,就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社会基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和无数王朝的交迭更替,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不断地发展、改进,为世人所喜爱,流传至今。 这件彩陶鼓属半山文化类型,在我国目前所出土的陶鼓中,不论是造型还是表面的装饰图案,它都是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此鼓整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小头的罐形口、中筒及大头的喇叭形口。运用泥条盘筑的制陶方法分段而制,然后再将各段胎接为一体,使之前后贯通。鼓的外表通体施彩,在罐形口沿内侧草施垂弧纹,外部以菱形网格纹装饰;中筒部位饰以五组红色宽带纹及黑彩宽带锯齿纹;喇叭口外部主要以黑、红色间绘的富有动感的锯齿漩涡纹装饰。鼓的同一侧于上下两端各置有一个半环耳,在喇叭口外沿的适当部位有等距离的六个“倒钩”,用来系挂绳索及固定鼓面。该鼓就器表彩饰来看,应为单面鼓,使用方法是系拴绳索后,挂置或背携而击用之。 62. 灰陶埙,龙山文化
高 3 . 1 厘米腹径 3 厘米大孔径 0 . 9 厘米小孔径 0 . 25 厘米 灰陶埙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泥质灰陶。器呈饱形.内空,中央有一圆形吹孔,旁有调音孔。龙山文化创制陶质乐器,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龙山文化陶埙,殊为罕见。商周至汉代的陶埙,近年多有发现,形制多样化。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据说在半坡遗址也有陶埙出土,甚至遗址博物馆里的一个假山都是由各样陶埙构成的呢。 陶塑艺术把审美更推进了一步,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在实用的器物上描绘纹饰,更进一步把器物塑造成某种熟知形象。史前陶塑大多是人体或者动物形体。黄河中上游地区主要以人为表现重点(见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彩陶人形浮雕壶),黄河下游地区主要表现动物形体,甚至整个器物都做成动物形状(见图8陶鹰尊)。 63.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甘肃省博物馆藏)
瓶高26厘米,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 甘肃秦安寺嘴1975年出土人头形红陶瓶,属距今5100年前的石岭下类型遗物,器表施橙黄色陶衣,瓶口塑一个额上有短发、耳垂有穿孔的人物。眼眶用泥条圈贴而成,显得炯炯有神。 64.彩陶人形浮雕壶(马厂类型)
高34.4厘米,口径9.3厘米 青海省乐都柳湾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壶的表面被捏塑出一个裸体双性人像。人体站立,头位于壶的颈部,五官俱备,身躯和四肢位于壶的腹部,双手置肚前,乳头用黑彩点绘,人像下腹夸张地一同塑造出男女两性生殖器。这是一个集男女为一体的两性人。壶的背面颈部绘有长发,发下绘出一只大蛙。这是一种男女同体的崇拜物。在萨满教信仰中,两性人往往是天和地的中介,具备沟通天地人神的能力。两性人背后的蛙有可能是象征萨满作法时的青蛙附体。 另一件仰韶文化的陶塑也令人称绝。图65的陶制器物上生动地塑出了一个人头像。这个器物的用途至今仍众说纷纭。 65. 红陶人头壶,仰韶文化
红陶人头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高 23 厘米,底径 6 .3厘米。泥质红陶。器呈人头葫芦身形,平底,壶背上有流,可盛水。人仰头,眉清目秀,细负,小口,面带笑容,神态安详,似为少女形象。形象生动,神情感人,手法简练。既是生活实用器皿,又是陶塑人头像的艺术品,为半坡类型陶器之精品. 1953 年陕西洛南出土。现藏西安半坡博物馆。 也有专家认为,这可能是一只陶瓮,是葬器,女孩儿头像很有可能是瓮缸主人像。 文字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在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具有鲜明图示意义的符号,这种符号可能就是一种早期的图形文字。甚至有人肯定地说,这是一个“晨”字,是早晨的“晨”。因为早晨站在陵阳河谷眺望东山,就可以见到一轮红日从山顶的云层中喷薄而出,先民用这个符号记录了那一时刻。也有人认为这应该是一个“旦”字,不管怎么说,人们倾向于肯定这是文字,而非简单的图画。如果这是文字,它将比甲骨文早1千多年。 66.红陶刻纹陶尊,大汶口文化 高59.5厘米,口径30厘米 山东省莒县陵阳河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了不少带有符号的陶器,山东莒县博物馆也有一些馆藏。那年去莒县博物馆参观,有很多关于图形文字的介绍,据说已经共发现了28个不同单体符号,其中唯一可能解读其含义的就是这个“晨”字。 再看看更早时期的马家窑文化的图案(图67肢爪纹彩陶豆)。这个动物肢爪构成的图案,不正是后来被唐代定名为“万”字的“卐”的原型吗? 67.肢爪纹彩陶豆(甘肃省博物馆藏)
图2 红陶深腹双系罐(故宫陶瓷馆)
53.指甲纹罐(半坡类型)
稍后出现了彩绘,使得质地粗糙的陶器变得丰富多彩。最早的彩陶是白家村人烧制的(以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命名,距今7800~7000年左右),后来仰韶人发展了彩陶艺术(见图9人面鱼纹彩陶盆),马家窑人把彩陶艺术推向顶峰。 彩陶的纹饰多种多样。仰韶文化前期彩陶的纹饰常见动物和动物变形体,写实风格浓郁,常见母题有鱼、鹿、鸟、蛙、人面等(见附图1),主要为红底黑彩。仰韶文化后期彩陶出现了白衣黑彩,纹饰多见垂弧纹和花瓣纹。(见图54和图55彩陶涡纹曲腹盆) 附图1 彩陶钵绘鸟纹,庙底沟类型 54.彩陶盆
现存和尺寸均不详。仰韶文化彩陶彩纹除象生性的蛙纹外,大量的是以圆点、曲线、涡纹、弧线、三角涡纹、方格纹组成的繁杂富于变化的图案。 55.彩陶涡纹曲腹盆(西安半坡博物馆藏)
河南省陕县庙底沟出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文化彩陶色彩富丽鲜明,红、黑、白多种色彩并用。图案具有显著的旋动特征,其旋动的方式丰富多样,最常见的有水波纹、漩涡纹、葫芦纹、菱形网纹、平行带纹、方格纹、蛙纹和附加堆纹等。(附图2) 歌、舞、乐是起源最早的艺术。史前的音乐我们已经无法聆听了,但是史前舞蹈我们同意通过绘制在彩陶上的纹饰领略一二。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上描绘了一个集体舞蹈的画面,人们手拉手、踏着节奏,且歌且舞。 56.彩陶舞蹈纹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底部10厘米 这个彩陶盆卷唇平底,内壁绘有四道平行带纹,最上一道较粗,口沿处也由一圈带纹,上下两组纹饰间有舞蹈人三组,每组两边用内向弧线分隔,两组弧线间还有一条斜向的柳叶形宽线。舞蹈纹每组五人,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上有辫发,外侧的两人的一臂均为两道线,似为表示舞蹈动作之意。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个人物的体侧都有一尾状物,大约是模拟动物的一种装饰。舞蹈人足下的四道平圆圈线,可能是表示人们在湖边进行舞蹈表演的情景。在这里,彩陶工艺家表现的意境,富有诗情画意。彩陶盆的外壁用三道线装饰,它模拟着三道绳圈将陶盆紧紧地捆扎着。这是一件杰出的优秀彩陶工艺品。 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人物画。 大汶口文化有彩陶,色彩有黑、白、红、赭等,其装饰纹几乎都是几何图案,有网格纹、花瓣纹、八角星纹、折线、涡纹等。(见图32八角星纹彩陶豆和附图4 三角纹彩陶壶) 附图4 三角纹彩陶壶,大汶口文化 整体上说,彩陶纹饰通常都是变化多样的几何图案,而这样的几何图案大都来自某种动物的简化变型。比如半坡发现的三角形纹饰,显然来自鱼纹的变形。对比图57,58,59,就能发现从鱼纹到几何纹的演变过程。 57.彩陶鱼纹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高17厘米,口径31.5厘米 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58.变形鱼纹彩陶盆
59.彩陶几何纹盆(故宫陶瓷馆)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纹饰,口沿上描绘以点定位的水波纹,腹部描绘两层三角形几何纹,两层三角形纹饰的大小及形状相同,但方向相反。可能是由鱼纹逐渐抽象演变而来。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前3900年)彩陶的典型特征。 彩陶上的纹饰,不仅美化了生活,还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和意识,含有早期崇拜的图腾意味。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经常出现鸟纹和蛙纹及其变体,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鸟崇拜和蛙崇拜。鸟是太阳神,蛙(蟾蜍)是月亮神,反映了早期的日月崇拜的萌芽。而且,蛙也可能是生殖崇拜的图腾。(见附图3) 附图3 内采人神纹盆,马家窑文化,甘肃省博物馆藏
60.彩绘鹳鱼石斧纹陶缸(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尺寸:高47、口径32.7厘米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本文由西风东尚整理 编辑:陈嘿嘿 |
|